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國家“十三五”戰略規劃中,國家將大力推進普惠金融的創新與發展,使越來越多的普通人能夠共享普惠金融的覆蓋成果。本文通過回顧普惠金融的發展背景及歷程,結合我國國情,分析了普惠金融在我國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通過理論結合實踐的研究,提出傳統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及智能技術普及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普惠金融 探索 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4(a)-028-02
隨著改革開放向金融領域的不斷推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概念的不斷涌現,給我國金融發展帶來了機遇,在國家“十三五”戰略規劃中,國家將大力推進普惠金融的創新與發展,使越來越多的普通人能夠共享普惠金融覆蓋成果。
1 普惠金融理論概述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起初有人將它翻譯成“全面的金融體系”,也有人翻譯成“包容體系”。后來,隨著對此概念的逐步認識,普惠金融這一概念逐步被行業和社會所認可。普惠金融,從狹義角度來說,要為那些尚未充分享受金融服務的群體(個人和企業)提供全方位、可持續的金融服務。關于這一概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析:一是它的兩個維度,覆蓋的廣度和深度。廣度是一個地域概念,指范圍要廣,不僅東部沿海等經濟發達的省份和地區,西部欠發達的經濟省份和地域也要兼顧。深度是指金融服務覆蓋程度,主要是針對經濟實體而言,有央企、國企、民企;有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企業;有實體經濟領域企業,也有虛擬經濟領域,有自然人和非自然人,也還包含低收入群體,這也是普惠金融所需要關注的。從金融服務的本質來看,金融服務不僅要要獲得而且要持續。經濟活動和市場行為不是“一錘子買賣”,需要的是能跟隨市場波動而跟進的持續金融服務,這樣才不會出現資金鏈斷裂等不良經濟現象。比如政府行為的金融政策,無息貸款讓廣大貧困人口和西部地區得到一些金融服務和政策優惠,但政策并不是長久的,并非是一種商業性的可持續發展前景。從金融服務的外延來看,金融服務是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概念,不僅僅是貸款問題,還包含了保險、直接投資等一系列金融服務項目,本文所指的普惠金融,應該是要為那些未曾享受到金融服務的社會群體,包括中小企業和農村貧困人口等提供內容豐富的金融服務。本文所指的普惠金融,是國際引進的一個概念。最早要追溯到2005年的聯合國小額信貸年。小額信貸在國際上是一個專門為貧困低收入和城里的那些個體工商戶,即微型企業提供的一種有效的金融服務。聯合國把小額信貸作為一個千年發展目標的手段,在2005年倡導全球推動,同一年他們也提出了“普惠金融體系”的概念,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普惠金融體系能夠幫助全球落后國家和低收入人群能夠獲得公平參與發展的機會,增加收入,改善生活,這是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
2 普惠金融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及存在的問題
2005年,聯合國正式提出“建設普惠金融體系”這一政策主張。同年,中國小額信貸聯盟成立。初衷是通過小額信貸來改善中國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具有一些社會公益性和明確政策目標。同年,跟聯合國合作,與人民銀行一起啟動了“建設中國普惠金融體系”項目的研究課題。在2005年,人民銀行主持推動了全國小貸公司試點這項工作。在此之后,出版了一系列關于普惠金融發展的研究報告。2006年,我國和國際組織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屆亞洲小貸論壇”,在這次論壇上,公開場合使用了“普惠金融體系”這樣一個概念,這是人民銀行官員首次公開使用這個概念。后來又有人民銀行的很多研究報告一直在推動這一概念的發展。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提出了在第三項第12條“發展普惠金融”這樣一個明確的政策要求。但是當前普惠金融在我國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
第一,東西部金融服務的不公平和排斥現象。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的極度不平衡,西部欠發達地區60%的儲蓄被當地金融機構像抽水機一樣抽到了東部和城市地區,投資那些高回報的產業,而全國全部信貸規模只有10%的比例信貸服務到了農村地區。現在我國金融體系,它不是一個公平的,它主要的功能是在把西部,特別是農村地區的金融資源給抽調到了發達東部地區和城市地區,這就加大了東西部和城市與農村發展的不平衡。
第二,金融服務領域的“二元經濟結構”。由于歷史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長期存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馬太效應會越來越明顯,在這種畸形的結構中,所有資源將會從落后的農業經濟向發達的工業經濟流轉,特別是勞動力,這是所有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二元經濟結構。在金融體系同樣存在這樣一個二元經濟結構。造成目前這樣一個二元經濟結構現象,原因是多層次的,從現實原因來說,這是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的差別,手工作業和機器作業的差別,自然條件與區位優勢的差別;從政策原因來說,不合理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社保制度、教育體系等一系列不合理的城鄉差別造成了二元經濟結構的加劇。所以,在享受金融服務待遇時,農村和城市,東部和西部就形成了一種天然差距。
第三,金融信息不對稱。銀行貸款主要是搜集客戶的抵押物品,獲取經營者的基本信息,如經營管理能力、基本財務數據、償債能力等指標,來確定客戶的還貸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而在農村地區,農戶分散在各地,銀行如果要去搜集這些農戶和農村企業信息,成本很高,造成信息不對稱。讓銀行認為在農村做信貸和金融服務的風險非常大,而不愿意在農村開展工作。最后的結果是在西部農村地區要想做金融服務,會面臨著一個高風險和高成本的局面,這也造成銀行不愿意在西部農村地區開展金融服務。
3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的探索與研究
