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和人的一生相伴而行,它是多種感覺、思想、行為等因素綜合產生的心理及心理狀態。我們常見的情緒有喜、怒、哀、樂等,還有一些細膩微妙的情緒,如嫉妒、慚愧、羞恥、自豪等。由于教師工作的特殊性,其面對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學生),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摩擦”,從而產生負面的情緒。況且,教師作為有情感的個體存在,情緒伴隨其左右也是正常現象。因此,教師學會控制和把握情緒、有效進行自我情緒的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從“讀書的習慣”“教師的職責”“教育的本質”“平等的氛圍”等角度談談教師如何調節和控制好自身的情緒。
培養讀書的習慣
新教育創始人朱永新倡導的新教育認為,一個人的成長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教師要學會控制情緒,從培養讀書習慣開始,在書中汲取智慧、方法和敬仰,從而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教育理念。蘇霍姆林斯基在任帕夫雷什中學校長時就規定教師必須讀一些教育名著,說“讀書、讀書、再讀書!——這是教師的教育素養這個品質所要求的?!痹谧x書的過程中,筆者自身的素質與才能不斷提升,給學生搭建更結實、更長遠的成長階梯,給學生營造展示生命成長的舞臺更得心應手。與此同時,筆者在讀書中增長教育智慧,使教學活動富有創造性,真正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引導者。在讀書的過程中,筆者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有機結合進行教育科研,不僅改變了學生,也改變了自己,讓我遇到了一個更美好的自己。
在讀書的過程中,筆者切切實實感受到內在的情緒變得平和。筆者在閱讀盧梭的《愛彌兒》,李鎮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吳非的《致青年教師》、雜志《班主任之友》等書籍的過程中提高了專業知識和班主任素養,在提升中得到對自我的認可。讀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的文章,加深了對生命化教育的理解,我們的心目中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要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注人,去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讀朱永新教授的文章,深入了解新教育理念,教育是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閱讀張文質先生《生命化教育的責任與夢想》,讓我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更好地踐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生命化教育是生命對生命的教育,生命對生命的啟迪,生命對生命的潤澤,學會傾聽,學會換位思考,多從學生的角度想想他是怎么理解和思考的。在這些教育專家思想的引領下,筆者將生命化教育理念融入教育工作中,不僅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也讓自己成為了我更好的自己。
認清教師的職責
如果說在工作中從未生氣過,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也會生孩子的氣。俗話說得好,愛之深,責之切。教師責問學生的過程,其實就是生氣的過程。筆者時常在反思,何謂教師?當我慢慢去感受教師的涵義時,這使得我對工作中所發生的事情有了更多的釋懷。從廣義上講,教師泛指傳授知識、經驗的人。從狹義上講,教師指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在學校中向學生傳遞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體質,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作為教師,很重要的責任就是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教師的責任是重大而又艱巨的。面對犯錯的學生,教師能以寬容的心態對待,能以博大的胸懷接納。這樣,教師給予學生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反而更能促進學生的成長。
生氣,并不能解決問題。我們教師要正視自己的身份,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犯錯的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實現教育的終極目標,促進學生生命的成長。當我們遇到棘手的事情,首先應該想到自己的角色和身份。教師的責任之一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何謂師道尊嚴?教師的品行遠遠超過教師的學問,通過教師的言行折射其內心的世界。教育,不是停留于口頭的說教,而是用實際行動去闡釋做人的道理。作為一名教師,與普通人所不同的是,在他的身上承擔著育人的職責,在社會群體中起著示范和榜樣的作用。有時,退一步,不僅海闊天空,而且能實現教育的終極目標,促進學生生命的成長。
把握教育的實質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1977)一書中對教育有如下的表述:“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育的主旋律在于喚醒,作為教育者更應有一顆寬容的心面對正處于成長期的學生,將充沛的情感投入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
在個性化教育中,教師要認識到個體的差異,學會尊重學生,注重師生之間情感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應該有認識的共鳴、情感的溝通、心靈的呼應、感悟的生成、情操的陶冶等,從而締造完美的課堂。情感是課堂的靈魂和精髓,我們教師應用真摯的情感渲染課堂,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讀懂學生的內心,以情感的交流來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使學生能自然而然地走進情感空間,去感受和品味人生,在心靈深處產生共鳴,陶冶情操,分享成長。教師通過對教育本質的認識,激揚學生的生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內在的生命激情,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發揮學生內在的成長力量。教師只有把握了教育的本質,才能在教育實踐中作出正確的行為選擇,正確地處理好“教”與“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修煉出一顆平和的心,與學生共成長。
營造平等的氛圍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新課程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教師和學生之間正在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平等的師生關系,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且能增強師生情感,在緩解師生矛盾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在平等氛圍營造的過程中,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教學活動本身就是師生互動的活動。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使師生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完成教學內容,讓教學過程真正成為一次愉悅的“旅行”。其次尊重學生的人格。對人的傷害,莫過于對學生人格的不尊重。在教育教學中,常常能聽到或見到老師辱罵學生的情形,這不僅極大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無法調動學生參與教育活動的積極性,而且這也是教師情緒“失控”的表現。當教師懂得尊重學生,把學生視為一個平等、獨立的個體時,教師會控制和調節好情緒,心平氣和地面對學生。最后,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每個生命體都有閃光的地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提供條件和機會,多鼓勵學生戰勝自我。教師在鼓勵學生的過程中給予了自身情緒正能量。
作為教師,要養成讀書的習慣,做到吾日三省、寧靜致遠;要認清教師的職責,做到勇于擔當、榜樣示范;要把握教育的本質,做到情感交流、心平氣和;要營造平等的氛圍,做到放低自己、胸懷大愛。教師通過上述途徑和方式,調節和控制好自身的情緒,讓自身不為情緒所左右,在教育教學中瀟灑走一回,永葆教育教學之青春活力。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第五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