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冬,從山村走出的我告別了學生時代,帶著“發憤捧書本,執鞭為蒼生”的樸實志愿,帶著20歲青年對未來事業的美好憧憬,走上了教育崗位,這一干就是36年。36年來,我一直辛勤耕耘在教學第一線。人生的履歷表上記載著艱苦的求索和驕人的業績:1985年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數學系,1998年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課程班結業;南京市中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南京市高中數學中心組組長,南京曉莊學院數學系客座教授,浦口區高中教育學會會長,區人大代表。1985年被評為南京市優秀青年教育工作者,1991年獲南京市好課評比一等獎,1992年被評為江浦縣“十佳青年”,先后四次被評為縣優秀教育工作者,1994年被評為首屆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同年所帶班級被評為江蘇省先進集體,1995年被授予南京市“千名青年崗位能手”稱號,1997年被評為江蘇省“紅杉樹”園丁獎,1998年被評為南京市學科教學帶頭人,2001年被評為南京市名教師,兩次被評為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個人,連續三次被授予浦口區“中青年拔尖人才”稱號,2004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2007年被評為南京市高中教學先進個人,2008年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2010年被評為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2017年被南京市政府授予“陶行知獎”。
在傾心教育教學的同時,潛心科研。主持、參與多項省、市級課題研究,成果斐然;在《數學通報》《中國教育學刊》《中國數學教育》《中學數學月刊》《江蘇教育研究》《教育研究與評論》《教育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40余篇,并有多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全文轉載。
36年教學工作的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只有一如既往地愛崗,孜孜不倦地敬業,滿腔熱情地愛生,才能無愧于人民的期望,時代的要求。
高效的教學
我深知,要教好學生,首先要厚愛學生。為了創建“團結、和諧、奮發向上”的班集體,我經常耐心地與學生個別談心,及時解決思想問題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深情關愛學生。莫超同學性格內向,精神壓力大,我多次家訪,與該生談心,鼓勵他,號召同學們關心他、幫助他,終于使他克服心理障礙并以優異的成績赴國外留學。李虎同學來自農村,突患急病住院,急需手術,而該生的父親已去世,母親年老體弱,讀書的費用靠出嫁的姐姐支付,我聞訊后立即從家中取錢趕至醫院,幫助辦理住院手續,并代表家長在手術單上簽字,使該生順利地進行了手術。當該生的姐姐從農村趕到醫院,看到轉危為安的弟弟,感激得泣不成聲。
我認為,厚愛學生不僅體現在思想上、生活上,更要體現在學習上,對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基礎較薄弱的同學,一定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努力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創造有利于學生積極思維的良好環境,千方百計地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樹立起自信心和上進心。在教學中我增加趣味性,滲透人文性,密切聯系實際,力求做到深入淺出,使所有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享受發現的樂趣。經過努力,所教的班級每次在高考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本人被評為南京市高中教學先進個人。
教學工作要做到讓學生、家長、學校都滿意,教師本身必須勤鉆業務,講究方法,抓好教學每一個環節,上好每一節課。我堅持做到:
以踏實方式夯實基礎。部分學生認為學數學就是做題目,課本成為習題集;還有一些學生急于求成,想方設法找“捷徑”。為了改變這種不正確的學習方法,我采用課堂提問,小組間競賽,課內小練習、小測驗,開展研究性學習等多種形式,加強知識發生與形成過程的教學,讓學生體驗數學、建構數學,同時,引導學生認真看書,掌握基礎知識和解題技能,并能靈活運用。對易混淆的概念,我常用對比的方法幫助學生認識彼此的區別和聯系,同時利用解決“問題串”、個別輔導、面批作業等方法夯實學生基礎。
以探究教學培養能力。我在教學中十分注重精選例題,不把精力花在特殊方法和技巧上,注重通性通法,恰當進行“一題多解”“多題一解”“一題多變”的探究性教學。帶領學生從不同角度探討同一問題的不同解法,或者把一個問題的條件作某種改變,探索會起什么變化,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數學探究的能力。
以科學精神設計練習。反對題海戰術,但不等于不要練習,不要訓練。科學合理的練習對教學效果會起到良好的鞏固作用。我選擇、布置作業或練習體現三個“注重”:新授課作業注重鞏固基礎;課堂作業注重鞏固新知;復習課作業注重知識的拓展。
以反饋輔導強化實效。我改變學生用兩套本子輪流做作業的傳統習慣,采用“一個本子”或學案的方式做作業。這樣做,發現問題快,有利于教師及時獲取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發現的問題通過講評或課外個別輔導等方式加以彌補。個別輔導中我能“對癥下藥”,對于數學基礎好的學生,還通過適當方法解決好課內“吃不飽”的問題,及時引導他們自學,使各個層次學生的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不懈的科研
多年來,我非常重視對教學理論的學習,對大綱、課標的研讀,特別注重課題的研究。我選擇研究的課題都是從教學實際出發,解決自己和同事們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
研究課程標準。《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是實施數學課程的綱領性文獻,內涵豐富。為保證有效教學,需要廣大教師認真閱讀、精心研究。例如,開展“數學探究”是課標倡導的一項學習活動,如何有效地實施,我一直在認真的研究。撰寫的論文《數學探究的鮮活資源—一道課本習題的數學探究案例》發表在《數學通報》上。另外在研究課標中所寫的論文《數學學科學分認定辦法初探》《反思—學生作業之后的重要環節》分別發表在《江蘇教育研究》上;《利用函數教學,培養學生數學地學習數學意識的幾點思考》發表在《中學數學研究》上。
