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傳統行業產生巨大沖擊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許多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相結合,獲得了更好的發展,而互聯網金融就是最好的例子。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有效結合,基于互聯網平臺,開拓新的運營模式,獲得更好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的誕生,以其交易方便、產品多樣、入門門檻低等特點,吸引了大批人群。然而,互聯網金融在對人們生活方式產生有利影響的同時,其存在的問題也對人們造成了極大的不利影響,如互聯網監管體系薄弱、網絡安全系數低等。鑒于此,本文通過對互聯網金融進行概述,描述其發展現狀,進而找到互聯網金融現存的主要問題,為下一步探究有效的解決對策做好鋪墊。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現狀 問題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4(a)-026-02
初期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主要是在技術層面,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對金融行業進行市場擴張的主要手段。進入21世紀,第三方支付程序研發,進一步促使互聯網與傳統金融相融合,使互聯網金融獲得有效發展;同時,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開發和應用,誕生了第三方支付平臺,標志著互聯網金融的正式問世,其無論技術方面還是運營模式方面,都相對傳統金融行業更加先進,更符合市場需求,從而獲得了較快發展。
1 互聯網金融概述
1.1 互聯網金融的定義
互聯網金融無疑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相結合的產物,是傳統金融行業憑借互聯網技術和通訊移動設備等技術實現在線支付、籌資和金融信息流通的新型金融運營模式[1]。互聯網以其“公開、便捷、成本低、共享”等特點,與傳統金融的有效結合,促使我國金融行業獲得了更好的發展。
1.2 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1)運營成本低?;ヂ摼W金融運營模式能夠使金融交易的雙方直接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對相關的資金信息和交易方式進行了解和選擇,避免了傳統金融交易的中介費用,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時,從事金融業務的企業不再需要建設過多的實體交易結構,這極大地降低了金融企業的運營成本。
(2)運營效率高。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進行交易,客戶不用排隊等待,直接在線選好產品,系統可以自動完成交易,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時,通過后臺大數據系統,對客戶資質進行審核,極大縮短了現實審核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節約辦公時間。
(3)覆蓋范圍廣?;ヂ摼W金融運營模式與傳統金融運營模式相比,其最大特點就是只要網絡覆蓋的地方,都可以實現互聯網金融交易,極大地擴展了金融交易范圍。而且,互聯網金融運行模式,促使金融企業直接與客戶進行交易,金融中介結構減少,促使能夠獲得更廣泛的客戶資源。
(4)發展速度快?;ヂ摼W金融通過網絡直接面對客戶,能夠與客戶直接進行聯系,直接對用戶群體進行分析,進行有關產品和信息的直接推廣,目標性強,效率高,促使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
(5)管理薄弱。互聯網金融管理薄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分別是風險控制薄弱和監管體系薄弱[2]。一方面,風險控制薄弱是指互聯網金融平臺彼此獨立,沒有彼此之間的共享機制,也沒有像銀行一般與中國人民銀行的信用體系對接,致使容易發生風險問題,如借貸寶等P2P平臺的倒閉。另一方面,互聯網監管體系薄弱,主要是指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規及制度政策的監管,導致互聯網金融出現門檻低、經營不規范等現象。
(6)風險大。一方面,現階段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在我國尚不健全,法律機制不完善,很容易出現惡意騙貸、卷款私逃等事件。另一方面,完全依托于互聯網的互聯網金融,在互聯網技術上不健全的情況下,一旦網絡環境遭到破壞,勢必會造成極大的風險。如客戶信息被盜取,客戶個人資金被盜刷等現象。
2 我國互聯網的發展現狀研究
2.1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通訊移動設備的大發展,極大促進了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根據相關數據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底,互聯網金融用戶數量已突破5.64億,每年的增加數額達到7000萬左右,金融交易數量超過50%,占據整個金融交易數量的五分之一。而我國互聯網整體的用戶數量截至2016年底大約有6.4億,全年增加量為5800萬,通過通信移動終端網城互聯網金融交易的數量上升至85%。不同形式的互聯網模式與傳統金融業務相結合,將對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2.2 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規模
截至2016年底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整體規模已經突破14億元,到2016年底,我國的P2P平臺數量也突破了3800家,雖然其中不乏問題平臺,但從側面說明互聯網金融的規模之大[3]。同時,我國互聯網金融2016全年的成交量已經超過4500億元。而且互聯網金童行業的快速發展,也為我國創造了巨大的就業量,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P2P行業的就業數量已突破50萬;同時,為大約300萬家中小企業提供了金融服務,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
