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輸血是指將血液通過靜脈輸注給病人的一種治療方法,輸血治療是多部門和成員共同完成的一項治療任務,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某些疾病、搶救生命和保證患者手術順利進行的重要措施,護理人員掌握有關輸血知識及副作用、并發癥,做好輸血前、中、后的觀察及護理,不僅有助于順利完成輸血治療,而且可以起到為患者安全輸血最后的把關作用,所以輸血護理對于預防和消除不良反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輸血;不良反應
1、輸血前的護理
輸血前護理應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如疾病的診斷、輸血史、過敏史、妊娠史、傳染病史、有無休克和肝腎衰竭等),輸血的目的、輸注的血液類型、劑量等資料,有助于護士在輸血前合理安排輸注的順序、速度和時間,預計輸血中可能發生的潛在危險。護士應當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針對患者及家屬有關輸血的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需求,進行輸血前的心理護理,特別是要說明輸血的目的和必要性,以消除患者對輸血的恐懼心理,增強對輸血治療的信心,也需說明輸血可能發生的輸血不良反應及并發癥,讓患者及其家屬有一定的思想準備。
2、采集患者的血標本
據文獻報道輸血失誤10%在于護士采樣,51%在于樣管的收集和管理[1]。因此,采血護士在抽取交叉配血標本前,必須事先將試管貼上檢驗標簽,認真查看和填寫交叉配血通知單(患者的姓名、住院號、床號),檢查患者在輸血前,是否已檢測輸血前檢查,醫生是否已履行告知義務,并按要求簽定《輸血治療同意書》,準確、無誤的采集患者的交叉配血標本(如患者在輸液時必須應選另一肢體,以保證交叉配血標本質量)。如果同時為兩名以上的患者采集交叉配血標本,應加強核對,避免混淆,按一人一次一管的順序逐個完成,抽血完畢后,應盡快將標本送至檢驗科。
3、取血
護士接到檢驗科取血通知后,盡快到檢驗科取血,與檢驗科人員共同核對血液的登記、交叉配血單、血袋標簽等內容,并仔細檢查血袋有無破損滲漏、血液顏色是否正常、血液是否在有效期內,確認無誤后應簽名并登記取血時間(準確到分),以備查驗。
4、輸血及輸血過程中的護理
有文獻報道床邊核對環節失敗占所有輸血操作程序錯誤的25%[2]。因此,護士在取血后應盡快輸注,認真履行“三查八對”程序,即檢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質量和輸血裝置是否完好;對姓名、床號、住院號、血袋號、血型、交叉配血實驗結果、血液種類和劑量[3]。所以輸血前必須由兩名醫護人員進一步仔細核對有關信息,特別是對患者的信息一定要認真核實,確認無誤后可用符合標準的輸血器進行輸血,并記錄核對和輸血護士的姓名及輸注時間。在輸血過程中經常詢問患者有無異常感覺,可以消除患者對輸血的恐懼和顧慮,輸血過程中應先慢后快,再根據病情和年齡調整輸注速度,并嚴密觀察受血者有無輸血反應,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
5、輸血后護理
輸血完畢后將輸血記錄單貼在病例中,將血袋送回檢驗科至少保存一天,對有輸血反應的應逐項填寫不良反應匯報單,并返還檢驗科保存。
6、輸血不良反應應對措施
患者一旦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由臨床醫生及時作出診斷,立即停止輸血、保持靜脈輸液通路、對癥處理,并在24小時內填寫《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反饋至輸血科,輸血科接到反饋后針對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患者進行病歷輸血記錄和輸血結果調查并進行詳細分析,對血液制品種類、輸血量、輸血次數、患者癥狀和體征進行詳細的記錄、分析和數據統計并上報輸血管理委員會。
7、輸血不良反應診斷標準
(1)發熱性非溶血性輸血反應:輸血前體溫正常,輸血過程中或輸血后1-2小時體溫升高1℃以上,伴或不伴寒戰,可排除溶血、細菌污染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發熱性非溶血性輸血反應;(2)變態反應:輸血過程中或輸血后新發生的皮膚瘙癢、蕁麻疹、紅斑、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以及哮喘發作、呼吸困難、紫紺、變態反應性休克【3】
8、討論
常見的輸血不良反應有發熱、變態反應、溶血反應、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輸血相關的急性肺損傷、輸血后紫癜、血小板輸注無效性、細菌性污染性、循環負荷過重、枸櫞酸鹽蓄積中毒、肺微血管栓塞等。未發現除發熱性非溶血性輸血反應和變態反應以外的其他輸血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為0.12%,低于相關文獻報道【4-5】
通過對輸血不良反應類型好人輸注血液制品種類的進一步分析筆者認為紅細胞懸液發生的主要不良反應為發熱性非溶血性輸血反應,變態反應相對較少。而血漿輸注導致的不良反應則主要為變態反應癥狀,主要表現為蕁麻疹、瘙癢等癥狀。這個結果與武楊屏等【6】的報道大致相符。發熱可能原因與懸浮紅細胞制劑在保存中產生的細胞因子等有關;而懸浮紅細胞內白細胞和血漿含量少,在冷凍保存過程血漿蛋白抗原和白細胞抗原被破壞或被削弱,從而降低了變態反應性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輸血變態反應中以輸注血漿者多見,主要與血漿蛋白、血漿蛋白衍生物的輸入,或患者為變態反應體質有關。
9、建議
通過對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現狀的分析,筆者對如何減少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提出以下建議:(1)認真對待輸血反應,對每例輸血反應均進行積極的追蹤調查和原因的詳細剖析,做好各項記錄工作,努力尋找原因和解決的措施;輸血管理委員會應增加對臨床輸血不良反應的培訓工作,以加強對輸血不良反應的識別和上報。(2)對有紅細胞輸注產生變態反應的患者應盡量采用洗滌紅細胞懸液,需要輸注血小板的患者也應盡量采用輻照單采血小板以減少變態反應。(3)掌握好輸血適應癥,采取成分輸血。
參考文獻:
【1】魏小斌,《輸血人為誤差和輸血安全》。中國輸血雜志,2005
【2】李麗英,李琦,《在輸血方面醫務人員的誤差與輸血安全》。中國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06
【3】武楊屏,戚少蘭,王有芬等61例輸血不良反應病例的回顧性分析。臨床輸血與檢驗,2014,16(2):166-167
【4】葉心梅,輸血不良反應的回顧分析。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版,2014,27(1):140-141
【5】張永梅,任小菊,謝龍金等,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34)109-110.
【6】楊崇禮,閻石。輸血不良反應發生機制與防治。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01:4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