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放射科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CT增強掃描在臨床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診斷工具。CT增強掃描,是指經靜脈注入含碘造影劑后再行掃描的技術,當體內注入造影劑后,不同的組織結構及病變性質,由于含碘造影劑的分布和數量都有不同,這樣病變組織和正常組織之間的圖像對比度增加,兩者之間的界線也較清晰,幫助發現平掃未顯示的病變、明確病變的范圍和邊界。另外CT增強掃描還有利于鑒別病變的良惡性,提高檢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1]。我院在CT增強檢查時應用碘佛醇、安射力等作為造影劑,會給患者帶來一些不適反應,如:全身發熱、口感略苦、頭暈、心慌等。還有少數人會發生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如蕁麻疹、口舌發麻、胸悶氣急、血壓驟降、意識喪失等。CT檢查前病人需要簽署知情同意書,上面列舉了種種過敏反應和潛在風險,因此病人普遍存在緊張、恐懼、疑慮等心理。在臨床護理過程中,護士運用心理學的理論作指導,并通過其語言、行為、表情、態度和姿勢等去影響和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以減輕患者的痛苦,幫助其建立起有利于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即心理護理[2]。CT增強檢查時做好患者心理護理,能有效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理解并積極配合,順利完成CT增強掃描。
1 臨床資料
2014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放射科行CT增強檢查117例,其中男73例,女44例,年齡8—89歲,平均年齡(63±28.1歲),采日本東芝公司生產的雙排螺旋CT機,美國Medtron公司生產的高壓注射器,配套22G套管留置針,使用碘佛醇等非離子造影劑,按1.5ml/kg體重計算,注射速度2.5-3.5ml/s,病人大多存在緊張、恐懼、疑慮等心理,在檢查時實施專人陪護,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后,患者心理狀態普遍改善,對醫護人員的盡責照護給予了充分的認可,為檢查的順利進行做好了鋪墊,病人滿意度達98%,沒有發生一例醫患矛盾事件。
2 心理護理
2.1 評估 評估是心理護理程序的第一步,對患者的資料進行收集,對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信息結合起來并加以處理,發現患者存在或潛在的心理問題[3]。我院的做法,檢查前測量患者的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做碘過敏試驗,陪檢護士通過觀察、交談和測量,對患者信息進行評估,初步判斷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
2.2宣教到位 做CT增強檢查前,健康宣教要到位,應向患者說明檢查要空腹,需有家屬陪同,并說明原因,主要觀察藥物不良反應及防止局部造影劑外滲等,消除患者的疑慮。針對患者存在恐懼、擔憂等心理狀況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
2.3用暗示法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 告知患者一般情況下,CT增強檢查是安全的。雖然有一定的風險,但大多數人沒有特殊不適,如果過度緊張焦慮,反而容易誘發甚至加重過敏反應。所以要放松情緒,放下心理負擔,積極配合檢查。
2.4 合理解釋 在做碘過敏試驗前,應詳細詢問患者的過敏史,告知碘過敏的癥狀和預防措施,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使其盡量安撫患者情緒,對思想負擔較重的病人要重點觀察,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注射造影劑前,可以向患者說明,大多數人注藥后會產生全身發熱、口感略苦等反應,但都能耐受。若出現頭暈、胸悶、呼吸困難、局部腫脹等不適,要立即告知醫護人員,我們會立即停藥,并給予妥善的處理,以此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
2.5 環境安置 注重環境因素對患者心理的影響,環境是支持生命活動的重要因素[4]。在注意病室清潔幽靜的基礎上,應注意病房的安排。盡量將同一社會層次、同一病種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室,使他們之間有共同語言,心靈容易溝通,保持心情舒暢。CT 檢查結束后,我院門診陪檢護士將患者安置于觀察室,繼續觀察30分鐘。觀察室離搶救室較近,萬一有不適,可以及時用藥。期間,交代注意事項,給患者多飲水,加快造影劑的代謝。沒有其他需空腹的檢查,可以吃一些早餐。一旦有任何不適,可以立即通知急診室醫護人員,給予急救。
2.6 臨別囑咐 觀察30分鐘結束后,病人需要回家或回病房,陪檢護士給予解釋遲發型過敏反應的癥狀和注意點,隨時進行自我判斷,及時就醫。
3 小結
隨著CT增強檢查的日益普及,患者將逐漸增加對檢查認知度并能普遍接受,要求醫護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業務素質,才能使患者積極配合做到順利完成檢查。護理人員必須認真學習和鉆研各項相關的專科知識,苦練操作技能,不斷提高護理技術水平,以適應高科技設備對護理人員的技術要求[5]。可以系統學習一些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知識,并充分運用到臨床實踐中,用豐富的學識寬慰患者,用穩定的情緒感染患者,用熟練的技術讓患者產生信任、依賴感,從而放下思想包袱,配合放射科醫生順利完成CT增強檢查。
參考文獻:
[1]盧光明.臨床CT鑒別診斷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7.
[2]李本富.護理倫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69.
[3]湯艷清.護理心理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162
[4] 湯艷清.護理心理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171
[5]董穎,吳晶濤,羅先富,等.高壓注射CT造影劑外滲的預防及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