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早期護理干預對高血壓腦溢血患者術后的康復分析。方法 隨機從我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高血壓腦溢血術后患者中篩選出64例,根據不同的干預方法將患者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每組分別32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康復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治療及護理,術后在病情穩(wěn)定后康復組患者采用肢體功能康復干預。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在術后第一天與術后30天的Barthel 指數評分與肌力測定。結果 術后的第一天,兩組患者的Barthel 指數評分沒有顯著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30天,觀察組的Barthel 指數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的30天,觀察組患者的肌力明顯大于對照組患者,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對高血壓腦溢血術后患者進行早期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進患者恢復肢體功能,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早期護理干預;高血壓腦溢血;術后康復
高血壓腦溢血發(fā)病急驟、迅猛,致殘率與病死率均比較高,對患者進行及時的手術治療可以極大挽救其生命,使生存率大大的提高,而術后康復也十分的重要,可是現代護理學比較少重視患者的早期康復,在患者脫離生命危險時,通常已錯過患者的最佳康復時機[1]。為減少發(fā)生術后并發(fā)癥,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本文對我院64例高血壓腦溢血術后患者分別進行護理干預,現將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從我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高血壓腦溢血術后患者中篩選出64例,根據不同的干預方法將患者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每組分別32例,康復組中有20例男患者、12例女患者,年齡33-65歲,平均年齡(49±3)歲,出血量35-85mL,平均出血量(60±3)mL;GCS評分6.5~12.5 分,平均GCS評分(9.5±3.0)分;15例基底節(jié)區(qū)、8例丘腦、5例外囊、4例島葉;文 化 程度:12例初中,20例初中及以上。對照組中有18例男患者、14例女患者,年齡33-65歲,平均年齡(49±3)歲,出血量35-85mL,平均出血量(60±3)mL;GCS評分6.5~12.5 分,平均GCS評分(9.5±3.0)分;15例基底節(jié)區(qū)、8例丘腦、5例外囊、4例島葉;文化程度:11例初中,21例初中及以上。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出血部位、出血量、GCS評分、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沒有明顯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統(tǒng)計學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康復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治療及護理,術后在病情穩(wěn)定后康復組患者采用肢體功能康復干預即:(1)將高血壓腦溢血知識與長期鍛煉、早期康復的重要性告知患者與患者家屬,積極主動與患者和患者家屬溝通交流,增強患者和患者家屬治療成功戰(zhàn)勝疾病的勇氣與信心,提高患者、患者家屬與醫(yī)護人員的配合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2)專業(yè)的醫(yī)務人員利用運動療法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主要的治療方法是Bobath 療法,其他的訓練方法作為輔助,根據高血壓腦溢血疾病的功能障礙其特點,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實現治療的目的[2]。訓練的具體內容有平衡站立訓練、轉移床椅訓練、翻身運動、肢體關節(jié)運動訓練、體位變換訓練、起坐訓練、體位放置訓練等,在訓練中需要大量的進行ADL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比如進食、刷牙、更衣、洗臉等生活能力訓練。運動療法以每次45~60 分鐘,一日一次。患者的訓練可由患者家屬、陪護幫助;(3)輔助訓練的理療方法比如超短波治療、電針治療等[3]。在早期護理干預患者期間,醫(yī)護人員需要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及變化,發(fā)現患者出現并發(fā)癥、不良反應時,必須立即進行處理,以保證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在術后第一天與術后30天的Barthel 指數評分與肌力測定。利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對兩組患者的Barthel 指數評分進行分析與比較[4]。主要從上肢與下肢觀察患者的肌力及判定。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對此次研究所得的資料、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組間對比,采用n表示計數資料、(X±S)表示計量資料,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的日常生活能力
術后的第一天,兩組患者的Barthel 指數評分沒有顯著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30天,觀察組的Barthel 指數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肌力
術后的30天,觀察組患者的肌力明顯大于對照組患者,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數據如表2所示。
3 討論
本文對我院64例高血壓腦溢血術后患者分別進行護理干預,進行早期護理干預的高血壓腦溢血術后的Barthel 指數評分及肌力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護理的患者,研究發(fā)現對高血壓腦溢血術后患者進行早期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進患者恢復肢體功能,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趙秀梅. 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臨床研究[J]. 中國民康醫(yī)學,2014,11(09):122-123.
[2]武艷紅.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功能恢復和并發(fā)癥的影響[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09(06):137-138.
[3]王琴. 早期康復護理對高血壓腦出血顱內血腫清除術患者的并發(fā)癥及生活能力的影響[J]. 臨床與病理雜志,2015,05(03):746-749.
[4]謝鉆玲,伍玉媚,梁淑華. 腦出血術后患者偏癱肢體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應用效果分析[J]. 吉林醫(yī)學,2015,17(05):3975-3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