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渤海經濟圈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之一,近年來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得到了長足進步。在此背景下,人力資源作為區域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其合理流動和科學配置就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前提,而人力資源市場作為人力資源發展的載體,人力資源市場的協調發展亦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前提。本文在深刻了解環渤海經濟圈經濟和人力資源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環渤海經濟圈人力資源市場發展進行評價和研究,發現環渤海經濟圈人力資源市場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人力資源市場 發展問題 優化策略 環渤海經濟圈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4(a)-111-04
環渤海經濟圈位于我國北方,向南聯系著我國另外兩大經濟地帶——長三角經濟帶和珠三角經濟帶,及港澳臺地區;向東溝通著亞洲兩大經濟體——日本和韓國;向北聯結著蒙古國和俄羅斯,向西聯結著我國廣大腹地,獨特優越的區位優勢,是環渤海經濟圈最大的資本,為環渤海經濟圈的經濟發展、區域合作、技術交流均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已逐漸成為世界矚目的經濟發展區域和投資熱點地區[1]。
關于人力資源市場的理論起源自新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力市場理論,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勞動力市場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市場,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總量和供給總量決定均衡工資[2]。之后隨著人力資源理論與研究的興起,關于勞動力遷移與勞動力市場的研究逐漸開始結合人力資源概念,形成了人力資源市場的相關理論及研究。進入新世紀以來,關于人力資源市場、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及其積聚發展的理論逐漸興起[3-5],但絕大多數研究都將“工資趨同”[6-7]作為研究基礎,而很少有將視角放在人力資源市場自身的發展和屬性上來的相關研究,但在實際區域人力資源配置和交流中,工資水平有時并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只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和參考因素,因此對于人力資源市場的協調發展而言,應基于人力資源市場自身的發展,從多角度、多因素綜合分析,本文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了分析和討論。
1 研究區發展概況
環渤海經濟圈由北京市、天津市、遼寧省、山東省、河北省環渤海沿線及廣大腹地組成,位于我國北方,是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核心區域。
環渤海經濟圈在行政區劃上包括遼寧省、河北省、山東省三省和北京市、天津市兩市,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經濟區域,區內包含三個傳統工業經濟帶:京津冀經濟帶、遼中南經濟帶和山東經濟帶;目前又興建了多個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化服務業為主的新興經濟帶,例如遼寧沿海經濟帶、山東藍色經濟帶等,另外區內還包括天津濱海新區、大連金普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三個國家級新區和多個高新產業經濟技術開發區。
環渤海經濟圈經濟發展起步早、速度快,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之一。

環渤海經濟圈各主要經濟指標均在全國范圍內占有相當比重(表1),如經濟總量一項整個環渤海經濟圈合計達132201.9億元,占當年全國經濟總量的25.5%;工業產值合計63702.3億元,達到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7.3%;第三產業產值58569.1,占到當年全國第三產業產值(約為231406.5億元)的25.3%。其他指標,整個環渤海經濟圈平均城鎮化率為66.5%,當年全國平均城鎮化率為52.6%,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3.9個百分點;城鎮人均消費水平17794.6元,亦高于當年全國平均水平的16674.0元。
2 環渤海經濟圈人力資源發展評價
2.1 指標體系構建
將環渤海經濟圈44個地級行政單位作為評價人力資源市場發展的樣本區域,按人力資源市場基本屬性分為三個主要的評價體系:市場發展程度、市場飽和程度和市場工作壞境。市場發展程度在二級變量上選取國內生產總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地區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化率,其屬性均為正向指標;市場飽和程度在二級變量上選取農業用地比重、就業率、人口密度、城市人均道路面積、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其中就業率、人口密度、第三產業就業比重這三項屬性為正向指標,其余三項屬性為逆向指標;市場工作環境在二級變量上選取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基本醫保覆蓋率、教育培訓機構數、醫療機構床位情況,其屬性均為正向指標。
2.2 計算屬性評價值
選取信息熵權法來對各指標權重進行計算,并以此得出各指標評價值。
