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服飾的傳承和發(fā)展研究一直都是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問題,而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下者偏村就是一個民族風(fēng)俗習(xí)慣和民族傳統(tǒng)服飾都保存得較好的一個村寨。下者偏村村民們自己的服飾大部分都是靠家中女眷全手工制作,從裹線、織布、染織到裁剪、縫制,整個過程需要相當(dāng)長的一段時間,制作出來的服飾十分精細美觀,具有傳統(tǒng)民族服飾的特色,制作手法也是用較傳統(tǒng)的土方式。但由于下者偏村地處偏遠,交通也不便利,要將這一制作工藝傳出去,或者吸收外來先進工藝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對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下者偏村民族傳統(tǒng)服飾的研究成為了我們民族服飾研究者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guān)鍵詞:云南;少數(shù)民族;民族服飾;傳統(tǒng);手工藝;傳承
一、下者偏村自然概況
云南省文山廣南縣者兔鄉(xiāng)者莫村民委下者偏自然村位于云南省文山廣南縣一個非常偏遠的山村里,屬于半山區(qū),海拔約1000米,占國土面積2.92平方公里,有農(nóng)業(yè)人口552人左右,主要以種植水稻、玉米等農(nóng)作物為生。
下者偏村的交通情況非常惡劣,進村道路只有一條很爛的土路,距離最近的集貿(mào)市場也有大概6公里的距離,從而導(dǎo)致該村的電、有線電視、電話通信等的連接都受到了限制,這也嚴重的影響了該村的經(jīng)濟發(fā)展,成為該村面臨的首要問題之一。
二、下者偏村民族服飾發(fā)展現(xiàn)狀
云南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傳承和發(fā)展研究一直都是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問題,云南少數(shù)民族村寨比較多,保存得較好的卻已經(jīng)不多了,而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下的下者偏村就是其中一個民族服飾以及風(fēng)俗習(xí)慣等方面都保留的較好的一個村寨,于是,2016年的4月,我便與幾個同伴到此地進行了一系列的調(diào)查研究,希望能對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傳承和發(fā)展有所幫助。
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下的下者偏村是一個以壯族和苗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村寨,是少數(shù)民族服飾傳承及保存較好的一個村寨。服飾主要以壯族和苗族兩個民族為主,壯族服飾偏多,苗族服飾稍微少一些。服裝的制作基本都是以全手工為主,從裹線、織布、染織到裁剪、縫制都是村民自己親手制作,做工非常精細美觀。但整個過程都還是用比較古老的手法來進行制作,整套服飾做下來所需要的時間相對來說也是比較長的。由于交通等方面的不便利,外面一些先進的制作方式很難帶進來,同時,村寨里古老的服飾制作工藝也很難傳出去,這也是導(dǎo)致下者偏村少數(shù)民族服飾傳承及保存較完整的一個原因。
三、下者偏村特色民族服飾用品簡介
云南省文山廣南縣者兔鄉(xiāng)者莫村民委下者偏村村民的服飾主要以壯族服飾偏多,大部分都是由村民自己進行全手工制作,村里幾乎所有的女性都會自己制作衣服,做得越好越精細越漂亮的,說明這個女子越發(fā)的心靈手巧、勤勞與賢惠,這也成為了村里男子炫耀自己妻子勤勞賢惠的一種方法,男子身上穿的衣服越精細漂亮,越說明家里有一個非常賢惠的妻子。下面,我就以本村壯族民族服飾給大家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1.扎染
扎染工藝主要用于小孩背帶的附件中,一般尺寸為104cm×80cm,也可用于縫制褡褳帶。村民們一般都在自己織的白土布上進行扎染,通過針線穿扎和捆綁形成各種不同的樣式及紋樣,較多的有葫蘆紋、五瓣花等,有的是散點穿插于幾何格子中,有的是二方連續(xù)紋的四邊框裝飾,款式多種多樣。制作步驟就是將針線扎好后,用藍靛染色,待染色一天后進行晾曬,曬干之后再次用藍靛水泡,接著用清水沖洗干凈再晾干。這樣的步驟反復(fù)三次后,用在山上采來的“冷飯果”(即馬桑樹果)劃成片狀加熱煮出顏色較濃的水,再進行染洗,最后拿到河水中沖洗干凈,扎染便完成了。整個過程的關(guān)鍵是在河水中沖洗時不能揉,任由所染的色均勻自然,直至上色滿意為止,一般經(jīng)過10--15天方成。
