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將培育學生的創新素質作為創新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應然選擇,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之間相互交流與配合的重要平臺。通過樹立學生的創新自信,安排學生參與校企合作的創新項目研發,開展卓越人才培養工程、創業人才培養工程等方式,在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逐漸養成創新意識,形成創新心理傾向,培養創新責任感,鍛煉創新毅力。
關鍵詞:高職教育 創新素質 應然性
中圖分類號:F2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4(a)-186-03
高職創新教育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末,正是高等教育大眾化和高職教育大發展的歷史時期,是我國高等教育從象牙塔中走出來,走向社會,走向一線產業的起步階段,大學生創業成為推動就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創新成為大學生創業的基礎和動力,是大學生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企業的重要能力,因此,創新教育逐漸被高職院校的領導和師生重視。但由于在之后的十幾年中,我國高職教育處于培養定位和培養途徑的探索、形成過程中,如何培育社會需要的畢業生,使大多數高職學生能夠就業,是高職院校研究和實踐的首要任務,因而沒有將創新教育真正納入學校教育的主要范疇。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由于創新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創新成果和創新型人才成為社會和企業關注的重點,創新教育才逐漸被各高等院校重視,高職創新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具體。迄今為止,高職院校的創新教育重心主要在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上,許多學校的創新實踐甚至還停留在創新競賽、創新專利等形式,還沒有上升到創新素質教育的高度,因此,有必要對高職創新教育的本質進行探討、研究和實踐,以弄清楚高職創新教育的本質價值和育人意義。
1 高職創新教育的應然研究
高職創新教育的應然研究是關于高職創新教育應該是什么的研究,旨在解決高職院校創新教育的內涵本質。
1.1 高職創新教育的內涵
創新教育的內涵描述,比較典型的有三種方式:第一種觀點認為,創新教育,就是在教育的過程中,以啟發、誘導的教育方式為手段,以激發開辟人的創新意識為核心,以整體素質的培養提高為載體,以著力塑造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1]。第二種觀點認為,創新教育是全面素質教育的具體化和深入化,其實質是以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培養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創新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2]。第三種觀點認為,創新人格、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等構成創新教育的諸多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并形成統一的整體。創新人格是創新素質的基礎,創新意識是創新素質的核心,創新能力是創新人格、創新意識的綜合表現[3]。綜合三種觀點,可以歸納為:高職創新教育的內涵其實質是一種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創新素質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創新所需要的知識基礎和能力要求,學會創造性的發現、發明和制造,更重要的是形成創新的意識習慣、創新的思維習慣,養成創新拼博精神,培養創新人格。
1.2 著力培育學生的創新素質
高校的根本目的就是培育有獨立思想、獨立人格、能夠適應當下和將來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需要的合格公民,培育的畢業生既能滿足社會的需求,也能適應個體的長遠發展,因而更加需要注重素質的養成。
1.2.1 培育創新素質符合個體成長規律要求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知識不斷積累,能力不斷提升,素質不斷提高。知識、能力、素質三者構成了人專業、職業的成長要素。其中,素質養成以知識獲取、能力培養為途徑,通過養成良好的獲取知識、提升能力的方法和習慣,奠定素質基礎;同時,養成素質能夠幫助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規律地不間斷地學習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技能。從人的成長規律要求出發,每個人都應在學生階段養成良好的素質。創新也不例外,學習創新知識、參與創新實踐的過程,也是養成創新素質的過程,如果在校期間能夠通過創新知識學習、參與創新實踐養成了創新素質,那么,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地形成創新意識和創新方法,并付諸實踐,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一些成果。可見,創新素質是培育創新型人才的基礎和關鍵。