各指標數據物理意義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量綱,需要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以排除各指標的量綱及數量級對結果的影響[8]。本文選用極差標準化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不同屬性的指標有不同的標準化公式[9],具體如下:



2.3 處理結果與分析
由上述計算得出結果,其中市場發展程度這一項評價值最高的有北京市(0.0122)和天津市(0.0111)兩市,除此之外沈陽市(0.0090)、大連市(0.0090)和青島市(0.0089)等區內主要的幾個經濟中心也相對較高,說明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基礎條件較好,對人力資源的吸引力大。值得注意的是,評價值能達到0.0080以上的樣本市場僅有9個城市,僅占總樣本市場數的20%,相比之下評價值低于0.0070的樣本市場卻有16個,占了36%,市場發展程度的低評價值區域較多,可見各樣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還較為明顯。
市場飽和程度這一項評價值得分最高的是北京市(0.0098),除此之外承德市(0.0084)、鞍山市(0.0083)、營口市(0.0081)、石家莊市(0.0080)和大連市(0.0080)也較高,說明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飽和程度最高,由于飽和程度高,對人力資源的吸收能力受限,但環渤海經濟圈整體得分不高,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部分市場飽和程度過高的問題仍是環渤海經濟圈人力資源市場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市場工作環境這一項評價值得分北京市(0.0100)、天津市(0.0093)、大連市(0.0091)、青島市(0.0087)等13個市得分均超過0.0080,說明這些地區工作環境較為理想,對人力資源的吸引力較大,這一項評價值得分差距亦不大,評價值低于0.0070的只有朝陽市(0.0069)、廊坊市(0.0069)、張家口市(0.0068)和衡水市(0.0063)四地,且環渤海經濟圈整體的評價值得分偏低,未來需要重視工作與勞動環境的改善。
3 環渤海經濟圈人力資源發展問題
從環渤海經濟圈人力資源市場發展評價結果來看,各級市場的發展、勞動環境改善和空間結構的優化等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
3.1 發展程度不均衡,各級市場發展程度差異較大
在環渤海經濟圈人力資源市場協調發展的評價和分析中,市場發展程度的評價,直接影響了區域內人力資源市場規模、環境、待遇和保障差異,致使區域內各級市場對人力資源的吸引力差距過大,制約了區域內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影響了區域人力資源市場的協調發展。就目前發展狀況而言,環渤海經濟圈各級人力資源市場發展程度仍存在較大差異,這嚴重制約了環渤海經濟圈人力資源市場的協調發展。需引起足夠重視,提出針對性的對策措施,以盡力消除各級市場發展程度差異,促進環渤海經濟圈人力資源市場的協調發展,而解決發展程度差異問題的同時也是分析和解決其他問題的基礎。
3.2 發展潛力未釋放,部分市場飽和程度較高
市場飽和程度是分析各級人力資源市場的發展和就業飽和程度的指標體系,也是評價一個市場是否具有足夠發展潛力來吸引人力資源遷入的重要制約因素。
目前環渤海經濟圈人力資源市場整體的飽和程度并不高,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但仍不可忽視部分市場的飽和程度仍較高的問題,嚴重阻礙了人力資源市場的發展與優化。從評價值得分來看,市場飽和程度評價值得分最高的是北京市,之后依次為承德市、鞍山市、營口市、石家莊市和大連市,這說明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飽和程度最高,由于飽和程度高,對人力資源的吸收能力受限,導致人力資源市場發展緩慢,同時嚴重影響了環渤海經濟圈人力資源市場整體的協調發展。可見如何釋放市場發展潛力,解決部分市場飽和程度較高的問題仍是環渤海經濟圈人力資源市場發展不容忽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3.3 勞動環境不理想,各級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市場工作環境是分析人力資源市場工作與勞動環境的指標評價體系,用來評價各級人力資源市場的生活、酬勞、保障、醫療及教育條件,這是人力資源最基本、最現實、最核心的需求,也是各級人力資源市場發展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
目前環渤海經濟圈人力資源市場整體的工作與勞動環境并不理想,整體評價值得分偏低,環渤海經濟圈人力資源市場工作與勞動環境發展水平較低,多數市場仍需重視工作與勞動環境的改善和提高。部分市場的勞動環境問題較為突出,甚至有逐漸成為制約其人力資源市場發展首要因素的趨勢,如評價值低于0.0070的朝陽市、廊坊市、張家口市和衡水市四地,需重點關注勞動與工作環境的改善。
4 發展對策與優化策略
4.1 加快一體化進程,縮小各級市場發展差異
基于環渤海經濟圈人力資源市場的協調發展,前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差異的逐步消除。消除發展差異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統籌規劃,協調共進,以環渤海經濟圈整體和區域內各級市場共同努力來實現,具體對策如下。
(1)成立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協調組織[10],統籌區域各級市場發展,打破行政邊界,合理布局,共同發展。
(2)合理規劃,科學引導,制定科學合理的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來引導和協調各級市場的科學發展和合理布局。
(3)下放行政權利,給予地方市場更多的人力資源發展自主權,自主選擇發展方向,自己解決發展問題,取長補短,在充分發揮各級市場發展優勢的前提下完善人力資源市場發展的各個環節。
