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廷根的禮拜天,街頭基本沒有開張的商店,步行街上卻依然熱鬧,咖啡店依然飄出咖啡和奶酪的香味,街邊擺著幾排桌椅,人們靜靜地坐著, 很多人手里都捧著一本書,他們喝一口咖啡,或者吸一口煙,然后又沉浸到書本里。除了咖啡店的服務員,還有另一些人在工作,那就是街邊的乞丐,嚴格來講,其中一部分人并不是乞討者,比如演奏器樂的,沙雕塑形的,他們是街頭藝術家,只能算賣藝。也有純粹的乞討者,有那么一位女子,看上去清純似大學生,她捧著一只紙杯坐在地上,眼晴眨巴眨巴盯著路人,等著過客給幾枚硬幣。真正讓我驚訝的是一位男子,三十多歲,衣著干凈,坐在街邊有陽光的一側,右手邊是一條大狗,乖巧地臥在他腳邊。他的面前擺著一只手工編的藤籃,里面有零星的紙幣和硬幣。而他的雙手捧著一本厚厚的書籍,全神貫注,甚至忘了給丟錢的路人道一聲謝。
在我到過的城市中,哥廷根是書店最密集的城市。僅僅在小小的步行街區,就有七八家書店。這里的書店不大,但注重閱讀氛圍,有許多是和咖啡屋連在一起,你可以一邊享受咖啡,一邊在店內書架挑選喜愛的書籍閱讀。這讓我想念南京的茶館了,在我單位的附近,有幾家茶室,里面也有高高低低的書架,有文藝書籍和雜志可以取閱。在我赴德前一個星期,我回老家看望老父親,走在老街上居然發現新開了書屋,書屋里也有茶和咖啡供應。所不同的是這里是賣書,客人可以先試讀感興趣的書籍,再決定是否買下,順便賣飲料。而我們國內的茶館是不賣書的,可以看,不可以買走,賣飲料才是目的。聽說國內的實體書店前景堪憂,有些航母級的大書店也不得不關門,我想,有時候是船小好掉頭, 我們是否可以試試德國人這種經營書店的方式呢。
按照駐校作家的計劃,我將在哥廷根有一個作品朗讀會,地點是在校外,面向哥廷根市民。我剛到哥廷根不久,媒體傳播組設計的海報就有了幾種方案。我來之前,央視的“朗讀者”欄目十分火爆,民間的讀書會如雨后春筍,但是民間的朗讀活動并不多見。不知道我在哥廷根的作品朗讀會會不會冷場。朋友告訴我,這是德國人常見的讀書方式,用中國人的話解釋,讀書是“獨樂樂”,讀書會活動是“眾樂樂”,而朗讀會是“眾樂樂”最普及的方式之一。朋友安慰我,“朗讀會”在德國早有傳統,開始是源于宗教布教活動,后來擴展到把好的書籍眾口傳誦,活動方式已經深入人心。
閑暇的時候,我常在市區的街心花壇小坐,在這里,我的手機可以接收到哥大的網絡信號。長椅上坐著老人,也有年輕人和孩子。留心觀察,你會發現,中老年人往往拿出―本書看,而年輕人大多是掏出手機。先前我讀過一位德國閱讀專家的介紹,他認為,如果一個人到了十三歲或最晚十五歲,還沒有養成閱讀習慣和對書的感情,那么他終身都很難從閱讀中找到樂趣,閱讀的窗戶會對他永遠關閉。而閱讀習慣的養成首先從“深閱讀”開始,比如一星期看一本磚頭厚的紙質書,而我現在分明感覺到,德國的年輕人也正面臨著手機“淺閱讀”的誘惑。
我一直沒有弄清楚那位乞討者讀的是—本什么書,有人開玩笑說,說不定人家也是做個秀,為了多賺幾個銅板而已。我不禁想起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很多年輕人的“征婚啟示”上都寫這么—句,“本人熱愛文學”。你現在覺得可笑,但那是一個值得懷念的年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