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蓮坡(1870-1947年),名建明,字鏡堂,號蓮坡,自稱蓮坡居士,別號雪性道人,又號滿幅。今山東廣饒縣大碼頭鄉央五村人。清末民初書畫家,亦稱“葡萄畫家”,為清朝前后本縣四大書畫能手之一。
徐蓮坡自幼愛好書畫。他起初學畫,并無名師指教,只是靠手頭的幾卷畫譜,一邊臨摹,一邊推敲。1892年,22歲的他考中庠生。讀完學業后,便回家自立私塾,開始教書。教書余暇,廢寢忘食,習字作畫。1898年,終于棄教從畫。為了拜師求藝,在親朋族友的資助下,他不辭勞苦,先后到過濟南,去過北平,闖過關外,跋涉過巴山蜀水,游歷過不少名勝古跡,拜訪過20多位頗有名氣的書畫家。
1900年冬,他返回家鄉,深人生活,到處取景作畫。據說,為了畫好葡萄,四圍八莊的每一架葡萄下都留下他的足跡,他仔細觀察和寫生,他的葡萄畫紙摞起來竟同他的書桌一般高。
他最擅長水墨畫,題材主要有葡萄、菊花、梅花、竹子、蘭草、螃蟹、猛虎、雄獅、野馬及人物等。其中以葡萄畫最為出名。當時曾以“蓮坡葡萄”聞名遐邇,不少當地同行甚至把“蓮坡葡萄”同“板橋蘭竹”“悲鴻駿馬”“白石蝦蟹”相提并論。
由于他勤于寫生,熟能生巧,竟達到“不動筆,便成畫”的高超境界。每逢興致勃發,他畫起葡萄來,便用舌頭舔畫葉子,用指甲畫葡須,用指頭點葡萄、畫葡藤,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此外,他用手指畫虎,用手掌拍畫螃蟹,用手臂壓畫竹筍,用五指點畫梅花等,同樣活龍活現,奇特非凡。有時他外出作畫,赤手空拳便可立就。當時,濰縣、壽光、青州(益都)、臨淄、長清、樂安(廣饒)一帶,許多書畫作者和愛好者都紛紛邀他去作畫。他成了山東省東北部一名較有影響的畫家。
徐蓮坡的書畫特點是:滿、濃、快、深。
滿,就是畫面上的字、畫相間,滿滿當當,濃滿而見筋骨,粗放酣暢。他的外號“徐滿幅”就是由此而起。他曾在《葡萄畫法》一書中對他這種“滿”的風格做過如下闡釋:“葡性滿,畫宜滿,隨畫物之性而畫其物,得真物也。”
濃,就是下筆潑墨如濃云密霧,大膽潑辣,從不輕描淡寫。
快,是指他作畫迅速。有時他一天能作大小近百幅不同的畫。
深,是指他的畫意深,功夫深。他的畫意之深刻,不仔細推敲,很難看出。由于人們欣賞角度和欣賞水平的不同,有時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他用畫向土匪換人質時,用配詩畫,諷刺土匪。那些無知的匪徒還莫名其妙,從表面的語意和畫意上看,他們還叫好稱妙。有人在家掛著他的畫,掛了很長時間才看出畫意。功夫深,是指他從七八歲開始練習作畫,70年如一日,然而他卻始終以“無知人”自謙。他作畫十分嚴謹,經常因細節中不易察覺的一點小毛病而反復改練,通宵達旦。“空手作畫”便是他功夫深的一個有力佐證。
他的書法風格淳樸厚實。平時作畫,幾乎幅幅都要配上自己創作的一首或幾首詩詞,文采斐然。如癸酉春寫于瑯槐客次的一幅大型葡萄畫上,他自題詩曰:“小閣窗前綠蔭鋪,蕭林不借力相扶。恰似臥龍新浴出,抖擻當胸顆顆珠。”
當然,他的思想、行為及其書畫也不可避免地帶有某些局限性。比如他晚年大煙癮盛,生活奢侈,有些書畫寓意不夠健康等等。但是他那老辣雄放,不動筆而潑墨淋漓的高超繪畫技藝,以及勤奮頑強的創作精神,人們是不會忘卻的。
山東省東營市歷史博物館收藏有兩幅徐蓮坡遺作,一幅為葡萄畫軸,另一幅為花草四扇屏。
《葡萄》作于1935年,紙本,橫幅,尺寸為343×86厘米。畫作右上角題“鳳舞鳶飛”4個大字,右下角有兩處后人題跋。構圖滿幅,運筆舒展流暢,氣勢磅礴。葡藤取勢跌宕,虬勢若龍,須蔓靈動多姿。其指畫技藝在這幅畫作上展示得淋漓盡致。
《花草四扇屏》作于1917年,是贈給宗五三表弟的,紙本,尺寸均為67×24厘米,內容為梅、蘭、竹、菊,每幅均配自作詩詞。構圖清新典雅,用筆清雋明快,給人以極強的藝術美感,堪稱徐蓮坡遺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