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流行音樂作品的實踐研究,以旋律、調式調性、配器、歌詞、唱腔等幾個方面為出發點,結合具有代表性的歌手,對他們的代表作品進行分析,以期對民族性在流行音樂中的保持與再創作有一定的認知。
關鍵詞:流行音樂;民族性;保持;再創作
一、何謂“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文化的地域性、獨特性、階段性,同時又是一種局限性,它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經濟條件制約的心理素質、精神狀態和思想意識。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氣質、特點、習俗、風格、語言等等,由此而形成民族的異別,產生了不同于別民族的文化。一個民族在繁衍、發展和壯大的同時,也在建立并發展自己的文化,日益鞏固著自己的習俗。與此同時,一種氣質,一種民族所特有的氣質悄然誕生了。這種氣質融合于民族的習俗之中,融合于民族的文化之中,融合于與本民族任何相關的事物之中。正是這種民族所特有的氣質,才造成了民族的殊異,也就因此而有了所謂的民族性。音樂的民族性亦是如此,它也是在一個民族自己的文化、生活習俗中所形成的特有的氣質。
二、民族性在流行音樂中的保持與再創作
(一)民族性在流行音樂中的保持
中國的流行音樂的民族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旋律中的民族性
旋律即曲調,是經過藝術構思而形成的若干樂音的有組織、有節奏的和諧運動。旋律作為音樂的基本要素,是構成音樂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一支優美的旋律,常由規模不同、形態不一的旋律波狀組成,隨著感情的變化,時而平緩流暢,時而跌宕奔放,來感染聽眾,引起共鳴。調式、曲調線和節奏的有機結合,并通過一定的音樂結構來加以體現,便是完整的曲調。我國的民族音樂中其旋律的抒情性和歌唱性是音樂的基本特征之一,而中國流行音樂的旋律大都展現了抒情性與歌唱性。這些流行歌曲,無疑都抒發和歌唱了歌者的內心情懷,或是對祖國的熱愛、或是對理想的追求、或是對家鄉的思念、或是對愛情的呼喚等等。此外,一些流行歌曲,在歌曲的部分地方還引用了我國民族音樂的旋律。如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高潮部分“我早已為你種下,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從分手的那一天,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旋律就是引用了《彝族舞曲》中的一段優美、抒情、悠揚的旋律。在曲調方面,近年來優秀的流行歌手鳳凰傳奇所唱的《荷塘月色》,在曲調上以大調形式寫成,獨特甜潤婉約而不憂傷,很好表達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美;由于抒情的需要,歌曲節奏舒緩,娓娓裊裊,使音樂呈現水波漣漪,水天一色的詩情畫意,在曲調上充分的體現了歌曲的民族性。
2、調式調性中的民族性
在傳統音樂理論中,由若干個音合理的組織在一起,并以某個音為中心構成一個體系叫調式,調式的性質、特點叫調性。一個音樂作品的音樂特征的本質,可以從其在創作時所用到的音階的結構看出。我國民族調式以五個正音為主要寫作素材,現在的流行音樂中,大多數也是采用了五聲民族調式,這種創作手法是符合我們民族的習慣的,同時也符合了我國廣大音樂愛好者的審美情趣和愛好。舉例來說,在著名歌手周杰倫的音樂中,很多被大家所傳唱的作品都是采用了民族調式的一種“宮調式”,如《青花瓷》、《發如雪》等等。其中歌曲《青花瓷》的音階結構,運用的就是我們民族音樂傳統中的五聲調式,該歌曲通過1、2、3、5、6五個骨干音的長短組合和抑揚起伏的變化,達到了傳遞以及抒發歌曲的韻味和內容的作用。曲末采用民族調式的骨干音宮音“1”,不但對歌曲的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能使歌曲有一個明亮的結束音的效果。所以,一般的流行音樂在調式調性中,其“民族元素”的運用多表現為主旋律采用“宮調式”的手法,使得流行音樂作品中的民族化的特有韻味能充分的體現出來。
3、配器上的民族性
