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立法,就是國家制定有關文化的法律,行政法規和文化行政規章。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加強了對文化立法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地方立法獲得迅速發展,相關的制度設計趨于完善。但隨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實踐經驗的不斷成熟和完善。
關鍵詞:文化立法情況;對文化立法建議研究;博物館立法
一、文化立法概述
(一)文化立法的概念
我國的文化立法,就是國家制定與文化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和文化行政規章。
1、文化立法基礎
我國的文化法律體系的核心是憲法,主要內容是文化法規,涉及到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民法、商法、刑法和訴訟法等多類型多層面的法律內容。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制定一切法律法規的基礎。憲法第一章第二十二條規定:“國家發展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學藝術事業、新聞廣播電視事業、出版發行事業、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其他文化事業,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國家保護名勝古跡、珍貴文物和其他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第二章第三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二章第四十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憲法的這些規定,保證了文化事業的發展和保障了公民享有的從事文化活動的權利,為文化立法提供了基礎和依據。
2、文化立法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文化部文化立法綱要》為文化立法規定了指導思想和原則。《綱要》第二部分第2條規定:“文化立法的指導思想是:根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目標要求,文化立法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維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文化權益,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提供法律保障。”
3、文化立法的重要性
當前,我國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上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效;文化產業和各項文物事業發展趨勢良好;文化“走出去”領域不斷拓展,國家“軟實力”日益提高。但是文化立法薄弱成為突出問題,與文化事業的發展不協調。
4、文化立法的范圍。
文化立法的范圍十分廣大,它的法律構成有:文化產業發展法、文化企業法、文化社團組織法、圖書館法、博物館法、文化館法、文物保護法、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法、語言文字法、著作權法、新聞法、出版法、廣播電視法、電影法、演出法、互聯網法等。
二、與博物館相關的文化立法狀況
(一)博物館立法現狀
《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2007)》第三條對博物館的定義是:“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機構,并向大眾開放。它為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證。”博物館也是文化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
根據國家文物局2011年10月文物博發[2011]20號公布的《2010年全國博物館名錄》中的統計:截至2010年底,我國一共有3415個博物館,其中,文物行政部門所屬的國有博物館為2384個,非文物行政部門所屬的行業性國有博物館為575個,民辦博物館為456個。
其他相關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國有公益性收藏單位進口藏品免稅暫行規定》這些博物館方面的立法,顯然是主要依靠《博物館管理辦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來保護和管理的。地方性博物館立法,有《北京市博物館條例》。
河南省做為文物大省,也對文物博物館立法做出了一些規定。有《河南省文物保護法實施辦法》、《河南省新鄉潞簡王墓保護管理條例》、《河南省古代大型遺址保護管理暫行規定》、《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文物保護工作暫行管理辦法》、《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修訂)》、《許昌市田野文物保護管理辦法》、《河南省安陽殷墟保護管理條例》等。
三、現有非國有博物館立法與非國有博物館的關系
(一)規范與保護
《博物館管理辦法》第二章第九條至第十四條,對包括非國有博物館在內的各類博物館的設立條件、登記程序、申報材料內容做出了規定。使非國有博物館的存在合法化。
《博物館管理辦法》第三條規定國家扶持和發展博物館事業,鼓勵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設立博物館。同時,在政策、資金、技術、管理、服務等方面的一系列法律保障以促進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運營。
(二)制約
博物館立法的缺陷同時給非國有博物館的管理、運營、發展造成了制約。一方面,《博物館管理辦法》第十一條規定:申請設立非國有博物館的,應同時提交博物館章程草案。章程草案應當包括辦館宗旨及藏品收藏標準、博物館決策機構的產生辦法和議事規則等、出資人不要求取得經濟回報的約定、博物館終止時的藏品處置方式、章程修改程序等事項。
四、以非國有博物館為例反映出鄭州市文化立法存在的問題
鄭州市作為有著深厚文化底蘊,資源豐富的文化大市,文化立法工作與文化事業發展狀況極不相稱。
(一)文化立法滯后,立法數量明顯不足。
文化事業發展與文化法制建設不相適應,是我們長期存在的問題,差距非常明顯。我市僅能依靠《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博物館管理辦法》這兩項法規來規范博物館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
(二)現行體制缺陷,管理效力不足。
我市文化立法盲點較多,法規的制定遠遠落后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這種狀況的形成與現行管理體制密不可分。我市現行的是分部門、分級管理的文化體制,使得法規條例的起草制定需要在各部門之間,多方協調,在效率上不免低下。
(三)文化立法與法制建設體系不相適應。
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作為地方法規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領域法規建設,我市還沒有制定和頒布一部統領文化法制化建設的總領法規,而且在調整社會文化關系、發展文化事業、促進文化產業等重要領域,都處于空白地帶。
五、建議
(一)加快文化立法
文化立法是我國社會主義整體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文化傳承和文化交流的基本制度,也是文化改革、發展、繁榮和創新的必要社會條件,所以,必須加快文化立法的的步伐。盡快制定和完善與文化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體系、完善文化產業、文化市場管理體系,提高文化建設法治化水平。
(二)針對性立法
文化立法要有針對性,不能泛泛而談。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我國國情,以人為本,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文化法律法規要對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進行規范和保障,使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互利性立法
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的蓬勃發展,非國有博物館將在博物館事業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國的博物館立法,應該注意這一現象,將眼光放長遠。要結合國有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態勢,逐步構建適宜的現代博物館制度。從而使國有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能相互扶持,相互補充,共贏共利。同時加大對非國語博物館的文公文化服務扶持力度,在法律上予以方便,推動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