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樂亭大鼓是具有北方特色的曲藝藝術,它憑借流暢優美的唱腔和雅俗共賞的表演形式在人民群眾中有著深刻的影響,本文主要敘說了樂亭大鼓的由來、表演彤式及傳承價值。
關鍵詞:樂亭大鼓;溫榮;文化遺產;藝術價值
樂亭大鼓是中國北方具有特色的一種表演形式。該曲藝在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這一曲種究竟形成于何時?經過多方考證,至今仍無定論。藝人相傳:“明末清初留說書,乾隆六年立門戶”。可以說,樂亭大鼓的孕育產生是在京城說書的基礎上的。
據《中國書詞概論》載:“……清初年,樂亭城內,凡自娛好樂之人,最愛唱‘清平歌’,同時鄉里也流行著散曲之類的小調。后來,有位弦子李,先以三弦配奏了‘清平歌’,逐而加以改正,使其韻調動聽悅耳,較之舊曲有不同,于是齊呼之為‘樂亭調’,不過沒有鼓板伴奏”。
樂亭大鼓得名
道光三十年,藝人溫榮、馮福昌用犁鏵尖磨制的鐵板伴唱,逐漸被當地勢紳欣賞,開始名聲鵲起。史料記載,光緒年間的樂亭人士崔右文給肅親王拜年,因帶溫榮進京表演獻藝時,得到了肅親王的喜愛,即問是什么藝術,溫榮當即回“是樂亭大鼓”。據傳樂亭大鼓的創始人溫榮、馮福昌早年都曾在外地學藝,后回到家鄉加之本地的愛好者改用鄉音演唱,將一些經常傳唱的鼓祠和其它曲藝書目,按照當地的語言風格進行了改創,另創新腔,更憑借流暢優美的唱腔和雅俗共賞的表演形式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土生土長的曲藝品種。
樂亭大鼓的發展
樂亭大鼓因起源于河北省樂亭縣而得名,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發展它卻不是樂亭縣的專營,其中有些有志之士,善于繼承前人的藝術長處,加以改革、創新,使之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民國六年,藝人胡少蘭第一次進入唐山,相繼向西傳到京、津。隨著經商活動的繁榮,迅速傳人東北奉天(今沈陽)各地。
這種獨特的曲藝形式能真實的反映民生,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它的唱腔及板式在不斷創新的基礎上,演唱內容上也越發豐富。
樂亭大鼓最初的曲調很簡單,只有上下兩句,來回反復。后來它吸收了樂亭民間小調等藝術形式,慢慢地使得唱腔越發豐富,并形成了固定腔調“樂亭腔”。而“樂亭腔”的形成,也促使了這一起源于民間的藝術形式有了跨越式的發展與提高。
樂亭大鼓的演唱伴奏,最早是一鼓一板,后來又加入了三弦。在鼓板與三弦的烘托下,創就了“說而兼唱”的獨特曲風。
樂亭大鼓的唱腔流派
樂亭大鼓發展到清末民初,藝人們在演出中根據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劇本的情節變化,把曲調運用地得心應手,藝術也日趨完美,并涌現出大批的優秀藝人,逐步形成了三大派別。
以韓香圃為代表的韓派(亦稱東路),他的特點是唱詞固定,講究字正腔圓,唱腔形式質樸醇厚,大氣豪放。以靳文然為代表的靳派(亦稱西路),靳派的唱腔婉美、圓潤,行腔流暢,表演細膩傳神。還有以王佩臣為代表的京津派,其藝術特點主要的是在板式上有了革新,加強了掏板、閃板和垛板,追求歌詞清脆,詼諧俏皮。
樂亭大鼓的鼓祠曲目
樂亭大鼓的鼓詞內容豐富多彩,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和深刻的思想性,長篇書目中的道白和唱詞多用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鼓詞中的詩、詞、贊、賦格調優雅,深人人心。唱詞的結構主要是七字句和十字句,后來又根據劇情需要增加了“垛句”、“連環句”、“滾口句”等句式的出現。異彩紛呈的句式和腔調的運用使得劇本的演唱更加傳神動聽。
樂亭大鼓的曲目繁多,書目主要分為長篇、中篇和段子三類。長、中篇書目可說數日甚至整月。傳統書目長、中、短兼具;現代書目則以短篇居多。就體裁而言,傳統的長篇書目多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勸人警示、懲惡揚善的內容為多;而現代的書目則多以革命歷史體裁及現代故事改編為主,短篇書段也多以配合政治宣傳為主要內容。
經常上演的長、中篇大書《隋唐演義》、《楊家將》、《施公案》、《包公案》、《岳飛傳》、《七俠五義》、《平原槍聲》等。短、微篇書段《金山寺》、《王二姐思夫》、《草船借箭》、《杜十娘》、《雙鎖山》、《樊梨花送枕》、《大鬧天宮》等。
傳統文化是我們繁榮昌盛的根基,樂亭大鼓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唱腔體系享譽國內外,被稱為“冀東民間藝術三枝花”之一,是中國北方民間文化的寶貴財富。這朵綻放在樂亭大地上的曲藝奇葩,在新的歷史時期,也將面對機遇與挑戰,要在傳統文化中求創新,應有積極有效的措施使之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