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在朝陽初升的金秋時節里,我們迎來了新的一學期,首先,我代表學校向高一新同學和新加盟的17位老師表示最熱烈的歡迎!我相信,省太高因為你們的加入會愈加精彩!
每年新生入學我一直問三個問題:三年后,你想成為怎么樣的人?三十年后,你想成為怎樣的人?如何成為你所期待的那個人?
“未來已來”!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正以不可抗拒之勢向我們大步走來,技術革命帶來巨大的社會變革,“我們唯一可知的是未來不可知”,我們如何應對時代的挑戰,實現個人的人生理想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梁啟超先生1922年在蘇州學生聯合會《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的講演中為我們提供了答案。梁任公先生認為知、仁、勇“三達德”是成人的標準。不惑,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不憂,“仁者不憂”;不懼,須要心地光明意志堅強,即孟子曰:“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實則強調以傳統文化之根成就人生的枝繁葉茂。
傳統文化倡導我們修身立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傳統讀書人的道德準則與價值追求,是儒家學說的精髓所在,,激勵歷代士人胸懷天下,心系蒼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也正如北宋儒學家張載倡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傳統文化教人“成人”,更教人成為“謙謙君子”。正如我校前身太倉州中學堂第二任校長、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所說:“人生惟有廉潔重,世界須憑氣骨撐”,諸位同學前程遠大也責任重大,就應該慎獨慎微,成為人格健全、品格高尚的人。
傳統文化倡導我們知行合一。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明代思想家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獲得道德之善。知行合一博大精深,可以理解成:學以致用、知易行難、勤學善思、主動探究等等;希望諸位同學,謹記我校“志遠業精”的校訓,在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變革中,以良知為基礎,以大智慧行事。要想實現遠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只有大目標,而沒有具體可執行可分解可測量的步驟,只是空談。
傳統文化倡導我們積極進取。心系蒼生,濟世救民,澤被天下,是歷代士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范仲淹說:“處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林則徐說:“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王安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無不彰顯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我們省太高理應有一個更高的追求,從優質走向卓越,爭創江蘇省首批“高品質示范高中”,不僅僅追求高考分數的優秀,還應該擔當起對太倉地方道德、學術和風氣的引領,更應該追求培養對未來民族、國家、社會有擔當的杰出領袖和精英人物。
我們省太高的學子理應追求一個更高的目標,不僅僅滿足于考上大學,更應該追求未來20年、30年后成為各領域杰出領軍人才,為國家和社會做更大的貢獻。
我們處在一個追求創意與創新的時代。大數據、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跨文化學習、主題式學習……,層出不窮的新概念、新創意、新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教育的形態、手段也在發生顛覆性的變革,社會對人才尤其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超過過去任何一個時代。“百年文脈,世紀新學”是我們對學校辦學歷史的回眸與總結,更是我們傳承傳統,與時俱進的時代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