研究課堂教學。課堂是達成課程目標的主渠道。研究課堂教學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課題。在近幾年新課程實施中,我通過研究課堂教學發現,課堂中效率不高的現象時有發生。比如,把課前準備不充分說成是為了課堂更好地生成;把減少教學內容說成是利用新課程的彈性;還有在新授課教學中知識的發生過程被淡化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被弱化了,教學的目標要求被人為地“上位化”了,違背了新授課教學的漸進性與階段性原則等。針對上述現象,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研究,寫出了論文《立足課程標準優化課堂教學—對新課程數學教學中“四化”現象的反思》并發表在《中國數學教育》上。
研究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學校開展教學研究活動重要的組織形式,是有效教學的基本保證。作為教學管理者更應著眼校本教研,研究并指導學科校本教研活動如何開展,如何研出實效。我所撰寫的論文《新課程標準下開展校本數學教研活動的一些做法與思考》發表在核心刊物《中國教育學刊》上,在很多學校產生了反響。
研究解題策略。策略是取勝的法寶,解題也是這樣的。作為數學老師既要會解題,更要會從解題中研究解題策略,以利于更有效地服務于教學。我研究時不貪大,不求全,切入口小。撰寫的論文《淺談解題中注重求簡的幾種策略》《從一道高考題看等差數列基本問題的處理策略》分別發表在《數學教學研究》上,《例談解析幾何中的最值問題》發表在《高考》上。在研究解題策略時能結合高考試題進行研究。寫成的論文《淺析高考命題的幾點新變化》發表在《數學教學通訊》上,本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學數學教與學》全文轉載。
科學的管理
二十多年來,在教好一門課、帶好一個班、領好一個部門、管好一個年級的同時,我能深入課堂、教研組了解學情、教情,以其豐富的經驗、務實的態度、創新的精神科學地做好教學管理工作,使學校的教學工作朝著健康、高效的方向發展。
科學抓好教學管理。教學管理中,我注重實效性,以切實的措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學校全體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課堂是實施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主陣地,我和教學管理部門的同志一起要求全校老師主動實現“四個轉變”:一是調整課堂教學目標,由應試教學向能力教學轉變;二是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由被動吸收型向主動求知型轉變;三是明確教師的主導職能,由牽引型向指導型轉變;四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由高消耗型向高效率型轉變。
以高三教學工作為例,在具體的教學中,我要求教師做到:(1)深入研究《高考試題評價報告》《考試說明》《高考試題》三份文獻,確保復習方向正確;(2)落實專題訓練,策劃綜合訓練,強化薄弱訓練,做到題量適度,難易適中,講練結合,確保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3)注重題組式講評、發散式講評和收斂式講評三種試卷講評方式,確保練習效益的有效增大;(4)針對學情,定位好教學難度與目標,加強備課并設計好教學案,研究學科解題方法,確保課堂效率最優。類似的措施還有很多,它們都很好地促進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注重加強理論指導。在教學管理的崗位上,我既注重苦干實干,又注重理性思考。執筆完成的《江浦高級中學課堂教學評價》《激活創造的潛能》《江蘇省江浦高級中學課堂教學改革意見》《江蘇省江浦高級中學研究性學習實施要則》《江蘇省江浦高級中學新課程方案實施意見》等具有指導性意義的成果被教師們自覺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之中。面對“五嚴”規定,經過研究,明確地提出了三個年級的教學要求,高一年級:低起點、小坡度、常聯系、重規范、防分化;高二年級:重基礎、練思維、多實驗、抓應用、防偏科;高三年級:構建網絡、夯實基礎、突出主干、規范訓練、適度綜合、防止冒進。我還與時俱進地指出教師要做到“三有”“六要”。即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備課要精、上課要實、方法要活、輔導要細、負擔要輕、質量要高,所有這些在實踐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學校管理的崗位上,我既注重實踐管理,又堅持改革創新。在不斷總結江中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基礎上,我提出了“明德、精進”的校訓,編纂了《江浦高級中學教師手冊》,推進校訓精神在教育教學中的浸潤,使校訓內化為每個江中人的一種心理因子,并以此自覺地衡量、調整、規范自己的教學行為。與此同時,我又在不斷思考,統籌規劃的基礎上,執筆編寫了《江蘇省江浦高級中學十三五規劃》,既能立足當下,又有戰略高度。
傾心培養年輕教師。作為校領導,作為學校的一名老教師,我知道培養青年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當務之急,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每學期我都要在市、區或學校開設講座、觀摩課或示范課,以指導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平時從思想上、業務上熱情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多年來,指導的教師,都已成為教育、教學的骨干。領銜的數學組多次被評為南京市先進教研組,“江蘇省數學課程基地”已正式立項并運行。目前數學組有省特級教師1名,市學科教學帶頭人4名,市優秀青年教7名,區學科教學帶頭人、區優秀青年教師12名。2017年,南京市名師工作站——“陳久貴名師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并展開研究工作。
在漫漫的求索路上,在驕人的業績面前,年近半百的我沒有停步,更沒有自驕,回眸一瞥走過的堅實足跡,又帶著心中構畫的藍圖,迎著新課改的春風,在教學改革的征途上義無反顧地穩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