2.火草紡織
火草紡織比較柔軟,所以一般用來做被套床單,或者是襁褓中的裹布。在進行紡織的時候,經(jīng)線用棉線,緯線用火草線。紋樣有緯線兩行相間、三行相間或五行相間的條紋,幅寬尺寸根據(jù)織布機“筘”的寬度來定,大約為44cm。火草布的紋樣多為條紋,由白色火草線、黑棉線和淺赭石棉線組合而成。
3.壯族織錦
壯族織錦用壯語來表示為“幫rai熱”,“幫”譯為“布”之意,“mi熱”譯為“五彩”之意。壯族織錦一般采用金、藍、綠、黃、粉紅、紫色幾種顏色織成大小方格,紋飾多樣豐富,比較多的有花椒紋(呈菱形)、折紋、斜線紋、萬佛紋、平紋或大方格套小方格、多個小方格組成大方格、九小方格組成一大方格的紋樣。
4.頭帕
壯族的頭帕分男女兩種款式。男式頭帕的大小一般為530cm×28.5cm,呈長條形布條,中段上部與尾部上端墜有五彩拋球用于點綴。包裹時以寬面對折纏繞于頭上,使拋球顯現(xiàn)于頭部兩側(cè)(未婚男子的裝拋花球裝飾,已婚男子則不裝)。女士頭帕的大小一般為370cm×31cm,呈長條形的五彩方巾,頭尾兩端上方墜有絨球裝飾。長對折一次后,寬再對折三次,呈細條狀纏繞于頭部,連著尾端立于頭部兩側(cè),五彩拋花球立于頭頂上方。
5.頭箍
頭箍為女性佩戴在頭上的一種配飾,起到美觀和固定頭發(fā)的作用。大小一般為50cm×5cm的細長條,兩端有刺繡或盤扣、銀釘?shù)妊b飾,并釘有扣袢方便佩戴,樣式是根據(jù)個人喜好和審美而定的,有的喜歡縫一些銀飾上去,有的則喜歡繡花等其他裝飾。
6.百褶裙
村寨里村民們的百褶裙跟我們在城市里看到的差別不是很大,只是在制作工藝上有所區(qū)別。他們在制作的時候都是用手將做好的普通裙子一條一條的折起來,然后用四根細木棍豎著擺并將折好的裙子壓起來,再用一塊寬一點的木板壓在細木棍上,人站在寬木板上增重來進行壓制,反復(fù)多次之后形成百褶的樣式。壯族服飾中的百褶裙一般為短款的裙子,上身之后裙邊剛好在膝蓋的部位,大小一般為高:76cm×400cm,腰寬:5cm,裙頭:10.5cm,裙長:60cm。百褶裙一般是年輕的姑娘穿,上年紀的老人穿長褲。
7.竹編
村里的竹編產(chǎn)品主要以生活用具為主,品種多樣。村中僅有三人擅長竹編,但另外兩人都已逝世,只剩下一名年紀較長的村民會此技藝。村中所需竹編用品者都是主動登門訂購,然后再根據(jù)所需進行編織,因只有一人會此技藝,所以時有供不應(yīng)求得現(xiàn)象出現(xiàn)。平時很多產(chǎn)品都是挑到外面進行出售,一般會到者寧村工所街市進行售賣,大背簍大約可售30元左右,小菜籃10-15元,蒸蓋7-8元。
用來編的竹子是編竹人自己在房前屋后栽種的,有大竹、金竹、刺竹幾種,一般生長三年就可砍下用來編制了。對于竹子的栽種也是有所講究的,一般五月份栽種,來年的五月份砍,生長一對年可用,但這種竹材編成的物品使用年限不長、不牢。砍竹子時的工具一般有大刀、小刀、鋸子等,竹制的竹子要趁新鮮時就進行批蔑,一般需批三層,再根據(jù)使用需要批成粗細不同的規(guī)格,最后再進行編制。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因為村民們還有其他事情需要做,比如耕田、收割、栽種等等,所以蔑竹一般都是利用休息時的零散時間,如果耽誤的時間長,要再接著編,就需用水侵泡竹子使之回軟再編。
四、對下者偏村特色民族服飾發(fā)展的展望
在云南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服飾的傳承和發(fā)展研究成為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問題的情況下,類似文山廣南縣者兔鄉(xiāng)者莫村民委下者偏自然村這樣的村寨還有很多,但是大部分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交通。交通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話,不管村寨里的傳統(tǒng)服飾制作保存得再好,做得再精美,都不能很好的流傳到村寨外,甚至城市里,這就形成了一種局限。村寨里的傳統(tǒng)服飾只能在自己村寨傳承,得不到外面一些高科技的手段支持,精美的手工產(chǎn)品也流傳不出去,這到底是起到更好的保存?zhèn)鹘y(tǒng)服飾制作方式,還是局限了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服飾的發(fā)展呢?這就成為了一個需要我們更加深入研究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