1.2.2 培育創新素質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
社會需要創新,不但為了滿足當下經濟、文化生活需要,也要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因此,社會需要保持長期的創新熱情,不斷提升創新實力,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創新成果。實現這一目標,創新的人才越多越好,創新的內容越豐富越好。社會這種對創新人才和創新成果源源不斷的渴求,以及對創新成果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迫使學校在創新教育中,不但強調創新知識傳授和創新實踐教學,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具有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潛質,養成學生的創新素質。
2 高職創新教育的實然研究
高職創新教育的實然研究是對高職院校創新教育成效的反思,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創新教育的現狀,辨析存在的育人誤區,厘清培養思路,提升教育實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2.1 對創新教育內容的反思
高職院校創新教育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部分:一是知識教學,以案例為主,教師將典型的創新案例,從受啟發、創新設計、創新研究、實驗、制造,到獲得創新成果、成果轉化等各個環節進行分解與講授,以期學生能夠通過案例學習了解創新的完整過程。二是能力培養,許多學校以參加創新競賽為主要形式,安排專門的教師指導,由學生對某些感興趣的日常生活、教育教學、實驗實習中的設施、設備、工具等進行改進創新,并以之作為參賽作品,以獲得獎項為主要目的,也有少量學生參與企業的新產品研發和新工藝革新。三是素質養成,以營造校園創新氛圍為主,通過對取得創新成果學生的獎勵,并將其事跡加以宣傳,吸引廣大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參與創新實踐。選取這些作為創新教育主要內容的優點是:學生通過了解典型創新案例,學習創新思維方式與創新過程,參與創新活動,能夠養成一定的創新意識,掌握一些創新能力,有時候還能夠進行主動的創新思考與創新實踐。不足之處是:只有少數學生能夠參與創新競賽和創新實踐,也只有少數學生能以專業為基礎直接參與企業新產品開發、新工藝革新,這種只有少數學生參與的創新教學和創新實踐難以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創新素質教育。
2.2 對創新教育形式的反思
高職院校創新教育的形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教師“一對一”或“一對多”的項目輔導方式,這種方式的特點是創新項目內容基本明確,創新的預期成果清晰,創新難度相對較小,常常是幫助學生完成創新競賽作品,這種方式的研發地點一般在學校工作室或實驗室,教師可以隨時幫助學生,在地域上比較方便。第二種類型是講授創新案例的課堂教學方式,這種方式與專業課程的知識傳授類同,學生在學校課堂聽課,講課的可以是學校教師,也可以是公司技術精英、行業專家、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專家等,這種方式的特點是方便學生知識記憶。第三種類型是以創新項目為載體,由若干學生自行組合,互相合作,以研發的方式開展創新實踐,創新產品的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產品的新意相對較少。第四種類型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參與企業新產品研發,研發團隊由學校教師為主體,企業技術人員合作,學生參與,研發地點在企業,可以方便使用企業的設施設備、制作新產品的原材料以及相關技術資料,新產品研發出來后直接投放市場。創新教育這些形式的優點是:便于知識傳授,有助于學生自由發揮創新的想象空間,學生能夠在教師或企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完成創新作品,創新方式多樣,可以按照學生的特長愛好選擇創新教學和實踐方式。不足之處是:大多數學生的創新過程缺少企業專家的參與,難以獲得好的創意,創新成果的實用價值低,這樣的創新實踐很難培養創新責任心和頑強的毅力。
2.3 對創新教育成效的反思
高職創新教育取得的成效可分為三部分內容:一是獲得的創新成果,主要包括獲得的創新競賽獎項、專利、新產品、新工藝、創意作品等。二是傳授的創新案例知識,學生了解了創新的基本流程,部分學生參與創新實踐。三是部分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創新技能,具備了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存在的不足之處:獲得創新成果的學生數量少,大多數創新成果產業價值低,僅有少量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新素質教育成效較差。因此,要在普及創新教學知識和讓大多數學生參與創新實踐的基礎上,養成學生良好的創新素質。
3 高職院校培育學生創新素質的途徑探究
由于高職學生在校時間較短,能夠參與創新實踐的時間少,要取得創新成果較難。學校應安排盡量多的學生參與創新實踐,在創新教學和創新實踐中,養成創新素質。
3.1 以“人人皆能成才”的育人理念和開展綜合能力培養工程建立學生自信
