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陶(重慶安富的陶器)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享有“泥精”的盛名。2011年初,安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精湛的工藝,吸引了業界諸多關注的眼光。本文從安陶的材質之美、工藝之美、造型之美對“泥精”安陶之美進行了探析,對安陶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關鍵字:安陶 材質之美 工藝之美 造型之美
“土是有生之母,陶為人所化生,陶人與土配成雙,天地陰陽醞釀,水火木金協調,宮商角征交響,匯成陶海嘆汪洋,真是森羅萬象。”這是郭沫若在《西江月。頌陶》中對陶的美譽。具有“紅如棗,薄如紙,亮如鏡,聲如磬”特質,在陶瓷界,有“泥精”之稱的榮昌安陶可擔起此美譽。具有2000多年發展歷史的榮昌安陶是中國古老陶瓷的代表符號,是川渝文化交乳融合的重要載體,蘊含著極其厚重的文化底蘊,具有獨特的藝術之美。
(一)材質之美
榮昌安福和江蘇宜興、廣東佛山石灣并稱為“中國三大陶都”,地處與四川省隆昌縣的交界。在安富鎮鴉嶼山一帶,自然資源富饒,特別是陶土資源。如:根據國土部門偵查結果顯示,在安富鎮至榮隆鎮一帶,就有一條長約25公里、寬2.5-4.5公里,平均厚度為1.2m的優質陶土礦帶,總儲量約1.1億噸。其陶土所含微量元素量高,種類豐富。如:紅色泥含鐵量極高,白色泥含有三氧化二鋁、二氧化硅和少量的鐵。
該地陶土的特性使泥料質地均勻且細膩、顏色純正、黏結性極好、可塑性強、燒結率高,易挖掘,是制作陶器的上等原料。選擇該泥料所做出的陶器不僅有陶瓷所追求的“玉器”之感,而且極具藝術性和實用性。其中細陶胎薄質堅;彩陶易上色雕刻且多有紋飾;作為民間日用的陶器還具有對儲藏的食品不會使味道外串,保持其原來味道,顏色也不會滲透,可以長期保質、保鮮的特性。全手工制作的榮昌泡菜壇,連續9年榮獲國家輕工部優質獎章就是對榮昌陶器材質之美的典型例證。
(二)工藝之美
榮昌安陶制作的工藝流程工序為選泥、曬泥、碾泥、攪泥、過漿、踩泥、抒泥、攪車、制胚、釀胚、打磨、刻花、上釉、打磨、裝窯、祭窯、點窯、熏窯、燒窯。2011年,榮昌陶器制作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被評為重慶市首屆“巴渝十二品之一”,其制作工藝體現出榮昌安陶工藝之美中的燒制之美、雕刻之美、釉色之美。
燒制之美主要體現在燒制陶器時對溫度的把握,如:“窯火燒亮半邊天,窯公吆喝悍聲遠。”這是對燒陶的真實寫照,在熏窯24小時后,火力需逐步升高至中火,24小時后升至大火高溫,使窯內溫度達到1000-2000度,后排看火眼的溫度應達到C800-1000度,這樣陶胚才能充分吸收煤和松材的有機成分,發生“窯變”,使誕生出來的泥與火的結晶一榮昌安陶色澤樸實優雅,天然優美。
雕刻之美以其精準細膩的雕刻技法得以體現,有“泥精貨”之稱的素燒細陶,大多數胎質為紅泥,采用傳統的刻花、剔花、點畫花、雕填、模印貼花(粑花)、絞泥等雕刻工藝,使制成的陶器成為榮昌陶的一大亮點,其樸素大方,自然典雅。“刻花人物素燒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釉色之美通過其色的豐富多彩和變化萬千展現。榮昌安福特有的釉色品種繁多,在鼎盛期多達一百多種,有天然紅釉、天目釉、朱砂釉、烏金釉、西綠釉和黑釉等。“釉子貨”在施釉方面采用“洗釉、刷釉、浸釉”等工藝,一直繼承借鑒唐、宋的色釉裝飾,并發展其他釉色。釉色的變化是在燒制時溫度起伏變化形成的。通過色釉裝飾的榮昌安陶顯示出其自然和諧、樸實穩重的特質,如:榮昌紫砂細陶在通過油火之熏,出陶時所呈現出的獨樹一幟的釉色之美。
(三)造型之美
榮昌陶的造型之美可用“柳、卵、直、脹”簡要概括。榮昌陶的器型輕盈尤韌、圓潤飽滿、渾若天成、清秀挺拔。就廣西欽州國際陶藝大賽中獲手工造型(手拉胚)項目金獎的微型泡菜壇的造型而言,其罐身圓潤自然,口徑底徑大小相近,底腳小,這樣的整體造型使其體態巧雅、勻稱、秀氣。最值得一提的是壇的口徑下方的壇沿設計,該造型設計是藝術美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一方面通過向壇沿口注滿水,使得壇內隔絕壇外空氣,形成真空,阻礙細菌的進入與滋生,從而保證所制作的泡菜的衛生和口感;另一方面又反映了當地樸實的民風。
“前山礦子后山炭,中間窯燒陶罐罐。”“安福場五里長,排排泥精排成行。”這些相傳已久的民謠說明“泥精”安陶的歷史發展久遠,經千年仍具獨特魅力和藝術美感。其材質之美、工藝之美、造型之美的融合不僅使作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榮昌安陶的藝術美具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塑造著一張不可復制的城市文化名片;而且也使安陶的審美價值得到了升化,有望重塑“陶都”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