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發展離不開資本市場,會計信息是資本市場運行的載體。因此,會計信息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同時,資本市場的發展對會計信息也有反作用。但目前大多數國家的會計信息并不能很好地指導資本市場的發展,資本市場的發展存在盲目性、滯后性。我國資本市場起步較晚,還存在發展不健全、秩序混亂等問題,因此,研究會計信息和資本市場的關系,對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資本市場 協調發展 建議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4(a)-143-02
1 基本概念
資本市場是指期限在—年以上的各種資金融通活動的場所,其貿易對象主要是資金運動的關系。廣義的資本市場是指經營—年以上的各種資金關系所形成的市場,具體包括中長期信貸市場、證券市場等;狹義的資本市場專指以直接融資為特征的證券市場,把以間接融資為特征的中長期信貸市場排除在外,就是通常所說的一級市場。
會計信息是反映企業的財務信息,包括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資金變動等方面,是記錄會計核算過程和結果的重要載體,是評價經營業績進行再生產或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通過財務報表、財務報告或附注等形式,會計單位向投資者、債權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用會計信息揭示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2 理論基礎
美國學者法瑪教授最先提出的研究會計信息與資本市場關系的理論,就是有效市場假設理論。理論中定義了有效市場概念,同時闡述了資本市場與會計信息之間的關系。法瑪認為信息的定義不僅僅只包含會計信息,但是會計信息在資本市場中確實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按照有效市場的定義,如果證券價格充分反映了可獲得的信息,則市場是有效的。通常來講,資本市場的效率是有一定水平的,是介于完全有效和完全無效之間的。根據不同效率水平的市場,人們將證券信息分為三個層次:(1)信息是歷史的,事件已經發生,有資料或文件備案;(2)信息是公開的,可以從報紙、雜志等公開渠道獲得的有關信息,也包括歷史信息;(3)信息是可用的,除了歷史信息和公開信息,利用一切手段包括投資者私下得到的內部信息和消息。資本市場與這三種信息相對應,分別為達到弱式有效性、半強式有效性、強式有效性這三種有效性。
3 建議與措施
3.1 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是資本市場有序發展的根本保障。會計信息質量偏低或是虛假披露等現象,一方面,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信任和重視程度產生懷疑,甚至會導致投資者做出錯誤決策,造成投資損失;另一方面會降低資本市場的發展效率,誤導資源向粗放低效率地方流轉,破壞資本市場的正常發展秩序,不利于資本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會計信息質量亟待提高,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明確企業產權,發揮規范和界定功能。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首先要有清晰的產權歸屬,在產權不明晰的企業里,權力無法落實到具體崗位,可能會導致企業做出偏離市場軌道的行為,不能按照市場規律安排生產活動,從而會造成提供的會計信息未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當所有者實現財富極大化,并且所有者和經營者存在經濟上的依存關系,產權明晰就為會計信息目標的實現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只要產權能夠清晰地界定,資本市場的各個行為主體就可以有序開展交易活動。
(2)完善激勵機制,強化契約關系。通過不同方式、方法的激勵手段,企業應制定對經營者激勵模式,滿足經營者工資、福利等物質需求和良好的工作環境等多方面的需求。鼓勵員工持有本公司股票,使經營者工資與本公司的利潤相聯系,提高經營者的工作積極性,對經理人員工作業績和道德品質綜合評價,樹立標桿模范帶頭作用,在整個企業營造出積極向上、互相學習的良好競爭氛圍。
(3)完善約束機制,強化會計監督體系。第一,完善內部監督機制。首先是要落實獨立董事制度。獨立董事的先天特長是擁有一流的知識技能、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對企業重要事件發表具有獨立判斷能力的意見。其次是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不僅要從會計信息的來源——企業經營過程進行監督,還要對會計信息生成過程進行控制,做到層層把關,從而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第二,完善外部監督機制。政府監督是根本,政府監督一要防止出現多頭監督、重復檢查的現象,二是要落實監管責任,避免走馬觀花的行為。發揮社會監督的補充作用,充分發揮會計事務所或證券分析師等中介機構的監督作用。社會監督應保持中立,發表獨立的意見。第三,完善市場競爭機制,遵循市場發展規律。市場經濟具有自由競爭、優勝劣汰的特點,會激發經營者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能力,形成良好的競爭環境。
3.2 加強會計準則和制度建設
(1)完善會計準則和法規。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首先要完善會計準則和制度。完善會計準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第一,科學選擇準則制定方法。目標導向、規則導向和純原則導向是三種會計準則的制定方法。純原則導向太過理想化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實現。因此,大多數國家從目標導向和規則導向中選擇適合自己國情的方法。根據我國現階段的國情,選擇規則導向法的原因有兩點:首先,該方法操作性強,簡單易懂,對于我國會計實務的會計界,比較容易接受;其次,目標導向目前尚處于探索階段,一種理想的準則制定方法,我們應繼續探索它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實現方式。
第二,參與準則制定的廣泛性。會計準則的制定人員應該保證廣泛性,要包括各個階層的代表。現階段我國會計準則制定中廣大會計事務工作者參與比例較低,不能很好地反映會計實物工作的真實需求。因此,應將更多的實務會計人員納入制定準則的隊伍之中,保證準則的恰當性。
第三,完善會計規范體系。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是我國目前會計規范體系主要的兩個部分,兩者同時存在,可能會產生相互沖突的地方。企業在具體事務操作過程中,一方面可能會給會計人員使用上造成混亂,另一方面也使會計造假有機可乘,因此,必須協調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使用范圍。
(2)加強會計法規的建設與實施。目前我國已初步構建了比較完善的會計法規體系,包括由財政部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和與會計工作相關的法規,如公司法、稅法、證券法等,從總體上保證了會計工作有法可依。但是真正踐行法律才是制定法律的根本目的,目前我國會計法規在執行中執法力度不夠,財政部門應該加強會計準則執法的力度,保證有法必依。
3.3 加強內部審計制度的建設
由于委托代理理論和信息不對稱理論,內部審計應運而生。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必須建立科學的內部審計制度。所以,要完善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內部審計機構的管理。內部審計機構實行董事會負責制。人員的領導、任免,以及審計結果的匯總報告,應該由董事會或審計委員會負責內部審計機構的領導,這樣可以保證內部審計機構獨立地對企業事務發表意見。
(2)內部審計機構的職責。內部審計機構要恪盡職守,要求被審計單位及時提供相關資料、文件,盤點庫存和資金狀況,討論會計政策選用恰當性,對不適合甚至違規的行為進行制止并提出更改建議。
(3)內部審計人員的任職。內部審計人員應遵循回避制度,不得在企業內擔任其他與經營管理有關的職位。同時,內部審計人員必須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儲備,熟悉財務會計、稅務會計等相關財會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分析與判斷能力,有一定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4)內部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為規范內部審計人員的責任,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內部審計人員責任進行規范,一旦違反法律法規將追究責任,嚴厲懲戒。
參考文獻
[1] Fama E F.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A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Journal of Finance,1970(2).
[2] 逯東,孫巖,楊丹.會計信息與資源配置效率研究評述[J].會計研究,2012(6).
[3] 劉覽.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對資本配置效率的影響研究[D].蘇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