創新素質的養成需要以個體由內而外產生的精神力量做基礎,有了內生的創新自信才會產生創新意向,形成創新的意識習慣。但要讓學生獲得這一精神力量,必須要讓學生樹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成才”的自信,教師不但要經常性地勉勵學生,還要通過一個又一個小項目讓學生自行主持、自行研究與實踐,在完成小項目的過程中建立自信,樹立信心,這對在中學時期學習成績差而長期形成的缺乏自信的高職學生尤其重要。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基礎、智力基礎、能力基礎、特長愛好,設立各種體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小項目,如圖案設計、動畫特效設計、社區居民文化參與、折紙藝術展示、彩繪設計、商業攝影、美工設計、個性化產品制作等,這些小項目比較容易完成,也比較容易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與興趣愛好,通過這些小項目的成功實施,開發學生在設計、制造、組織、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從小事、容易做的事情開始,逐漸養成學生做事的正確順序和良好習慣,以此建立自信,為學生主動參與創新學習和創新實踐奠定精神基礎。
3.2 參與校企合作的新產品開發,拓展學生創新視野
養成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讓學生開闊創新視野,校企合作的新產品研發、新工藝革新能夠較好地實現這一功能。校企合作研發的新產品,有很好的產業市場,較好的經濟價值。新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便于高職學生參與、學習。學生還能夠通過參與實驗、制造等創新過程,發揮作用,體現價值,以此推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由于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有較多的這種類型的創新研發項目,有條件將校企合作的新產品研發、新工藝革新作為創新教育的實踐項目。這一做法的關鍵是要安排盡量多的學生參與,學生可以少做事情,做簡單的事情,但必須參與,這是使學生關注新產品研發進程、關注創新思維方式、感悟創新思想的基礎,也是讓學生樹立創新主動意識和主體意識的基礎。教師在研發的同時,還要不斷與學生溝通,有意識地與學生討論技術要點和創新要領,引導學生開展創新思考,使學生學會并了解創新的全過程,使他們能夠在遇到類似的產品開發的時候能夠觸類旁通,能夠很快抓住創新的關鍵技術和功能要素,養成正確的創新思維和思維習慣。
3.3 開展卓越人才培養工程,提升精英學生創新能力
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創新素質教育,并不否認精英教育,相反,精英教育的成功可以對全體學生起到示范和促進作用。為此,以開展卓越人才培養工程的方式,對具有一定創新天分的學生,強化創新教育,達到由點及面的教育效果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卓越人才培養工程的培養要素:一是設立創新實踐項目。包括企業新產品開發、新工藝革新、文化創意設計和動漫設計、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等創新實踐內容。通過參與創新項目的實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意設計能力、產品制造能力、拓展市場能力、改革管理方式的能力等。創新實踐項目由學校立項,注重專業性、產業性,強調前瞻性、實用性。創新實踐項目的研發應成立研發小組,每個小組由5~8名學生組成,由學生自行提出立項申請,自行撰寫申請報告,自行確立預期成果,自行研制,自行結題。學校提供經費資助,安排導師組指導。導師組成員一般由學校通識課程教師、專業課程教師、企業技術精英、行業專家等多人組成。這一做法的顯性目標是開發有較好實用價值的新產品,穩性目標是通過創新能力培養養成創新素質。二是開展創新研討活動。以專題講座、學術沙龍等形式,專門解決學生創新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參與研討的人員包括創新指導教師、企業技術人員、行業專家、風險評估專家、資金管理與運作專家等不同專長的學者與創新創業成功人士,目的是綜合多方面專長的專家幫助學生建立創新思路,形成創新思維方式,構建教、學、做、研一體化的創新精英培育模式。
3.4 開展創業人才培養工程,養成學生創新拼博精神
創業與創新相輔相成,創新為創業奠定產業基礎,創業為創新明確創新內容和創新方向,成功創業還能為創新提供經費資助和條件保障。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創業人才培養工程養成學生的創新素質。對有創業意向的學生,從創業指導、廠房場地、資金借貸、問題研討與論壇平臺建設等多方面給予幫助,在引導學生創業的同時,安排創新實踐的學生參與創業,構建創新創業一體化團隊,將學生創新與創業捆綁在一起,創新成果與創業業務捆綁在一起,使開展創新實踐的學生在創新的過程中,既要關注研發時間,又要關注新產品的市場價值,要為創業實體的生存與發展打拼。這一做法,在客觀上要求學生努力研發創新成果,即使在創新中遇到困難,也難以回避,只能迎頭頂上,以創新的需求和企業的生存、發展多重壓力,培養學生創新責任感、頑強的毅力和拼博精神。
4 結語
高職院校的創新教育應以創新素質教育為核心,通過樹立學生的創新自信,參與校企合作的創新項目研發,開展卓越創業人才培養工程等方式,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創新責任感,提高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大公.創新教育內容的構建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2(2).
[2] 葉國燦.淺議高校創新體系的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04(2).
[3] 尹淑蘭.論創新教育[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