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薩滿文化藝術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具有豐富的歷史和社會價值。我國東北地區的薩滿信仰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圈。我們必須要一分為二地看待薩滿文化藝術,祛除其中封建迷信的糟粕,獲取其中民族文化和民間科學的精華,秉持正確態度,加大薩滿文化藝術的保護力度,創新發展應用。
關鍵詞:薩滿;文化藝術;傳遞
21世紀,世界已進入國際化、科學化、現代化與傳統共生存的多元時代,在新世紀,許多國家民間藝術得以復蘇,具有鮮明傳統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間藝術及其產業再次得到人們的再認識和新發現。薩滿文化藝術作為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它是農耕時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產物,必然被以工業革命為特征的城市現代化的無情沖擊而面臨消失。但是,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傳型中,薩滿文化藝術仍然以傳統民族民間藝術頑強生存著,表現出頑強的藝術活力,這也得益于全國上下對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搶救。當前,狩獵、農耕社會的傳統民族民間藝術這類“原生態”的文化藝術土壤不斷流失,特別是老一輩的民間藝人的過世,將使得這些具有原創性的民間文化藝術光彩不在。我們必須要抓緊保護與搶救,做好“傳承”與“開發”,加強民間藝術傳承的培養與扶植、保住民間藝術的根基和原味。特別是我們看到鄂倫春族薩滿教,以及依附其間的藝術載體形式,如薩滿服飾、神鼓、神調、祭祀活動等,我們要加強挖掘保護,記錄和傳承,否則隨著文明和城市化進展,這些文化藝術終將被現代化物質文與精神文明所完成取代。
一、深刻認識薩滿文化藝術的歷史價值
薩滿是多源頭世界性原始宗教,非一個民族所獨有。一個民族發展到某個階段,都會有對“靈魂”與“巫術”的崇拜,但真正的成體系的哲學和宗教發展后,薩滿教被上層統治階級視為巫蠱之術。只能在文明的邊緣和發展相對滿后的地區生存,薩滿教一直延存近代,也讓我們能夠看到薩滿藝術這種古老的文化。薩滿文化誕生于原始社會,伴隨著人類走過了5000多年的歷史。薩滿文化的發源地集中在黑龍江流域,古代北方民族都信仰薩滿,特別是東北地區的滿、漢、赫哲、鄂溫克、鄂倫春、錫伯、柯爾克孜、朝鮮、蒙古、達斡爾等民族后裔,至今還保留著薩滿文化的遺存。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薩滿文化作為宗教信仰,成為人們的重要精神支柱,滿足了人們在生產、生活的多方面需要,特別是在衣食住行、疾病、精神信仰、占卜預測、歌舞娛樂等諸多方面都有應用。薩滿主要以外在的“神舞”和內在的“通靈”兩種形式來達到人神溝通的目的,“神舞”是薩滿借助一種原始舞蹈的形式,虛擬成各種神靈以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而“通靈”是薩滿借助昏迷術、夢幻等一些心理手段,以達到潛意識狀態與神靈溝通;這也是薩滿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一種世代傳襲的古老方式。薩滿文化藝術在人類諸多文化形態中,既有精神需求滿足,也有行為規范要求,并從起源到現在,陪伴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讓一些人對薩滿文化的信仰一直保存,對薩滿藝術的追求一直沒有停歇。比如,在一些少數民族對圖騰崇拜中,其中有鄂倫春族人對熊神的一種崇拜,滿族人對長白山神的一種崇拜等,反映了這些民族對起源的信仰認識。一些故事中,如《烏布西奔媽媽》、《尼山薩滿》和《天空大戰的故事》中,反映了這些民族與大自然、與生病、與疾病抗爭的歷史,也彰顯了正義和邪惡,正義戰勝邪惡的人文關懷。薩滿文化曾被西方一些國家當作巫術給予封殺,在中國也對薩滿作為迷信給予禁止,這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當今,特別是在歲時節令,還有如蒙古族祭敖包、鄂倫春族的篝火節與赫哲族的烏日貢大會等等,反映的是本民族的祭祀活動影響,在民間延續了幾百甚至上千年,這些節慶活動的舉辦仍然廣受歡迎和關注,在本民族和當地群眾中影響很大。在一些地區和民族中,還有與薩滿祭司相關的活動和習俗,并以一些禁忌要求嚴格規范言談舉止,比如鄂倫春族上山狩獵要求不能大聲喧嘩,滿族在西炕不能住人和放雜物。薩滿的神學對文學影響很大,現在許多詩歌都閃耀著薩滿祭祀時神詞的背影;薩滿的歌舞對現代歌舞的影響很大,我國東北的二人轉中就有一種“大神調”,甚至對歐洲的美聲唱法也與薩滿的起源有緊密的聯系。所以對薩滿文化藝術的研究,實際是對我們人類的發展史的研究,是更深刻和認識民族的源頭,對認識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歌舞音樂、精神現象等都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意義。