我們在聽許多的流行音樂時可以發現其在配器上都使用了中國民族特色的樂器。譬如:吳克群的作品《將軍令》中的樂器編配巧妙的運用了嗩吶、鼓、笛子、古箏、二胡等中國民族樂器與現代打擊樂融合,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視聽享受。歌曲以鑼鼓的敲擊為開始,隨即伴上嗩吶、古箏等樂器的伴奏,帶上吳克群嘻哈式的說唱,速度時而快起,時而慢下,音浪跌宕起伏,使歌曲充滿民族的韻味。又如林俊杰在其歌曲《不死之身》中加入了箏、笛子、簫等樂器,前奏中這些樂器的運用,不僅使樂曲賦予一種滄桑感,且使得歌曲的風格更明確。一些經典傳唱的流行歌曲,《我只在乎你》、《甜蜜蜜》等在配器上運用了古箏、二胡等樂器,使其旋律優美,韻味悠長,得到了廣大聽眾的好評和喜愛;其他還有歌手韓紅的《天路》,在聲部中用到了笛子;歌手阿牛的《桃花朵朵開》為了增強其歡樂和喜慶的氣氛就運用到了民族打擊樂器。以上的這些歌曲在配器上,都廣泛加入了民族樂器,使得當代流行音樂的旋律更富有歌唱性和抒情性,個性化、民族風的特色為流行音樂增添了新的色彩,推動流行音樂“民族化風格”的創作。
4、歌詞上的民族性
中國流行音樂歌詞的民族性十分強烈、鮮明、濃厚,現代流行歌曲中,經常會使用我國古代詩詞等加入到歌詞中。在歌手周杰倫的歌曲《菊花臺》歌詞:“菊花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花落人斷腸,我心事,靜靜淌”中,“斷腸”出自馬致遠的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菊花”在古代不但表示離別之意,更有思念哀傷之感,此句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將“菊花的黃”與“笑容的黃”混淆一起,卻偏又自然深刻,使人感到那溫暖的笑容正在逐漸淡掉,遠去,哀傷而又動人的情感自然流露,富有古時含蓄的凄美。“北風亂,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斷,徒留我孤單,在湖面成雙”中“未央”出自《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此外,他的歌曲《青花瓷》中的“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亦是古代辭賦的特點;“天青色等煙雨”一句來源于宋徽宗詞“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后面接著“而我在等你”一連用了二個“等”字,強調愛情里最無力的無奈就是“等待”。他的流行歌曲大多都在歌詞中融人了民族元素,使其具有獨特的中國民族文化含義,又結合了現代流行元素。在歌手王菲的《但愿人長久》一曲中運用了我國宋代文學家蘇軾的《水調歌頭》的詩詞,通過流行歌曲的演唱方式和風格,從新闡釋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詩詞意境。他們通過歌曲中引用古詩詞的獨特方式傳播和延伸著民族古老的音樂文化。
5、唱腔上的民族性
中國流行音樂的民族性,以其演唱藝術的民族性為依托和體現,應該說,中國流行音樂演唱藝術的民族性,是具有開拓性和創造性的。演唱是集聚了表情、動作、情感、唱腔為一體的表演,在唱腔上,中國流行音樂所體現的民族性也是十分鮮明的,不少歌手都嘗試著將民族式的唱腔融入現代流行歌曲中。在2006年7月《星光大道》節目中李玉剛以甜美的歌聲、婀娜的舞姿、俊俏的扮相獲得年度季軍,被觀眾譽為《星光大道》無冕之王。他在舞臺上游刃有余地穿梭于男人和女人之間,其表演將中國民族藝術、傳統戲曲、歌劇輔以時尚包裝,他的許多歌曲在唱腔上都采用了民族與流行的結合。其中他的《新貴妃醉酒》,歌曲在前半部分采用流行唱法,高潮部分變成戲曲唱腔式,全曲賦予活力,又顯得格外新穎。此外,還有他的《鏡花水月》、《水墨丹青》、《清明上河圖》等歌曲也采用民族與流行唱腔相結合的特點。
(二)民族性在流行音樂中的再創作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民族音樂從多個方面對流行音樂進行滲透和影響,不斷引導著流行音樂的發展方向和風格。流行歌曲中許多歌曲取材于民歌,它們在創作中加入了各種民族歌曲的元素,使得歌曲的內容、表現形式更為豐富。具體而言,中國流行音樂民族性的再創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旋律上的再創作
“古旋律”的融入使一些流行歌曲從中吸取了中國旋律的精髓。實際上戲曲中的長轉音與現代RB轉唱法能夠很好的融合。比如,王力宏演唱的《花田錯》,其中有經典的句子:“花田里犯了錯,說好破曉前忘掉。花田里犯了錯,擁抱變成了煎熬……花田里犯了錯,請原諒我多情的打擾”。大家印象都很深的是“好”、“擁”、“請”字都是一字多音,旋律悠長,這些旋律的處理方法,在以前是很少見的,如今結合RB的轉音,使中國戲曲的旋律又有了新的市場。
2、調式調性上的再創作
中國的經典傳統一直都在延續,比如,陶喆演唱的《月亮代表誰的心》就是在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的基礎上加入了一段新的旋律,使得這首懷舊氣息的歌曲帶著流行的韻味,成為一首新的原創作品。其譜例如下:
