踏著斑駁的青石板,穿過清幽的古巷,在一座座古宅間撫摸著歷史留下的痕跡,一股時空的穿越感油然而生。作為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且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落,坐落于鎮海區澥浦鎮的十七房村,有著江南水鄉民宅的獨特風韻。
趁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近年來,十七房村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之路,村莊“顏值”和村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在不久前,該村還入圍了浙江省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名單,成為我市美麗鄉村建設的典范。
古建筑保護利用助力村莊建設
十七房村,因“鄭氏十七房”而久負盛名,曾走出過鄭熙、鄭世昌、鄭尊法、鄭景豐等一批寧波名商,孕育出了百年老字號“老鳳祥銀樓”“四恒銀號”、民族工業的典范“英雄墨水”、民間郵政業的先驅“全盛民信局”等響當當的民族品牌。
“鄭氏十七房”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現存的建筑面積有4萬多平方米,絕大部分為清乾隆至光緒年間建筑,留有恒德房、恒祥房、三房堂房、大祖堂房、后堂樓房、立房、新房等“四水歸堂”的單進和多進大宅大院10余幢。因此,十七房村又被譽為“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且保存甚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落之一”。
保存完整的古建筑不僅見證了鄭氏家族的輝煌,也為村莊增添了幾分歷史的厚重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古建筑年久失修,逐漸破敗,并出現了一系列安全消防隱患。為此,十七房村將古建筑保護納入農村建設工作中,并由區、鎮、村共同籌資5000萬元對古建筑進行修繕。
古建筑的修繕大大改善了十七房村的風貌,村落古韻愈加濃厚。如今,明清古建筑群成為村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影視劇組前來參觀、拍攝。據了解,去年風靡網絡的萌娃版《白蛇傳》,部分鏡頭就是在十七房村取景拍攝的。
十七房村黨支部副書記方明俠介紹,十七房村在對古建筑進行保護的同時,還圍繞“打造商幫文化標志性產品”的目標,對其進行開發利用,借以發展旅游產業。2013年,十七房村引進民營資本,與開元集團合作,在鄭氏十七房景區內打造了寧波首家商幫文化主題酒店,在保護明清建筑的同時,不斷深挖十七房村的旅游內涵。
在古建筑的保護利用下,村民也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紅利”。年近六旬的宋阿姨原來住在十三房景區的老房子里,后來因為景區開發,她和家人搬進了古村新韻小區。她坦言,原來的老房子環境比較差,陰暗潮濕,破破爛爛,“平常連個曬衣服的地方都沒有”。“現在的房子與以前相比,既寬敞又明亮,小區也是干干凈凈的,真是做夢也沒想到。”她滿臉笑容地說。
環境整治為村莊美麗畫卷添彩
作為一個主打鄉村旅游業的村莊,村容村貌直接影響著鄉村旅游的發展。方明俠說,近幾年,十七房村以“路潔、水清、地綠、庭美”為目標,集中力量開展農村環境整治,目前已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
在十七房村路沿鄭自然村,說起環境的改變,在村里住了幾十年的鄭大爺頗有感慨。他說,以前走在路上,總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垃圾,現在整治之后,馬路干凈了很多,也清爽了很多。“環境好了,看著舒心,住著也舒服,沒事還可以出來散散步。”
為改善村莊環境,十七房村號召村民“家家講衛生,戶戶比潔凈”,結合“溫馨家園、秀美村莊”“美麗庭院”“四邊三化”“雙清”“小手牽大手”等活動,積極開展清潔、美化庭院工作。同時,該村還大力實施“五水共治”,對雨水和污水進行分流,凈化河道,美化環境。
方明俠介紹,環境整治之后,村里就把保潔工作交給了物業公司,由物業公司對轄區內的河道、道路、垃圾亭等設施進行每天8小時的動態保潔 。“以前村里的保潔工作具有照顧性,一般由村里的老人負責。但因為都是村里鄉親,他們做得不好也沒法說,所以最后就決定交給物業公司負責。” 方明俠說。
但是,保潔交給物業公司負責,并不意味著就可以當“甩手掌柜”。十七房村有7個網格,每個網格都有一名網格長,他們每星期必須至少要進行兩次巡查,然后把巡查結果反饋給村委會和物業公司。在平時,這些網格長如果發現環境問題,也會利用手機拍照,然后上傳至微信群,物業公司會第一時間到現場進行處理。
在環境整治的過程中,十七房村還開展多種宣教活動,讓更多村民在潛移默化中,積極主動加入到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中來。在村委會工作人員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七房村先后獲得了“全國文明村”“寧波市最潔美示范村”稱號。
文化建設勾勒村莊鄉風底色
村民的生活條件好了,對文化方面的追求也就高了。為此,十七房村結合自身實際,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對村莊的文化建設進行了“升級”,以鄉風文明提升“美麗村莊內涵”。
源于深厚的歷史底蘊,十七房村的民俗文化活動也是豐富多樣,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車子燈”。近年來,為了更好地傳承這一流傳甚久的民間文化活動,十七房村相繼投資3萬余元對其進行整理創新,使之更具有地方風味和現代氣息,并在每年的端午、農歷十月十五、冬至等重大節日進行表演。如今,十七房村正努力使“車子燈”活躍起來,讓花樣“車子燈”煥發新的魅力,使之成為鎮海民間文藝中重要的表現形式。
除了“車子燈”,十七房村還在全村積極推廣農民畫,并依托文化禮堂建立了“農民畫傳播基地”。而且,該村還從澥浦鎮文化站、中小學校抽調工作人員組建了農民畫師資,以文化禮堂為平臺定期開展輔導培訓。在培訓過程中,十七房村將農民畫傳承與廉政文化、道德講堂等內容結合起來,通過農民畫作品的創作展陳,弘揚主流價值,展示村史村情、鄉風民俗、崇德尚賢、新農村建設成果等內容,營造了群眾樂學精進的濃厚氛圍。
方明俠告訴記者,為滿足村民的文化活動需求,十七房村專門投資700萬元建造了面積為1590平方米的文體科教中心,用于村民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同時,還在文體科教中心東側建造了192平方米的居家養老活動室,在北側建造了兩個標準籃球場、兩個標準羽毛球場、一個網球場和一條500米長的健身步道。這些文體設施建成后,一經開放,便成為村民的“休閑娛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