2.3 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模式多樣化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互聯網金融模式向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截至2016年底,據統計已經出現了大約七種不同的經營模式。第一種是第三方平臺運營模式,也就是大眾所熟知的支付寶、財付通等支付平臺,其主要是依托于互聯網平臺,在交易雙方之間充當交易中介,為雙方提供交易便利和保障。第二種是P2P互聯網交易模式,也就是眾多的P2P金融交易機構,是個人對個人的一種小額信貸業務。第三種是眾籌融資模式,這種模式是對傳統融資的一種顛覆,創意人依托眾籌平臺,向大眾公開募集資金,用于企業運營,向大眾承諾收益標準。第四種是虛擬電子貨幣模式,此種模式經常出現的游戲行業,如QQ幣,利用QQ幣可以在平臺購買相關產品,裝扮自己的空間、購買游戲設備等。第五種是P2B模式,這種模式是個人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這種互聯網平臺不作為融資機構,僅是對需要貸款的中小企業的資質進行考核,設定貸款利率,制定交易流程,一般通過競標實現交易。第六種為互聯網銀行模式,該模式主要是銀行通過互聯網和移動通訊設備,為客戶在線提供金融服務。第七種是互聯網保險模式,這種模式是保險公司對網絡虛擬產品進行投保,如眾安為客戶提供未來虛擬產品的保險等。不同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誕生,都是傳統金融行業對互聯網的精心運用,進一步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3 我國互聯網發展的問題研究
3.1 互聯網金融安全問題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主要依靠于互聯網技術和通信移動技術設備。然而現在階段我國互聯網技術和通信移動設備技術仍存在較多問題,使互聯網金融出現安全問題[4]。一方面,我國網絡環境存在較大的風險隱患,存在不同的木馬病毒和釣魚網站,據相關統計,2015年全年我國共查處150個釣魚網站,這些網站的存在以盜取互聯網客戶的個人信息和支付密碼為目的,2015年我國發生客戶個人信息被盜取的事件不計其數,一旦客戶個人關鍵信息被盜取,就極有可能使客戶發生財產損失。同時,我國互聯網技術設備往往通過向國外引進,這種情況下,一旦互聯網設備發生故障,維修不及時,就會導致整個網絡系統癱瘓,致使出現大量的經濟損失。因此,若要促使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就必須加強對互聯網設備的嚴格考核,對互聯網技術進行深入鉆研,以提高互聯網的安全性。
3.2 我國互聯網金融經營秩序混亂
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起步晚,迅速發展,導致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出現經營秩序混亂,競爭無序化。基于互聯網的金融企業,通過互聯網平臺將金融信息傳遞到客戶手中,促使客戶經常收到無關的騷擾信息和電話。同時,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專業管理人員缺乏,在互聯網金融經營上提不出有效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方法,也導致互聯網金融市場的混亂化。此外,缺乏創新能力是互聯網金融的另一現狀,促使互聯網金融經營模式同質化嚴重,也是造成互聯網金融競爭無序化的重要原因。
3.3 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不健全
現階段我國金融行業的監管機制都是針對傳統金融行業而制定的,而專門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系尚未有健全。當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企業日常經營規范,多是依靠企業的自律性及行業內有關的行業規范進行約束,致使行業內企業素質參差不齊[5]。例如許多P2P網站,為了能夠短期內獲得較高的人氣和流量,進行虛假交易,發放高收益、短期的理財產品,這種產品的交易時間和數量特別少,致使極短時間內被搶購一空,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多數人的關注和大量的資金注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金融詐騙的風險。
3.4 我國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不完善
我國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建設剛剛起步,還存在較大問題。特別是大多數互聯網金融企業并沒有與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相結合,而是依靠企業自有的數據系統,進行客戶征信評估,對建立整體的互諒網金融信用體系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進而對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產生阻礙。
4 結語
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發展已有顯著成果,對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也促進了我國市場經濟的繁榮。然而,互聯網金融存在諸多問題,導致互聯網金融行業無法健康有序發展。因此,必須對現有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進一步發掘有效的解決對策,促進互聯網金融的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磊.淺談互聯網金融現狀、問題與發展趨勢[J].商情, 2016(50).
[2] 張琪亞.我國互聯網金融現狀及政策措施[J].經濟管理:全文版,2016(8).
[3] 郝文剛,陳莉.我國互聯網金融現狀及發展展望[J].現代營銷旬刊,2016(5).
[4] 劉小銘.淺析互聯網金融現狀及風險[J].經營管理者, 2016(23).
[5] 邢艦.互聯網金融現狀與分析[J].現代營銷旬刊,2016(4).
[6] 劉來吉,張童.國外金融監管協調合作的成功經驗及啟示[J].海南金融,2011(07).
[7] 薛啟輝.金融創新中監管協調機制問題探究[J].經濟師, 2009(08).
[8] 許傳華.建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7(01).
[9] 何慧.建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是當務之急[J].金融博覽,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