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篇禪意頗深的短文。
薄暮時分,一位禪師在院中散步,當他走至院墻邊時赫然發現墻邊立著一張空椅。禪師心下猜想:許是有僧人違反寺規翻墻出去了。他沒有聲張,靜靜地走到墻邊,拿走椅子,就地蹲下。不到半個時辰,果真聽到墻外一陣響動。少頃,一個小和尚翻墻而入,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師傅的責備和處罰。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并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很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掩卷沉思,不禁被老禪師的教育智慧所折服,同時也為寺院里的小和尚們慶幸:身邊有這樣一位深諳教育之道的師傅,誦經打坐之時的心情一定也是輕松愉悅的吧!身為一名幼兒教師,班級環境創設是我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當我們困惑于如何為孩子創設良好的環境時,是否也可以從老禪師的身上汲取一些教育智慧,幫助我們把班級環境尤其是心理環境創設得更好呢?
你的微笑,是我眼中最美的風景
故事一:老師“有病”!
在一次班級對外開放活動中,面對活動室里烏壓壓的觀摩教師,一向刻板嚴厲、不茍言笑的王老師仿佛變了一個人:只見她堆起滿臉的笑容,用近乎發嗲的聲音和孩子們進行教學互動。坐在座位后排的晨晨和樂樂莫名驚詫,“驚悚”之余不由說起了悄悄話:
“樂樂,我發現一個秘密!”晨晨說。
“什么秘密呀?”樂樂好奇地問。
“王老師今天和以前不一樣!”
“我也發現了,王老師今天怎么了?”
“她有病!”晨晨肯定地回答。
……
童言無忌,聽了孩子的這一番對白之后我不禁暗自發笑,我相信孩子們指的“她有病”一定是毫無惡意的判斷,他們純真的童心只是覺得老師和平時判若兩人,可能“生病”了。
物質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很多幼兒園的硬件水平也扶搖直上:寬敞明亮的大廳、溫馨可愛的活動室、琳瑯滿目的玩具、先進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可是當我們在班級駐足停留一段時間卻會覺得有些失望,因為總感覺缺了點什么。缺什么呢?缺溫度!對于現在的幼兒,我們教師應該怎么辦呢?
我把微笑帶給你
情緒是可以相互傳染的。當老師在帶班時時刻綻放笑容,用自己穩定、積極的情緒狀態和孩子們互動時,孩子們是一定能夠感受到并受之影響的。給孩子一個安全、積極的情緒環境,孩子會養成積極穩定的情感反應模式,這對孩子來說是終身都受益的。
我以包容接納你
成人對孩子的“尊重、接納和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成人有了對孩子人格的尊重,對孩子個體差異的認可和接納,孩子才能成長為自信、有安全感、具備獨立人格和熱愛生活的人,孩子才會奠定未來幸福生活的基石。成人應當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孩子所處的發展階段接納孩子當下的狀態。
我用關注呵護你
關注班上表現突出的孩子似乎是老師們心照不宣的職業習慣。可是班上還有很多“角落里的小花”,他們默默無聞,很少會主動與老師、同伴親近。老師的目光很少會在他們身上停留,他們是“影子”一般的存在,因此被我們稱之為“影子群體”。他們是最容易被老師忽略的一部分孩子。可是這樣的孩子同小花一樣也需要陽光雨露,需要老師微笑的注視、肯定的大拇指、溫暖的懷抱以及表揚鼓勵的語言。
你的聲音,是我耳邊最動聽的樂曲
故事二:無法吞咽的午餐
這是孩子們在園午餐時的一個片段:
“不要講話,吃飯的時候請保持安靜!”
“桌子上撒那么多飯粒,你是怎么吃飯的?”
“還有幾個人的飯一口沒吃,我看你們吃到什么時候……”
聽上去,老師的語言沒有絲毫的感情和溫度可言,是因為老師不愛自己班上的孩子嗎?當然不是!我相信這位老師一定是希望孩子們能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因此會格外關注那些達不到自己要求的孩子。
可是,在這樣的就餐環境之下,不管多么美味可口的飯菜也會讓人難以下咽吧,何況是孩子們!
一味的否定、批評孩子的表現有效嗎?如果有效的話,老師們又何必每天“碎碎念”呢?可是如果不“碎碎念”,我們又該怎么做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探討另一個話題:如果一個班級的孩子們總是生活在老師的否定和批評聲中,會怎樣?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說”呢?