總體來看,對環渤海經濟圈人力資源市場,尤其對于發展相對滯后的市場而言,更需要利用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機遇不斷提升自身發展水平,使人力資源能在各級市場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最終實現環渤海經濟圈人力資源市場的協調發展。
4.2 擴寬發展渠道,釋放各級市場發展潛力
市場飽和程度是評價各級市場勞動容量和發展潛力的量化指標,其不僅制約了市場的發展程度,影響區域發展速度,更是直接限制了區內各級市場的人力資源交流和對外來人力資源的吸引能力,要解決這一問題,最關鍵的是要釋放發展潛力,具體對策如下。
(1)擴寬發展渠道,區域內各級經濟中心積極擴寬自身發展渠道,堅持人力資源流動與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相結合。
(2)積極發展朝陽產業、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為人力資源市場的流動和遷移指引新的方向,保持人力資源市場協調發展的持續動力。
(3)積極改造傳統產業,通過產業升級來帶動人力資源的轉移和流動,為傳統產業注入新的發展活力,突破發展瓶頸,創造新的就業和創業方向。
總的來說,環渤海經濟圈人力資源市場整體飽和程度不高,但部分高等級市場的發展潛力不足,仍需采取相應措施激發自身發展潛力。
4.3 推進設施建設,改善各級市場勞動環境
現在的人力資源早已不再僅僅追求勞動酬勞的多少,而是開始重視其他方面勞動環境的改善,如醫療、教育、社保等諸多方面,要解決這一問題,具體對策如下。
(1)大力改善區域工作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與人力資源發展相匹配的硬件體系,為人力資源的發展打好物質基礎。
(2)集中解決外來勞動力普遍關注的住房、生活和保障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提高工作待遇和福利保障,堅決杜絕拖欠職工工資的現象。
(3)積極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護外來勞動力權益不受侵害,為外來勞動力創造法律環境。
(4)努力發展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為人力資源的教育和再教育提供平臺,以幫助人力資源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
(5)大力改善醫療條件,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保障各級人力資源能夠病有所醫,醫有所保,解除人力資源發展的后顧之憂。
總的來說,各級市場解決勞動環境不理想的問題,核心理念就是要做到生活上有保證、政策上有保障、法律上有保護,使各級市場都能擁有一個相對統一的,良好的生活、酬勞、保障、醫療及教育條件,解決人力資源發展的后顧之憂,使其為區域人力資源市場協調發展貢獻出更大的力量。
5 結論與展望
環渤海經濟圈是我國北方傳統的經濟發展核心區域和人口密集區,人口集中,經濟發展起步早,發展速度快,無論是從經濟社會發展還是人口與人力資源發展來看,均是我國發展最好的核心區域之一,但在環渤海經濟圈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大背景下,各級人力資源市場的發展、勞動環境改善和空間結構的優化等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如內部發展差異明顯、區域發展潛力未能得到有效釋放、勞動環境亟待改善等問題仍舊突出。
具體來說,環渤海經濟圈三大經濟帶—京津唐經濟帶、遼中南經濟帶和山東半島經濟帶無論從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勞動環境還是綜合發展評價來看,都是環渤海經濟圈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市場,也是高評價值市場的集中地帶,但周圍均為低等級市場所圍繞,發展并不均衡;市場飽和程度的問題多集中在部分市場飽和程度過高,發展潛力不足的問題,發展潛力不足不僅制約了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也阻礙了人力資源流動和優化配置,進而制約了人力資源市場發展和優化的重要因素;市場工作環境的問題則更為嚴峻,大多數市場勞動與工作環境不理想,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需引起足夠重視。
雖然目前在發展中存在許多問題,諸如各級市場發展程度差異較大、部分市場飽和程度高發展潛力不足、市場勞動與工作環境不理想、各級市場空間聯系不密切等,這些問題也是阻礙環渤海經濟圈人力資源市場,乃至整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但仍不可否認環渤海經濟區人力資源市場發展具有十分良好的前景。
參考文獻
[1] 蓋美,張麗平,田成詩.環渤海經濟區經濟增長的區域差異及空間格局演變[J].經濟地理,2013(04).
[2] 李芝倩.勞動力市場分割下的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模型[J].南開經濟研究,2007(01).
[3] 李雄.我國統一人力資源市場的障礙與出路[J].經濟經緯, 2008(02).
[4] 孫文遠,裴育.長三角勞動力市場一體化進程:基于工資視角的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0(02).
[5] 李雄.我國統一人力資源市場的障礙與出路[J].經濟經緯, 2008(02).
[6] 賈燕軍,李曉春.大珠三角地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7] 張洪,顧朝林,張燕.基于IEWTOPSIS法的城市旅游業競爭力評價——以長江三角洲為例[J].經濟地理,2009(12).
[8] 張俊良,郭顯超.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理論與實證模型研究[J].人口研究,2013(5).
[9] 徐現祥,李郇.市場一體化與區域協調發展[J].經濟研究,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