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整理近幾年的報紙、雜志,重新讀了《中國新聞周刊》(2013)上的長文“這些全球流行的‘教育謊言’騙了多少孩子”,再次引發(fā)我對“教育謊言”的思考。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能真誠待人,堅持講真話,決不說謊言;但說謊、作假的事仍時有發(fā)生。比如:商品推銷員向外行顧客推銷質(zhì)次價高的滯銷貨物;股票經(jīng)紀人、基金經(jīng)理、保險代理人熱情向客戶推銷收益低、風險高、代理手續(xù)費貴的理財產(chǎn)品;醫(yī)生會因為接受了醫(yī)療代表的好處而向病人推薦非必要的藥品或醫(yī)療器械;專家因為手里“代言費”,在新產(chǎn)品推銷大會上極力宣揚產(chǎn)品優(yōu)點;團隊合作也會誘發(fā)不誠實行為,最典型的就是相互包庇,隱瞞各自的違法違規(guī)操作;近兩年的電信詐騙,更把謊言騙人變成了實施犯罪的有效手段;最可惡的是,有些地方官員未來炫耀“政績”,夸大成績,虛報數(shù)字,欺上瞞下……諸如此類,不一而是。
在家庭和學校教育中同意存在說謊作假現(xiàn)象。
先說家庭。許多家長以“過來人”的“經(jīng)驗”,要孩子不要亂說話,哪怕說的是真話;孩子要在班上發(fā)言,有些家長就幫其擬講話稿,說的全是空話甚至假話;孩子用成人口氣寫的作文,常被家長認為是“成熟”而受到表揚,文中說的雖是正確的話,卻失去了孩子應(yīng)有的可愛;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聽話”,而用謊言“倒逼”出來的“聽話”,很可能隱藏著道德的風險,它會摧殘孩子的人格和身心。
再看學校。有些老師上公開課,要學生跟老師“密切配合”,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管會不會回答,都要舉手;上級來檢查,要學生“不能亂說”,一定要找事先布置的說;做練習,老師引導(dǎo)學生背“標準化答案”,學生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平時作文,不少學生編“好人好事”的故事,有時為博得老師同情而得個好分數(shù),說父母或其他親友得了重病甚至說死了;高考作文往往“主題先行”,大多數(shù)學生拼命迎合出題人的意圖和閱卷人的心理,寫他人想要的作文,而缺乏自己的真實思想。
誰都不會或不愿意公開提倡說謊、作假,但說謊、作假確實存在于社會的各個領(lǐng)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為對孩子教育無計可施而撒謊;有的是為了想借謊言得到他人的認可、點贊;有的是受“不說謊話辦不成大事”錯誤言論的影響,想從說謊中獲得某種實際利益;等等。無論出于哪種考慮,說謊、作假都是不道德的,當然也是不可取的。
教育是立德樹人的崇高事業(yè)。說謊、作假的行為直接影響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造成人格的分裂和身心的扭曲,極其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國際心理學雜志》的調(diào)查提醒家長與教師,在教育孩子時要采取符合教育心理學的適當方法,注意每一個細節(jié),堅持說真話。
上面這段話是完全正確的。為避免說謊、作假,一線老師不妨作以下努力:(1)長期引導(dǎo)學生崇尚真善美,鄙棄假惡丑。多接觸“真”,就能識別“假”。這就像銀行的點鈔員,幾乎每天都用手數(shù)真錢,一旦接觸到假幣,立即就會發(fā)現(xiàn),因為手感完全不同。讓學生經(jīng)常接觸真實美好的人與事,他們就會日益遠離虛假與丑陋。(2)長期引導(dǎo)學生嚴于律已,真誠地待人,真誠地做事。王尚文教授在《葉圣陶論語言表達》一文中說:“今天,不誠不實的問題實在太嚴重了,誠實在不少人心目中甚至成了幼稚的同義詞或說是不敢問津的奢侈品”,學生在作文中說假話,一點也不臉紅,一點也不心慌,一點也沒有自責,有的甚至還感到得意”。他在批評這種現(xiàn)象的同時,其實是在轉(zhuǎn)達葉圣陶先生這位“忠厚長者對后生真摯懇切的關(guān)愛之情”。(3)長期與家長溝通。通過家長會和個別訪問,請家長跟學校教育要求保持一致,共同關(guān)注學生獨立、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
謊言與作假是文明的大敵,要消除它,任重道遠。這需要家庭、學校和全社會作長期艱巨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