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中老年高級知識分子BMI和Hcy水平,為預防心血管病提供幫助。方法 測定1320名40歲以上中老年高級知識分子的身高、體重,計算BMI;采用循環酶法測定血液中Hcy水平,分析調查對象超重、肥胖及Hcy升高情況,并比較不同性別間的差異。 結果 1320名高級知識分子超重率59.09%,肥胖率36.36%,Hcy均值為23.1±8.6,總異常檢出率51.51%;輕度升高29.54%;中度升高18.33%,重度升高3.64%;男性超重、肥胖率及Hcy異常檢出率明顯高于女性(P均<0.01)。 結論 中老年高級知識分子BMI及Hcy水平較高,尤其是男性,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大,應改善生活方式,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關鍵詞:高級知識分子 ;超重 ;肥胖 ;體脂分布類型 ;同型半胱氨酸
近年來,中國人群的超重肥胖問題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同時,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作為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也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但針對中老年高級知識分子這一特定對象的BMI和Hcy水平的研究報道較少,為此,我們于2012年對集團公司40歲以上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進行了BMI和Hcy測試,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集團公司40歲以上具有高級職稱的知識分子,包括在職及離退休人員,共調查1368人,資料完整納入統計者1320人,其中男939人,平均年齡51.3±6.2歲,女381人。平均年齡52.7±7.2歲。
1.2方法 ① 首先對調查對象進行身高、體重測量,根據體重和身高計算體脂分布指數(BMI),BMI=體重(kg)/[身高(m)] 2。②調查對象空腹12小時后靜脈采血3ml,離心完全后取血清在AU64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進行Hcy測定,3小時內測定完畢。Hcy測定采用循環酶法,試劑由浙江伊利康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進行參數設置。
1.3判斷標準 ①超重:BMI≥24kg/㎡,肥胖:BMI≥28kg/㎡;②Hcy參考范圍:5.0~15.0;輕度升高15.1~30.0;中度升高30.1~100.0;重度升高:>100.1,單位:umol/L。
1.4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百分率差異的比較采用X2檢驗。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檢驗水準為ɑ=0.05。
2結果
2.1 1320名高級知識分子超重率59.09%(780/1320),肥胖率36.36%(480/1320),Hcy水平均值為23.1±8.6,輕度升高29.54%(390/1320),中度升高18.33%(242/1320),重度升高3.64%(48/1320).
2.2 不同性別高級知識分子超重、肥胖及Hcy升高檢出率:見表一
表2可見:無論是超重、肥胖,還是Hcy水平異常增高檢出率,男性均明顯高于女性,說明男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要遠遠大于女性。
3討論
超重、肥胖問題近年來日益受到臨床的關注,研究顯示,本組高級知識分子人群超重率(59.09%)、肥胖率(36.36%),明顯高于普通人群[1],這值得引起重視。因為超重和肥胖與其他新心血管病危險因素之間有明確的流行病學關系,這大大增加了該人群患心血管病的危險。肥胖人群患冠心病(CHD)的危險為正常人的2~3倍,卒死的危險為正常人的7倍[2]。
除此之外,超重、肥胖與高血壓、高血糖等疾病密切相關,體重超標者患高血壓的風險是體重正常者的3~4倍,患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者的2~3倍,而肥胖者90%以上都患有高血壓、高血糖等疾病[2.4],而高血壓、糖尿病又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的一個直接原因,是冠心病、腦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而獨立的危險因素,因此,極大地增加了該組人群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本文結果顯示,中老年高級知識分子的HCY水平較高,輕、中、重度升高檢出率分別為29.54%、18.33%、3.64%,且男性高級知識分子的超重、肥胖及HCY輕、中、重度升高檢出率明顯高于女性。這值得引起我們重視。高Hcy水平可導致動脈血管內皮片狀脫落,病變局部血栓形成并逐漸被纖維組織替代,同時刺激平滑肌細胞增殖,增加膠原組織的產生和聚集,使內皮細胞功能紊亂,導致血管挫傷而出現動脈硬化性病理改變。男性高于女性這與男性的生活習慣密不可分,因為男性喜食肉類等高脂肪食物而富含葉酸、維生素B6、維生素B12的綠葉蔬菜、水果等攝入不足,而葉酸和維生素是影響Hcy代謝的重要物質,攝入的不足必將會導致Hcy代謝過程中甲基化轉移障礙,從而使Hcy代謝通路受阻而堆積于體內導致血液中Hcy水平的升高以及超重肥胖的發生。
總之,中老年高級知識分子超重肥胖及Hcy升高問題不容忽視,一定要加強宣傳、提高警惕、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定期檢測Hcy水平,從而很好的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事件發生。
參考文獻:
[1]周超平,劉巧芬,施新珠,等.機關干部超重/肥胖人群健康教育干預效果評價[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11):1564-1565.
[2]張勤.中老年高級知識分子3428名1998—2004年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水平及聚集程度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5,9(3):11-13.
[3]Esposito K Giugliano D.Diet and inflammation:a link to metabolit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Eur. Heart J. 2006,27(1):15-20.
[4]李珊,王素英,季康玉等.人群體重指數變化對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影響[J],心血管病防治,2007,(2):115--117
[5]劉淑芳.老年冠心病與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的關系及其臨床意義[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23):3032-3033.
[6]宮海燈.高同型半胱氨酸與腦血管病相關性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5):795-796.
[7]孫承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研究進展[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7):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