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析穿孔性闌尾炎行腹腔鏡與開腹手術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于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穿孔性闌尾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采用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50例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且術后并發癥14.0%低于對照組36.0%,差異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穿孔性闌尾炎實施腹腔鏡手術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穿孔性闌尾炎;腹腔鏡;開腹手術
穿孔性闌尾炎主要是指闌尾部位出現的炎性病變,隨著病情的發展,炎癥會逐漸地加重,若得不到及時的處理,便會形成孔洞,這一疾病也會引發竇道、瘺管等不良改變。細菌會伴隨著闌尾穿孔傾入腸粘膜,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感染,嚴重時也會導致敗血癥,可對患者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構成嚴重威脅[1]。本文主要對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穿孔性闌尾炎的臨床療效進行探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穿孔性闌尾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23~60歲,平均年齡(35.8±5.1)歲;觀察組4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22~58歲,平均年齡(35.6±5.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本組患者的麻醉方法為硬膜外麻醉,手術切口選在右下腹部位,首先對患者的組織與肌肉進行分離,使用大量生理鹽水對腹腔進行沖洗,若患者的腹腔存在嚴重污染,要及時地處理,給予其引流管。
觀察組:本組患者的麻醉方法為全麻,手術切口選在肚臍下約 1 cm 處,及時地建立氣腹,在腹腔內插入腹腔鏡和Trocar,對患者的腹腔進行全面探查。在恥骨及臍連線中點處和左下腹麥氏點處行手術切口,插入1.0 cm 與 0.5 cm Trocar,操作在腹腔鏡的引導下完成,在確定闌尾炎后,及時地將患者闌尾周圍的膿液清理干凈,在找出闌尾后,需要對周圍粘連進行分離處理,同時需要張開系膜。針對系膜至闌尾根部,需要借助于電凝刀給予相應處理,剪斷闌尾的部位為距結扎線約 3 m m 處,針對殘端,需要給予電凝止血等常規操作。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以( ±s)記錄計量資料并用t檢驗,以%記錄計數資料并用X2檢驗,P<0.05表示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4.0%低于對照組36.0%,兩組差異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在外科中,闌尾炎的發病率較高,男性發病率要高于女性,這一疾病的致病因素多種多樣,且發病原因較為復雜,常認為梗阻感染與這一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闌尾炎患者的典型癥狀便是腹痛,多數患者也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胃腸道不適等癥狀,與此同時,患者也會存在腸炎、穿孔等病理性改變[2]。闌尾炎患者往往起病急,且病情會迅速惡化,保守治療難以及時地控制患者的病情,因此,手術切除是最為常用的治療方法。在以往的臨床實踐中,傳統開腹術可以將闌尾徹底切除,但是由于手術創傷較大,所以術中患者出血多,術后并發癥也較多,致使患者術后恢復時間較長,治療效果有限[3]。近年來,伴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闌尾腹腔鏡手術的應用范圍也逐漸地擴大,這一術式有著傳統手術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受到了醫護人員和患者的青睞。腹腔鏡手術是近些年來開始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中的一種微創術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且術后并發癥14.0%低于對照組36.0%,說明腹腔鏡手術操作簡便,切口小,出血少,能夠有效地減輕患者痛苦,且術后并發癥少,有利于患者的早日恢復。
參考文獻:
[1]陳運佑.傳統開腹與腹腔鏡治療的穿孔性闌尾炎的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3,(12):1997-1998.
[2]王勇,彭永光,李奕瑾等.開腹與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穿孔性闌尾炎的臨床效果比較[J].臨床軍醫雜志,2015,43(1):10-13.
[3]湯浩,孫鍵,吳登峰等.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與開腹闌尾切除術在穿孔性闌尾炎中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河北醫藥,2016,38(9):1318-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