二、充分發掘薩滿文化藝術的社會價值
薩滿文化呈現原始文化形態,跨越了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薩滿文化深刻地鐫印著人類文明進程印跡,它是人與自然和社會的發展史,是人類奮進不止的思想基柱。早在石器時代,人群族居依靠自然漁獵生活,形成了對自然敬畏、依賴、保護思想認識。但同時,人們對自然界的諸多現象又無法科學地認識,而當遭到自然災害與疾病侵襲時,便認為是自然界對人類的處罰。當人們在科學上無法理解和解決這些問題時,自然會把希望寄托在精神和心靈世界來尋求解決,而那時對大自然的認識還處于蒙昧狀態,產生了萬物有神的認識。對于神靈的存在和把握,就需要一溝通的使者,這就有了薩滿的神職人員。薩滿以出神或者附體方式,從而把人的意愿與神溝通,再把神的精神傳遞與人,以此來解決現實的自然災害、疾病、預測占卜、出征和狩獵等需要問題。薩滿作為神使,成了神的代言人。薩滿一詞出自通古斯語族,指的是“因興奮而狂舞的人”。薩滿作為溝通人神的中介,被視為氏族的智者、祭祀的祭司、祛病的巫師、部落的首領、占卜師等。薩滿地位很高,是宇宙驕子,天穹裔種,他們以吟唱神歌等各種神技,實現與神靈交互,轉達人的愿望,傳遞神的旨志。薩滿不但在祭祀中扮演主角,還在氏族生產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薩滿在神權時代地位特殊,往往擔任氏族領袖、部落酋長。薩滿文化藝術反映了先民的原始信仰、原始意識,反映了人們勇于進取、戰勝災難、驅除妖魔的美好愿景。薩滿文化藝術的精神實質,展現了故土觀念認識,展現了集體主義精神,同時還展現了頑強不息的生存意識,崇尚勇武不屈戰斗精神等等。薩滿文化藝術伴隨人類走過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包括了哲學宗教、文學藝術和心理學、病理學及精神學等等。薩滿文化藝術從理論上研究的時間始自十八世紀俄國亞德林車夫研究開始,從而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高度關注,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我國對薩滿文化藝術的研究時間僅有幾十年,已充分認識到薩滿文化藝術的價值。
三、加強薩滿文化藝術和民俗文化的傳承
薩滿文化藝術中對音樂、舞蹈、神話傳說中的份量很重,并在傳承中經過時間的洗禮,經過藝術化的處理,成為了重要的民間文學與民間藝術,并以民間藝術的形式流傳影響后世。比如蒙古族歌舞中“安代”,其實質就是最早的薩滿治病的跳神儀式之一,經過不斷變遷而成為獨立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但其中包含的音樂、舞蹈卻與古代狩獵歌舞存在許多相同之處,而薩滿音樂的初始來源就是狩獵音樂。由此可見,古代歌舞藝術不斷被薩滿文化吸收,并得以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而后又在民間得到傳承的傳播。薩滿音樂是歌、舞、樂的綜合體,又是宗教、民俗和藝術的綜合體,薩滿音樂整合于生活方式之中,是生活本身。我們看到的薩滿跳神音樂,它是一種與神溝通的特殊語言方式,并使用神鼓和腰鈴這種專用工具。神鼓與腰鈴這種代表性樂器,是通神的祭器,具有變幻莫測、粗獷野性和懾人魂魄的影響力。薩滿的神鼓是與神溝通的語言工具,是完成人神之間的溝通媒介。薩滿樂舞的藝術價值是直接服從于氏族的祭祀和服務于治療活動儀式的需要的一種工具、手段,出于功利目的而產生,薩滿手中的神鼓腰鈴,并不與現代專業演奏家手中的樂器意義一致,也是無法比較的。在薩滿手中,神鼓和腰鈴是通神使用,既能在祭祀神事中顯其靈性,又能在娛樂風俗活動中激發興致。同時,而薩滿教的一些禁忌、祭祀、儀式等活動,也不斷滲透到民間生活中,成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信仰薩滿教的民族中,類似這種通過民俗化的途徑保留下來的薩滿教遺俗很常見,比如蒙古族的祭敖包習俗就是從薩滿教的祭祀山神、地神的自然崇拜傳統演變過來的。
四、加強薩滿文化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