化否定為肯定,倡導賞識教育
以上文中提到的午餐片段為例:當我們發現某一位小朋友進餐時撒落了較多的飯粒,作為一名專業的幼兒教師,我們首先應該意識到在孩子進餐時不能破壞孩子的進餐情緒,直接指出孩子的不足。更專業的做法應該是環顧這名幼兒視線范圍內能夠在進餐時保持桌面干凈、不撒飯粒的同伴,對他進行表揚與肯定。這樣做不僅能讓撒飯粒的孩子明白自己的不足,明確自己應該達到的狀態,同時能讓被表揚的孩子心情愉悅進餐,對于全班的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正面的鼓勵和促進,何樂而不為?
化空泛為具體,究竟“棒”在哪里
我們總是能聽到“你真棒”、“你最棒”這一類的表揚,被表揚的孩子雖然心情愉悅,可是卻不清楚根自己究竟哪里棒了,對其他幼兒來說也沒有具體的參照和榜樣學習價值。
你的學習,是我放飛夢想的天空
故事三:難忘的第一次數學活動
從教多年發生了很多事情,有的已經慢慢淡忘,而有一件事情卻令我印象特別深刻,也許是當時的畫面震撼了我:因為當我路過那個班級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大聲哭泣,孩子們的臉上夾雜著恐懼和不安,而老師也是余怒未消的表情。經過仔細詢問我才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這是中班第一學期的第一次數學活動,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數量對應1——5”。這位老師剛工作不久,充滿著教學熱情。在活動中老師使出渾身解數進行講解、演示,但是孩子們一直沒有互動和回應,個個一臉茫然的表情。待老師講解完之后孩子們完成的數學操作材料更是慘不忍睹,有的孩子甚至在紙上畫了很多凌亂的線條,對老師的要求置若罔聞。
老師灰心喪氣,生氣地對孩子們說:“下午離園沒有完成操作材料的孩子不許回家!” 頓時恐懼、不安的情緒彌漫了整個活動室,孩子們開始哇哇大哭……
事實上,這群中班的孩子都是直接參與中班的學習與生活,也就是說他們根本沒有上過小班,因此園方在分班的時候把這些小朋友分在了同一個班級,便于老師根據孩子們的已有學習經驗開展教學活動。
我們都知道教育活動應該基于孩子的年齡水平和已有經驗,案例中的這位老師針對中班幼兒開展中班的教學活動,表面上看無可厚非,合情合理。可是她忽略了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些孩子其實和小班剛剛入園的孩子一樣,都面臨著剛入園的適應期,他們沒有參與過小班的學習活動,尤其是數學這種連續性強,操作規范嚴謹的教學活動,孩子們幾乎是“零經驗”。而老師對孩子們的學習水平并沒有理性、客觀的認識和分析,陡然讓孩子們參與中班的數學活動,又怎么會成功呢?
尤為關鍵的是,孩子剛剛入園的這個時期正是對幼兒園、對老師建立安全感、信任感的關鍵時期。只有當孩子們對自己身處的環境建立了安全感,才能夠自由、自主地參與活動。可惜老師因為對孩子學習水平與學習能力錯誤的判斷,導致學習活動內容的選擇出現了偏差,更關鍵的是讓孩子們對新的環境產生了不安和恐懼,造成孩子們無法正常參與活動,而這位年輕的老師也許會一直渾然不知,不明白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先要了解孩子,從細心觀察開始
觀察既是教師應具備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師把握幼兒已有經驗、了解幼兒發展狀況的基本途徑。會觀察解讀兒童,不僅體現了教師對幼兒的尊重和理解,更是一名專業幼教工作者專業水平的體現。通過有效的觀察我們可以做如下了解:一是了解孩子的已有經驗,二是了解孩子的學習方式和特點,三是了解孩子的年齡水平,四是了解孩子的個體差異。
再要關心孩子,從保護興趣開始
興趣是一切學習和發展的動力。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往往更重視孩子知識的習得、技能的掌握,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甚至不惜反復練習,扼殺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3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說明”部分強調,實施《指南》時應“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并明確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學習品質。忽視幼兒學習品質培養,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專注、認真、積極、熱情、不怕困難等,這些都是優秀的學習品質。而這些優秀的學習品質是在一個對學習有明確目的,對學習有強烈的欲望,總是主動學習,把學習當做自己快樂的事情,對前途充滿信心的人身上產生的。
“教育無痕”是一種“將教育的意圖掩蓋起來”的教育藝術,是一種充滿人性關懷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彰顯出教育的最高境界:似雪落春泥,悄然入土,孕育和滋潤著生命;雖無痕,卻有聲有色;雖無痕,卻有滋有味;雖無痕,卻如歌如樂,如詩如畫。惟愿孩子們在最適宜的心理環境中健康、快樂成長!
(南京市江寧區上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