歌曲前四小節以十六分音符為主,在每句歌詞后都加入休止符號,使稍快的節奏突然有種停頓感,加上陶吉占有特色的演唱,使歌曲富于RB的風格。之后由快唱轉向慢唱,在唱到“在你耳邊輕輕唱”后,在風格上稍有轉變,引入《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歌詞和旋律,在末尾處延長歌曲的節奏,并改變歌曲的旋法,使歌曲又回到RB的風格,兩個部分對比,其主要音由前面的2、3、5變成5、1、2、3、6,且后面加入7和4,形成前后不同的調式特點。總之,這首歌經過改編后,不僅有老歌的韻味,而且呈現出現代的氣息,在呼喚年長者的時代記憶的同時,使年輕的聽眾毫不費力地接受并傳唱,在一定意義上實現了對老歌的傳播和繼承。
3、配器上的再創作
如今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在制作音樂過程中的配器方面已不是件難事,它不再依賴于古時的現奏現伴,而可以通過科技的手段為歌曲進行配樂。古時的演唱只能通過實物來伴奏,如采用古琴、琵琶、笛子、二胡、簫等的邊演唱邊伴奏。而現代,為歌曲配上什么伴奏,只要有伴奏軟件和設備,就可以做出一首漂亮的曲子。現在的許多流行歌曲中,大多在使用西洋樂器的同時,融入我國的民族樂器。而這些樂器,不管是民族的還是西洋的,只要有伴奏軟件和設備,就可以一一配出,且制作得更加豐富,不亞于實物上的伴奏。如吳克群的歌曲《將軍令》在開始時運用了類似蘇南吹燈的《將軍令》,以嗩吶、鼓、笛子、古箏、二胡等作前奏伴奏樂器,隨后稍做變奏的處理技巧,使開始凝重的氣氛逐漸緩和,進而變得歡快,也使原本古典的風格漸漸變成流行曲風。總之,科技的發展,使我國的民族樂器在配樂上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變相的實現了歌曲中民族配器的再創作。
4、歌詞上的再創作
現在流行音樂講究的是“中國風”,中國風對辭賦的要求就是懷古的意境、古文風的情操。中國風對辭賦的要求應是越高越好,在某種程度上考慮了兩大原因:第一,市場需要的原因;第二,旋律的改變,讓詞沒有格式的規律,這個也是現代文摻雜的原因。作為一種屬于中國的樂種,從音樂的角度說,我們要繼承和延續我國古代詩人在辭賦上的藝術精神追求。在一些流行歌曲中,古文化背景、文言文、古詩詞都得到很好的表現。看歌手周杰倫的《東風破》的詞:“……我在門后假裝你人還沒走,舊地如重游月圓更寂寞……”發現,由于閱讀習慣的改變,里面的辭賦已經古今摻雜了。“我在門后假裝你人還沒走”若出于古人之手可能會變為:吾立門后憶,閨中人依依,但在現在,“我在門后假裝你人還沒走”更能言簡意賅的表達立意矛盾。王力宏的《在梅邊》中有“剪不斷思念,欲理還亂”明顯是從詩句“剪不斷,理還亂”中改變而來的。這種古今摻雜在創新的同時繼承的是辭賦的一種意境,而不是語言習慣。
5、唱腔上的再創作
在唱腔的創新方面,不少歌手都嘗試將歌曲融人民族與流行的演唱形式。先來看看歌手陶喆RB改唱的作品《蘇三說》。詞作者借用了古代典故,將京劇《蘇三起解》的這段戲,展開描述了戲曲情節,整曲將現代和古代作了細微的聯系,使古人的情感,對真愛追求的執著和現代人物的情感相互間有了一定聯系,歌曲立意在此。加上歌手陶吉占本人出色的唱腔技巧,內斂而不張揚,很自然的將戲曲花腔帶出來,而不是刻意的用花腔去套上歌曲,戲曲的唱腔式配上現代的打擊樂器和RB式的說唱,富于創新。且歌曲靜謐舒緩,很好的抒發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再加上詞作者巧妙的古今聯系,配上精彩絕倫的一段花腔,讓整首歌曲富有立體感。此外還有前面提到的李玉剛,在唱腔的創新方面,他擅長流行與戲曲式的唱腔相結合,他的歌曲《新貴妃醉酒》,在開始“那一年的雪花飄落梅花開枝頭,那一年的華清池旁留下太多愁,不要說誰是誰非感情錯與對,只想夢里與你一起再醉一回……”部分采用流行式的唱腔,到了高潮“愛恨就在一瞬間,舉杯對月情似天,愛恨兩茫茫,問君何時戀…一”改成戲曲唱腔,歌曲在融合民族性的同時,更多的是給人以創新的感覺,在唱腔上給人們以視聽的享受,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三、結語
流行音樂中的民族音樂元素,既是對傳統音樂的反叛與顛覆,又是對傳統音樂的反哺與重構。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無論流行音樂多么具有西方音樂的流行色彩,但它從根本上依然是中國文化的產兒,依然是中華民族的情感、精神氣質的音樂描述,依然是中華民族的音樂理念、音樂創造、音樂審美的體現,因而流行音樂是具有民族性的。只有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才能創造出新的音樂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