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神經內科危重癥腸內營養支持期間胃動力障礙的臨床影響因素及對策。方法:選擇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86例危重癥患者作為本文研究對象,患者均給予腸內營養支持,觀察患者胃動力障礙出現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86例患者共出現37例胃動力障礙問題,主要的并發癥有低鈉血癥、低鉀血癥等,這也是引發胃動力障礙的重要因素。針對胃動力障礙患者加入針對性治療對策,共有30例被糾正。結論:影響神經內科危重癥腸內營養支持期間胃動力障礙的因素主要有各種并發癥狀,如低鉀血癥等,需要加強臨床觀察,采取針對性治療方式,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關鍵詞:神經內科;腸內營養支持;胃動力障礙;對策
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的病情進展快,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救治,很有可能導致患者死亡,同時,在患者住院過程中也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的問題,根據臨床實踐經驗證明,營養不良與患者病亡率、并發癥發生率都有著較大關系[1],當前臨床大多采取腸內營養支持方式,以控制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營養支持治療總費用,但就患者治療情況而言,腸內營養支持經常被打斷、延遲,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患者出現胃動力障礙[2]。因此,本文重點探究神經內科危重癥腸內營養支持期間胃動力障礙的臨床影響因素及對策,現將數據資料整理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為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86例危重癥患者,男45例,女41例,年齡27~75歲,平均年齡(65.32±3.52)歲,患者疾病類型:10例腦出血、22例腦梗死、3例顱內感染、2例癲癇持續狀態、14例合并肺部感染、14例合并糖尿病、1例吉蘭-巴雷綜合征、18例合并高血壓;10例患者行機械通氣或者經氣管插管。
納入標準:(1)符合N-ICU的入住標準;(2)APACHEⅡ評分(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Ⅱ)為16分—34分;(3)患者腸鳴音在給予腸內支持前均正常;(4)患者無嘔吐、腹瀉、腹脹、消化道出血等癥狀,但不可經口進食;(5)根據營養風險篩查2002評分超過3分。患者在入住神經內科-重癥監護病房后24—72小時后插入鼻胃管進行鼻飼。
1.2治療方式
患者都使用一次性硅膠胃管,根據相關標準插入胃管,在患者進食之前回抽胃液,保障胃管位于胃內[3],等到患者的生命體征逐步恢復正常后進行鼻飼,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根據患者病情選擇適合的腸內營養配方,總熱量控制在83.7—104.6kJ,通過腸內營養泵持續輸注的治療方法,營養液輸注起始速度控制在50ml/h,第2—3天后,將速度調整到80—100ml/h,在喂養過程中嚴密監測患者胃潴留量,每4小時檢查1次胃潴留量,如果胃潴留量超過100ml,應暫停1—2小時的鼻飼,首日輸注500ml營養液,2—3天逐步達到目標量。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胃動力障礙出現情況;觀察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低蛋白血癥、大面積腦梗死、低鈉血癥、糖尿病或者應激性高血糖、低鉀血癥、腦干病變等。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86例患者臨床資料,借助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使用百分數表示。
2.結果
2.1患者胃動力障礙出現情況
86患者共出現37例胃動力障礙情況,其中1—3天出現的共16例,3天后出現的共21例,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通過轉變患者治療體位,調整患者腸內營養液容量、配方與速度,結合患者病情加入促進胃動力的藥物,糾正患者體內電解質紊亂問題,解決低蛋白血癥,科學控制患者血糖,控制鎮靜藥物的使用后,共有30例患者胃動力障礙問題被糾正,其余1例轉變為鼻腸管、6例加入腸外營養支持。
2.2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經過治療后,患者出現低蛋白血癥、大面積腦梗死、低鈉血癥、糖尿病或者應激性高血糖、低鉀血癥、腦干病變等并發癥的例數分別為7例(8.14%)、9例(10.47%)、8例(9.30%)、7例(8.14%)、9例(10.47%)、10例(11.63%),這也是導致胃動力障礙的重要因素。
3.討論
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發病突然,患者病死率、致殘率較高,因患者進食較為困難,存在吸收、消化障礙,機體始終處于應激性高分解、代謝狀態,增加了機體能耗,加速了蛋白質的分解,但合成又受到限制,使得機體出現負氮平衡,易引發低蛋白血癥,進而導致組織器官發生水腫[4],提升了胃動力障礙出現幾率。同時,神經內科危重患者存在并發感染、意識障礙、嘔吐等癥狀,下丘腦出現間接或者直接損害,易造成尿崩癥或者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征,主要表現為血滲異常、低鈉血癥等。
針對引發胃動力障礙的原因,醫護人員可采取以下幾方面的措施:(1)在患者鼻飼過程中適當抬高床頭,將患者的體位調整為左側臥位,針對腸道功能較差的患者,使用經腸內、慢速、低濃度的營養泵進行輸注,再逐步增加營養液的劑量、濃度[5];(2)嚴密觀察患者胃殘余量,當其超過100毫升時,說明有可能存在胃潴留,應暫停輸注,或者加入嗎丁啉等胃動力藥,排空患者胃部,并對胃部進行適當按摩,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神經內科危重癥腸內營養支持期間胃動力障礙的臨床影響因素主要有低鈉血癥、低蛋白血癥等,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病情變化情況,采取針對性解決措施,從而提升患者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宿英英,曾小雁,姜夢迪等.重癥神經疾病病人腸內營養能量預測目標值與實際供給值比較[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6,23(4):193-197.
[2]杜鴻雁,費兆霞,孫莉等.腸內加腸外營養對神經危重癥患者早期營養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5,32(4):357-361.
[3]侯哲,郭瑞,蘇宏超等.早期腸內益生菌營養與丙氨酰谷氨酰胺對重癥外傷合并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8):25-27.
[4]陳德艷,陳捷.雙歧三聯活菌膠囊聯合早期腸內營養對重癥腦卒中患者營養狀況及并發癥的影響[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6,(2):79-81.
[5]鄧燕芬,謝菊生,楊杰等.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在重癥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5,22(3):192,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