到2020年,要使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居于國際中上游水平,提高金融服務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為此,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探索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之路。
3.1 宏觀層面:建立健全普惠金融政策法規
在國家層面上應有一系列的金融政策與法規。包括制定普惠金融體系的國家戰略和規劃。相比于其他國家而言,我國在制定普惠金融服務的政策法規方面起步較晚。
在三中全會決定的第三項第12條中就提到了,要有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深化改革措施,能夠體現三中全會深化改革決定的這樣一個總體目標,其中就提到了一句發展普惠金融,最后是鼓勵金融創新,要豐富金融市場的層次和產品,這里就與剛才講的金融市場層次和監管層次的這樣一個創新和豐富,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就充分體現了普惠金融的這樣一個發展理念,因此這就是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的一個總體戰略。
3.2 中觀領域:完善普惠金融基礎設施
(1)征信系統的建設。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是保證普惠金融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在宏觀和微觀之間,在市場層面上,為市場提供服務的一些基礎設施領域的普惠金融體系建設。征信系統的建立與完善對于金融服務至關重要,這是基礎性系統也是核心系統,特別是銀行在給客戶提供信貸時,都要去查詢這個征信系統,了解申請貸款客戶以前的信用記錄,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和節省銀行信貸審核的成本。
(2)新型支付結算系統。在移動技術與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出現了很多新型的支付技術,比如支付寶、余額寶、微信支付等。目前支付寶已經成為阿里巴巴整個集團帝國的支柱性產業,甚至它現在已經威脅到了銀行業務,現在銀行都覺得支付寶和以支付寶為基礎的一系列金融創新都對銀行傳統業務提出了挑戰,支付寶以及后來騰訊各種所謂的微信支付業務,已經被客戶所接受,銀行再想爭奪這個市場就非常困難了。支付寶是一種普惠式的支付工具,它為以前傳統銀行看不上的小客戶而提供了支付結算的系統。
(3)普惠式的金融教育普及。現在我國的金融機構做的所謂的金融教育宣傳,在客戶層次上區分不明,只重點關注了高端客戶,沒有有效地關注社會金字塔最底端的小微企業和農戶,沒有為他們提供金融知識的有效宣傳和教育。普惠金融體系也應該通過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來向社會人群開展金融教育,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3.3 微觀領域:促進普惠金融的創新發展
(1)加強傳統金融平臺普惠金融創新。銀行在農村地區的覆蓋率和滲透率也確有顯著提升,這種改變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銀行賬戶較以前更普及,絕大多數人群都具有至少一個銀行賬戶;二是政府政策的強力推動,如農業補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等政府轉移支付和補貼,要求通過銀行賬戶等方式發放。由此逐步擴大了銀行基礎服務的覆蓋面。
此外,工農中建交等國有銀行及其他銀行也都加速創新,陸續推出了手機銀行業務,手機銀行的便利對緩解農村金融網點不足、擴大金融服務群體,以及填補金融服務空白具有重要意義。
(2)促進新興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互聯網金融是移動互聯技術和現代金融業相融合發展的新產物。國家要鼓勵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打造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為客戶提供信息、資金、產品等全方位金融服務。積極鼓勵網絡支付機構服務電子商務發展,為社會提供小額、快捷、便民支付服務,提升支付效率。發揮網絡借貸平臺融資便捷、對象廣泛的特點,引導其緩解小微企業、農戶和各類低收入人群的融資難問題。發揮股權眾籌融資平臺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支持作用。發揮網絡金融產品銷售平臺門檻低、變現快的特點,以滿足各消費群體多層次的投資理財需求。
(3)強化對普惠金融的監管。普惠金融的包容性使得進入金融業的門檻大大降低,這在實現金融平等的同時也加劇了金融業的風險。要處理好大規模拓展普惠金融業務與金融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就必須堅持以監管促發展,在一定的監管紅線下鼓勵普惠金融的創新發展。
隨著金融服務需求的不斷擴大,在堅持普惠金融本質的同時,更應該從監管層面、金融企業自身層面雙重把關,防止潛在風險的發生,全方位保障金融消費者的權益。同時消費者自身也要清楚地了解自己所擁有的權益,如知情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等,在權益受損時及時通過合規渠道尋求權益保障,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以此促進普惠金融的持續健康發展。
4 結語
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雖歷經波折但整體狀況良好,金融服務在廣度和深度上也都有明顯加強。然而普惠金融要實現進一步發展,在各個層面體現出包容性,既需要國家大力支持,也需要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作用,聚集傳統金融、新興互聯網金融、通訊技術企業、互聯網巨頭等多種力量,共同推動中國普惠金融朝著更廣、更深、更貼近民生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必要性與核心原則[J].國際金融研究,2014(8).
[2] 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手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 韓俊.建立普惠型的農村金融體系[J].中國金融,2009(22).
[4] 吳曉靈.構建普惠金融體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N].金融時報,2010-08-03.
[5] 茅于軾.興辦小額貸款的幾點經驗[J].金融經濟,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