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藥物在人體內的作用和吸收受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隨著藥物的劑量、制劑、給藥的途徑和時間,和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同,藥效也會各不相同。本文在閱讀參考相關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對影響藥物作用的各種因素、研究用藥的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對比和分析,以此作為臨床用藥的依據。
關鍵詞:藥物作用;影響因素;機體;環境
引言
在人體使用藥物之后,身體因為藥物作用產生的影響,叫做藥物作用,也可以說從生理上,對藥物做出的反應。武立梅指出,對于患者來說,藥物作用十分重要,不僅能確保患者的身體健康,還能夠維持患者的身體正常水平。但是在實際的臨床用藥過程中,卻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用藥行為,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和身體健康水平。因此,在實際的臨床藥物治療中,要充分考慮到藥物的藥效和作用,結合病情實際情況,合理用藥。
一、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
(一)劑量因素
在量效關系方面,對于一次性給藥患者要準確掌握藥量。在多次連續給藥的時候,還要考慮到藥品服用之間的間隔時間。任曉蕾研究表明,通常情況下,在一定時間內,可以在保持藥物總量不變的條件下多次給藥,并按照給藥間隔的時長來控制藥劑量,隨著藥劑量的變化,血藥濃度也會隨之產生變化,在這種條件下,也要考慮到血藥濃度是否達到了中毒濃度,將血藥濃度控制在正常水平,避免出現藥物中毒。一般情況下,患者服用的劑量要多次服用,在一定的間隔時間內給患者服用少量的藥物,這樣能夠有效控制血藥濃度的上下浮動,避免造成中毒現象。控制血藥濃度處于最小波動服務的最佳方式,是采取靜脈點滴注射的方式,這樣能夠嚴格控制藥液的滴入速度。對于阿司匹林類安全度比較高的藥物,可以根據病情的不同,合理控制藥物劑量。小劑量(50mg-100mg/日)具有抗血栓作用;大劑量(3g-5g/日)能夠抵抗風濕。
(二)藥物劑型因素
為了避免用藥過程中出現不適現象,研究人員特別設計了一些特殊的藥品種類。比如說,為了避免藥品過于苦澀,患者無法忍受,研究人員把藥品制成糖衣片或者是膠囊的形態。曾濤指出,腸溶片只能溶解于腸液之中,為了避免對腸胃造成刺激要采取膠囊的形式。此外一些緩釋制劑對于緩解藥物釋放具有良好的效果,有效控制血藥濃度波動處于合理的范圍。這類片劑含有微孔物質,能夠在腸液中溶解形成微孔,通過這些微孔能夠讓藥物小分子發揮作用,能夠有效降低緩釋速度,提高作用的時間,對于組織藥物大分子雜質的溢出具有良好作用。這就相當于為藥物提供了一個特殊的載體,充分發揮藥物的作用,提升藥物治療的效果,同時還能夠有效避免出現不良反應。近年來,逐漸發展了新型的給藥類型,就是皮膚給藥,比如說,用硝酸甘油制作貼膜劑,貼在胸前位置,通過皮膚吸收的方式給藥。這樣能夠有效避免肝部的分解和代謝作用,保持長時間的治療作用。這些方式的運用,都是為了能夠保持藥物的長久有效性,提升藥物的治療效果,避免因體內的代謝和分解,降低藥品療效,在實際的臨床治療中,也要充分考慮到患者本身的個體差異,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給藥方案,提升用藥效果,同時嚴格控制不良反應的發生。
(三)制藥工藝因素
在制藥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影響會造成藥物雜質的含量不同。要盡可能的提出藥物的雜質,保障藥物的精純,否則會影響要藥品的作用和療效。一些大分子雜質還會引發過敏反應。因此,只要過程中,要最大限度的保障藥品純度。制藥工藝的缺陷,會造成藥品顆粒的大小差異,影響藥品的效果。因此要嚴格控制藥品工藝各個環節的程度,保障治療效果。同時,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要嚴格監控患者對于同種藥物不同劑量的反應,一旦出現問題,要及時采取解決措施,并追查其原因。
二、提高藥物作用的對策建議
(一)強調辨證施治
辨證論治主要是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用藥。如對患者病情診斷正確但用藥失誤,或憑經驗隨意給藥,不僅無法治愈患者,還會給患者造成不良反應或引起藥源性疾病。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未施行辨證論治為本次調查發生中藥安全事故的首要原因,應引起重視。強調醫生在臨床用藥時,在確切地診斷病情后,嚴格對癥下藥。藥效與辨證論治關系密切,用藥時要規范使用藥物的劑量,觀察、分析患者的免疫情況、病情與病程,科學、合理地用藥,以保證用藥的安全與高效。
(二)嚴格藥的用量及用法
用藥劑量合理是指針對不同個體、不同疾病、不同病期的患者制定相應的用藥劑量。藥物用量過大或長期服用同一種藥物都容易引起不良反應。如馬錢子有散結消腫、通絡止痛的功效,但多用、久用后會出現呼吸窘迫、嚴重痙攣等癥狀。因此醫生在指導患者用藥時應嚴格把握其用法與用量,加強對毒性較大中藥的認識與管理。準確稱量,確保用藥的劑量符合規定。
(三)中西藥聯用要合理
中藥與西藥聯合使用合理會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療效、縮短療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聯用不當就會產生很多的問題,如產生不利于吸收的絡合物、發生沉淀使療效降低、產生毒性造成并發癥等。因此要求醫護人員與藥學人員應提高業務素質,不斷地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切實把好藥物調劑關。
(四)炮制中藥要規范
許多中藥都需經過加工炮制才可降低藥物的毒性,增強療效,中藥炮制方法與藥物質量密切相關,如炮制方法不當則會使藥物的毒性加重或減弱、喪失其療效。因此必須規范中藥的炮制方法,加強藥物炮制過程的監管,切實保證藥物的質量。科學選擇藥物的煎煮方法,合理把握藥物的煎煮溫度、時間,使藥物的毒性降至最低。
結論
總之,藥物的作用是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過程的綜合表現,許多因素都可干擾或影響這個過程,臨床應用藥物時,除應了解各種藥物的作用、用途外,還有必要了解影響藥物作用的一些因素,以便更好地掌握藥物使用的規律,避免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藥物之間的作用各不相同,在實際用藥過程中,要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和藥物的實際作用,全面掌握藥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每一種藥物的主要作用。在實際的臨床治療中,合理開展聯合用藥,提高治療效果。充分發揮藥品的作用,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武立梅.機體因素對藥物作用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9(23):598-560.
[2]王亞玲,王玉偉.臨床合理用藥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5(22):39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