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南旦增
【摘要】語文教學與生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新課標形勢下,更要注重語文教學與生活的關系。為加強語文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本文提出了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和語文教學應“生活化”。
【關鍵詞】語文教學 生活課堂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命脈。也就是說:我們所過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須的一切東西,便是我們的教育內容,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我們的語文教學亦是如此。因此,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中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我們應強化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一、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時時處處皆學問,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并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學中.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1)觀察生活。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學生的時空距離較大,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了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
(2)再現生活。課文的精妙之處可以通過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觀理解,以加深認識。讓學生參與課堂表演,既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的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學習,“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把《小木偶的故事》、《晏子使楚》等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
(3)體驗生活。俗話說:“要想知道梅子的滋味就應該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
二、語文教學形式要“生活化”:
學習是學生的主體活動,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參與者、支持者。在課堂中教師也應該用生活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反映生活的語言與語文。
(1)盡情表現,再現生活。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數是貼近生活實際的。要理解、讀懂它們并不難,難點在于如何通過文字體會其中的思想內涵。教學時,我們可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創設一定的情境,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將抽象的文字變換成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愉快地、創造性地解讀文本內容,真切地體會到作品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學語文的樂趣。如教學《將相和》一課時,讓學生表演“負荊請罪”一段,揣摩體會廉頗和藺相如的表情、語言、動作、心理,當學生把文中的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之時,學生的情感已得到了升華,心靈自然得到了凈化。
(2)創設情境,體驗生活。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情也是如此。教學時,教師不但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再現課文內容,讓學生身臨其境,還要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經驗,去體驗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教學《司馬光》時,創設“**鎮一名小孩不慎從窗口摔出,情急之中抓住了窗沿。此時你就在現場,將怎樣施救?”這一情景,讓學生出謀策劃。此時,學生就會與司馬光的處境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對作品中司馬光的機智的感悟也會像品茶那樣,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無窮。
(3)開展辯論,認識生活。“辯論”是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表明思想的傾向性,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學習《陶罐和鐵罐》一文,我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學生自學課文后,正、反方學生振振有詞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表述時不僅運用文中的語言、例子、還列舉生活中典型的、真實的事例加以論證。通過辯論,最后達成共識,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實現了文和道的有機結合。
(4)美文欣賞,感悟生活。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它憑借語言文字、透露出物美、景美、事美、情美、人更美,由此巧妙運用,欣賞富有韻味的語句、段落,能喚起人們的美感,對事物的認識有個質的飛躍。《桂林山水》一文,讓學生在自讀課文時,找出重點句,用你的口把作者的心表達出來。學生反復朗讀,尋找感覺,體驗“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匯報時,學生邊讀課文,邊配上音樂,讓學生頭腦中浮現畫面,想象當時的情景,理解美的語言,美的意境,學會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本領。
(5)激情演講,表現生活。演講是論說能力的表現。演講的最大功能是深入人心,給聽眾教益和鼓舞。我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讓學生反復讀自己喜歡的段落,闡明喜歡的理由以及對文章的看法,然后進行演講比賽。由于學生選擇的角度不同,理解的層次不同,認識事物的能力和方法也不同,所以學生演講的內容也不同。有人為人口膨脹發出嘆息,有人闡發對環境破壞的憤怒,有人對不能移居其他星球飽含憂慮,也有的人對美好地球充滿向往……通過演講,學生互相啟發,加深了理解,也拓寬了視野。
(6)動手描繪,美化生活。在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詩文畫面優美,意境深遠。我們讓學生發揮想象動手畫一畫,讓優美的文字傾注柔和的線條,絢麗的色彩,又會別有一番景象。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