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下卵巢表面電凝打孔術與開腹卵巢楔形切除手術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治療難治性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合并不孕的臨床價值及特點。方法:回顧性分析近年行腹腔鏡下卵巢表面電凝打孔術30例 PCOS患者和行開腹卵巢楔形切除手術的 34例 PCOS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術前、術后臨床癥狀、激素變化情況、術后新發粘連率以及術后排卵和妊娠情況,并將兩者進行對照比較。
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黃體生成素 LH、(卵泡刺激素)FSH、(睪酮)T和 LH/FSH值改變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 FSH值及組間各值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新發粘連率腹腔鏡組10.7%(3/28),開腹組18.9%(6/32);恢復正常月經周期率及排卵率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術后妊娠率腹腔鏡組(78.57%)顯著高于開腹組(43.75%),P<0.01。
結論:腹腔鏡下卵巢表面電凝打孔術與開腹卵巢楔形切除手術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 PCOS比較,具有創傷小,術區粘連少,并發癥少,并可明顯提高其妊娠率等優點,更具優越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多囊卵巢綜合征; 腹腔鏡 ;電凝打孔術 ;開腹楔形切除術
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臨床常見,臨床表現多樣化,其發生率占育齡婦女的 5% ~ 10%,是育齡婦女常見的內分泌紊亂性疾病,典型的表現為卵巢多囊性改變、高雄激素血癥、黃體生成素(LH)/(FSH)促卵泡刺激素比值增高、不同程度的月經改變(稀少、量少、閉經、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等,常伴有隨年齡增長而日益明顯的胰島素抵抗或高胰島素血癥和高脂血癥,其引起的排卵障礙為無排卵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占無排卵性不孕癥的 50% ~ 70%[1],一直以來備受關注,現將我院近年行腹腔鏡下卵巢表面電凝打孔術治療的 30例 PCOS病例與開腹手術病例34進行對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4年 1月 ~ 2015年 6月我院婦科收治行腹腔鏡下電凝卵巢打孔術的 PCOS患者 64例,30例設為觀察組,年齡 22 ~ 37歲,平均 29.6歲,不孕年限 2.5 ~8年,平均 6.5年,另選取 2010年 1 月~ 2012年 6 月我院收治行開腹卵巢楔形切除手術的 PCOS患者 34 例設為對照組,年齡 24 ~ 36 歲,平均 31.6歲,不孕年限 3 ~8年,平均 6年。兩組患者納入診斷標準:月經不規則,排卵障礙高雄激素血癥,總睪酮或游離睪酮或雄烯二酮升高;超聲下卵巢體積增大,卵巢間質回聲增強,卵巢包膜下有眾多小卵泡(≥10個,直徑 4 ~ 10 mm);?血黃體生成激素(LH)/血卵泡刺激素(FSH)≥2/3,E2水平相當于卵泡中期水平\u0085其他:多毛、痤瘡、肥胖。具備上述其中 3項者即診斷為 PCOS,所有患者均符合2003年鹿特丹會議制定的PCOS診斷標準。兩組行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及男方精液常規檢查均正常,兩組患者均排除輸卵管堵塞、免疫因素、炎癥及男方因素等其他不孕原因,無宮腔病變及卵巢囊腫,無全身性疾病,有正常性生活史2年以上的不孕者,術前均經規則 CC治療(每個月經周期或使用黃體酮撤退性出血后第5天起口服 50 mg/d,連服 5天,連用 3個療程)誘導排卵失??;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手術方法
1.2.1 腹腔鏡手術組 30例常規行腹腔鏡,患者均在黃體酮或月經撤退性干凈之后的1周左右進行手術治療,均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進行治療,常規人工氣腹及腹部3個穿刺孔,術中適當固定卵巢,用單極電凝針尖垂直于雙側卵巢表面,根據卵巢大小在其表面電凝出直徑 3~5 mm小孔 10 ~ 15個,每孔深約3mm,最后行輸卵管亞甲蘭通液術,并取少許卵巢組織送病檢,術中用冷生理鹽水沖洗卵巢降溫,打孔時注意避免損傷卵巢門附近結構及卵巢系膜血管,以免影響卵巢血供,手術結束前用冷生理鹽水、地塞米松,或留置 50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沖洗盆腔,并在卵巢表面涂布防粘連藥物預防粘連。
1.2.1開腹手術組 34例 PCOS患者均在黃體酮或月經撤退性干凈之后的1周左右進行手術治療,均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進行治療,開腹行雙側卵巢楔形切除術,切除卵巢組織后創面用0 ~ 0可吸收腸線連續鎖邊縫合,楔形切除組織送病檢,關腹前沖洗盆腔及防粘連治療同上述腹腔鏡手術組
1.3 術后觀察 術后所有患者均隨訪半年至兩年,平均隨訪時間為18月,失訪 4 例,腹腔鏡組失訪 2例,開腹組失訪2例,總隨訪率 94%。隨訪項目:①月經情況。術后第 1 次月經周期第 3 天,早晨空腹抽取靜脈血送檢,采用化學發光免疫法測定血清卵泡生成素(FSH)、黃體生成素(L H)、雌二醇(E2)、雄激素(T)、空腹胰島素(INS)水平與術前比較;如術后 1 個月仍未來月經者給予黃體酮肌注,在撤退性出血第 3 天,重復上述操作。②排卵情況;患者于第 1次月經周期第9天開始 B超監測卵泡生長情況及是否排卵,術后1月左右未來月經者于術后30天開始B超監測排卵,對無排卵者予 CC50 mg治療,同時監測排卵情況;當卵泡直徑 ≥20 mm時,肌注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針(HCG)5 000 IU,并指導患者于排卵期同房后,隔日再次肌肉注射(HCG)2 000 IU,共四次。LH/FSH、LH、FSH、T值改變情況:術后第 1次月經來潮 1周左右開始抽血測定 LH、FSH、T水平;④妊娠情況:排卵后第 14-16 天尚未來月經者開始測定血 β -HCG值,發現升高則診斷為生化妊娠,停經 7 周后 B超顯示宮內有孕囊,且有胎心搏動者診斷為臨床妊娠。
1.4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 t檢驗。
討論 多囊卵巢綜合征是由于丘腦下部-垂體-卵巢之間激素分泌調節異常所導致的以慢性無排卵、閉經或月經稀發的一組復雜征候群,是女性排卵障礙所致不孕的常見原因[3]。本研究提示,腹腔鏡組術后恢復正常月經周期率、排卵率以及激素水平恢復情況與開腹組相同,表明腹腔鏡下卵巢打孔術和開腹切除部分卵巢組織均可使臨床癥狀得到改善,通過恢復自然排手術所特有的術中創傷小、術后盆腔粘連發生率低的優點形成的,研究中我們也注意到,開腹組半年內妊娠率相對較低,考慮為手術半年后粘連形成可能較大,此導致了受孕機會的顯著性下降。另外,腹腔鏡手術所具有的損傷小、恢復快、手術同時可了解盆腔及輸卵管是否正常,并可同時治療其他不孕原因等眾多優點,亦使其成為 PCOS患者治療中較佳的新型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 蔡春環,王藹明,李美芝 .PCOS診斷與治療進展 〔J〕 .生殖醫學雜志,1999,4:245
[2] 鮑玲玲,洪翠華.腹腔鏡手術聯合來曲唑治療難治性多囊卵巢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1,11(2):193-194.
[3]諶業志,朱靜.腹腔鏡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的現代研究進展[J],當代醫學,2011,17(2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