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古藏珍”文物展在上海嘉定韓天衡美術館隆重登場。此次展覽規模雖算不上大,但級別甚高,不乏百尋而不得一見之品。70多件展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藝術的至善至美。
此次文物展由三部分藏品組成——“華都輝影”宮廷陳設及造辦處定制器物系列、“兕觚稀珍”明清犀角象牙雕刻藝術品和“遂古拓新”宋、元、明、清仿古銅器及立體全角拓本。通俗講,一類為琺瑯器,一類為犀角器,一類為銅器。
造辦處是古代宮廷中負責操辦官家造辦采辦事宜的部門,各類專業作坊先后有60余個,包括玻璃廠、匣裱作、琺瑯作、油木作、自鳴鐘處、如意館等。這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琺瑯作?,m瑯是古代藝術品中工藝最為嚴謹、難度大、藝術價值也頗高的一種藝術品類。即便今天琺瑯器收藏仍是熱門。眾所周知,造辦處內,中西藝人和民間匠師高手云集,極品制作不計工本?,m瑯制品展現了當時社會最高成型、燒制、手工繪制等技藝,是“活生生”的歷史縮影。而清朝皇帝在自己享用的同時,也對立下戰馬功勞的王公貝勒給予賞賜,琺瑯器通過這些手段流出宮廷,成為最奢華的收藏品。本次展覽主要集中了清早期造辦處的琺瑯作、銅作、漆作的重要器物。
明清時期,由于工藝美術突飛猛進發展,雕刻工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皇宮貴族還別出心裁將精湛的雕刻藝術擴展到犀角中。明代初期犀角制品多為素身器,到明代中后期犀角雕品的題材、紋飾逐漸豐富,更因文人的參與而有了雅意。清初承續明風,造型則多樣化,清雍正、乾隆時期,工藝更趨成熟。犀角器珍貴的材質,精美的雕工,充滿深意的文化內涵,向人們展示其尊貴的身姿,并訴說著昔日的輝煌與成就,使之成為牙角類古玩中的精品。
隨著鐵器等其他生產工具的發展、時代的變遷,青銅器曾一度淡出人們的視野,到了宋代興起仿古之風,尤其是乾隆時期更是盛極一時。清宮中收藏了大量的商周青銅禮器,因而乾隆皇帝的鑒賞力和品位情趣得以提升并在仿古方面有所參照。這些器物許多造型端莊規整,圖案紋飾豐富多彩,在追尋前朝古風古韻的同時,又能大膽創新,成為留給后世的重要文化遺產。
當時,皇宮里龐大的手工制造機構匯集了全國最優秀的工匠,創造出一件造型端莊規整,圖案紋飾豐富多彩的工藝品。其典型紋飾經過轉化后所形成的構圖元素,在追尋著前朝古風古韻的同時,又能大膽創新,承上啟下,成為明朝留給后世重要的文化遺產。(見圖1)
而這件仿古器有拓本,通過拓本,人們可以對仿古銅器有一個更加直觀而生動的全新認知,為每一位參觀者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將古典藝術通過拓本的形式得以流傳,是供雅賞的獨特探索。
痕都斯坦玉器在清朝宮廷中是非常名貴而特別的一種,精美絕倫。此件藏品選用優良白玉,呈色乳白,無任何雜質皮色,瑩潤異常。這是由于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純色玉材雕琢,注重“一器一色”,與中國傳統玉器的留玉皮或雜色玉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玉質細膩緊密,透過光可以看到里面有棉狀或點狀包裹體。胎體極薄,橫斷面在一二毫米左右,就像玻璃般通透。這種薄胎雕刻工藝難度大,技術性強,制作過程中極易破裂。制作者在制作時,需具備高超熟練的操作技藝。(見圖2)
這件玉瓶造型別致,花紋流暢,精巧剔透,美輪美奐,并完美結合了中國傳統工藝與圖案裝飾,營造出了帶有異域風情的宮廷藝術之美。(見圖2)
清初犀角雕龍紋爵杯,這件藏品形狀是爵,爵是中國古代一種青銅器皿,它是用來喝酒的。在夏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一些皇宮貴族就盛行用爵器,這件藏品便是采用古代的器皿。用犀角制作爵難度很大,因為犀角生長方法獨特,并且爵杯的三自足是叉開的,它需要把犀角當中所有多余的材料全部削去,削去以后必須經過加熱后才能把角往外撇開,用力大小都要有度,其制作工藝復雜,造型獨特,保存完整,乃清代盛世之妙制。(見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