薩滿教是北方民族的一種原始宗教,而薩滿是特指氏族內部的智者,作為一種文化類別,薩滿文化是北方民族傳承下來的一種自然生活狀態,它的內容包括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表現為服飾、音樂、舞蹈、剪紙等特色鮮明的民族民俗文化。薩滿文化作為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是一種成熟的文化形態。近20余年來,我們的社會已從農業文明邁人工業文明,科學和信息技術現代化是主流文化形態,民族民間藝術的實用與審美價值正被現代化替代而消退,正在消退,成為遺產。目前,由于生活環境的改變,這些珍貴的文化內容都面臨著消失的危險。今天,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使民族民間藝術傳承與發展,并與經濟相適應是文化藝術工作者的使命所在。因此,為更好地保護和搶救這種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薩滿文化,要積極開展與薩滿有關的文化藝術展示活動,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申報工作,加強對薩滿文化藝術生存的整體環境、傳承人以及大量遺存的保護力度。我們高興地看到,一些地區召開了申報“中國薩滿文化之鄉”研討會,加大中國薩滿文化藝術保護力度,喚起人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覺認識,并與推進相關地區的旅游發展,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相結合,走上了一條發展與保護并重的道路。在過去幾個世紀中,薩滿文化在一段時間內呈現了一種衰弱乃至消失的趨勢,到了上世紀80年代以后,世界上很多的國家、地區和民族都出現了薩滿文化復興的情況,但是,整體而言,薩滿文化一直以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存在著。針對推動薩滿文化的繼承及薩滿文化產業創新這一問題,要用新技術、新方法推動薩滿文化產業化,進一步開發薩滿文化價值,充分展示薩滿文化魅力,呈現薩滿文化的神奇,實現薩滿文化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五、充分發掘薩滿文化藝術中的科學價值
薩滿文化作為一種古樸的文化遺產,其蘊含著一定的科學合理因素。在千百年來的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社會實踐中,薩滿巫術也蘊含著那個時代一些古老的科學基因,對現代科學也有借鑒作用。薩滿文化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吸收了一些科學因素,能從遠古一路延續今天,其治病功能特別是通過心理和精神干預等方式,使民眾長其信奉是一直存活至今的重要原因。如薩滿醫術中固有的心理療法能和現代西方醫學中的心理咨詢等精神醫學進行跨時代的對話。可以說,薩滿醫術是迷信和科學相混合的文化復合體。而其主要運用精神療法和心靈療法等綜合治療虛病便是其有效的治療手段,具有現代心理學的科學成份。而現在,薩滿醫術中的一些傳統仍然具有很多社會應用。現在薩滿醫術的蒙醫整骨學現已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特別是內蒙古哲盟整骨醫院院長包金山繼承其曾祖母——女薩滿娜仁·阿柏那薩滿整骨術,并與現代醫學銜接,依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完成了《整骨知識》、《包氏祖傳蒙醫整骨學》等醫學著作。目前,其整骨醫術雖然從薩滿醫術分離出來成為純粹的醫學技術,但仍然保留了一些薩滿醫術的神秘色彩。
結語。薩滿文化是我國北方許多民族的信仰發端,它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薩滿在中國北方諸民族中的傳承由來已久,其形成是一種原始的民間崇拜和信仰的產物,屬于信仰文化或巫術文化的范疇。我國東北地區的薩滿信仰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圈。薩滿藝術囊括了宗教歷史、哲學、道德規范、文學藝術和民俗等各個方面的文化成就。薩滿文化的傳承傳播要祛除民間信仰的落后愚昧與迷信成份,充分認識其時代歷史遺產價值,認識其人類文明傳承的積極意義,領略這種神秘和古樸文化藝術魅力,追尋薩滿文化藝術深層那種人文力量。要充分整合有關資源,為薩滿藝術的發掘和產業化開發搭建平臺,運用創新產業融合模式傳播薩滿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