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單側開窗潛行減壓治療雙側腰椎管狹窄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本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90例雙側腰椎管狹窄患者,采取隨機的方式,分為對照組(傳統手術治療)與觀察組(單側開窗潛行減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臨床指標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采用單側開窗潛行減壓治療雙側腰椎管狹窄具有顯著效果。
關鍵詞:單側開窗潛行減壓;雙側腰椎管狹窄;常規治療
雙側腰椎管狹窄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老年疾病,也是導致患者間歇性跛行及腰腿痛的主要原因[1]。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不斷老齡化,從而導致雙側腰椎管狹窄的發生率呈逐漸上升趨勢,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本院選擇單側開窗潛行減壓治療雙側腰椎管狹窄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探究,具體見下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90例雙側腰椎管狹窄患者,收取的時間在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觀察組患者45例,對照組患者45例。
觀察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在45-62歲之間,平均年齡(53.56±2.13)歲。
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在46-62歲之間,平均年齡(54.32±1.25)歲。
2組患者在各項基本資料中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手術治療(PLIF):取患者俯臥位,將其腹部墊空,于其正中處做一道切口,于患者軟組織及椎旁肌肉處進行剝離,在透視機的定位下將4枚短尾椎弓根螺釘置入。將患者病變組織進行切除后,將黃韌帶進行清除后將其下位椎體上關節突內緣部分進行切除,并對其進行減壓操作,將患者硬膜及神經根拉向內側,后將軟骨終板及椎間盤進行徹底清除,于椎間隙處將局部切除的自體骨粒置入。最后選擇合適的椎間融合器置入,采用鈦棒進行加壓并固定。
觀察組采取單側開窗潛行減壓治療——取患者俯臥位,將其腹部墊空,切口選擇其正中部位。于患者腰椎管狹窄較為嚴重一側,將其軟組織及椎旁肌肉進行剝離。將患者黃韌帶進行徹底切除后,采用咬骨鉗將其部分椎板、上下關節突進行切除。后做一道小窗從而將硬囊膜及神經根進行顯露(1cm×1cm),將其神經根牽開后,將硬膜囊徹底切開后將椎間盤進行刮除[2]。后對患者雙側進行減壓,將其所有上下終板及椎間盤組織進行刮除。在透視機的直視下將椎弓根釘置入,后采用鈦棒進行加壓并固定,采用X線進行檢查且確定無誤后,對其切口進行縫合,術畢。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均數±標準差(`c±S)表示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情況,用t進行檢驗(用SPSS 20.0軟件處理),當2組雙側腰椎管狹窄患者對比有明顯的差別時,用P值小于0.05表示。
2.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100.03±1.02)min,術中出血量(152.36±2.45)mL,住院時間(5.02±2.11)d,下床活動時間(2.03±1.02)d,均優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1。
1.討論
雙側腰椎管狹窄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多發于老年患者,其治療內容應為建立脊柱的穩定及神經根管的減壓。目前臨床上常采取常規手術進行治療,但治療效果往往不佳。
單側開窗潛行減壓手術主要是通過對患者對側豎脊肌外側入路,采用微創技術將筋膜進行分離后直達椎弓根的位置。該種手術方式具有與微創技術中正中切口具有一定的效果[3]。該技術能夠有效降低出現一側椎旁多裂肌的剝離的現象,從而對多裂肌在棘突面上的起點進行保留,且在一定程度上對多裂肌深面的神經支配起到了保護作用,從而有效降低了術后發生腰背痛的幾率。且該種手術完全避免了微創技術的手術費用高、手術時間長,并能達到微創技術的目的與療效,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
通過本次研究,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雙側腰椎管狹窄患者采取單側開窗潛行減壓治療,對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及縮短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具有重要意義,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閆立偉,王文波.單側開窗潛行減壓治療雙側腰椎管狹窄的臨床研究[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14,15(6):509-512.
[2] 李洋.傳統開放減壓術與單側開窗潛行減壓術治療雙側腰椎管狹窄的臨床療效比較[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20):39-39.
[3] 張功恒,黃強.雙側腰椎管狹窄采用單側開窗潛行減壓術治療的臨床體會[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5,15(1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