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摘要:在“魚躍前滾翻”動作教學中,采用導學式教學,建立導學式教學程序并付諸實施,同時,對課堂教學實踐的結果進行分析、比較。
關鍵詞:魚躍前滾翻導學式;應用
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的聽為輔。教學形式采用講解—示范—練習的三步驟教學方式,即“講聽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真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導學式”教學是廣大體育教學工作者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一種新型教學,這種導學式教學主張“導為主線,不為主體,智能開發為核心,全面發展為目標。” “導學式”教學是把教學活動的重心放在教學上,學生通過自學,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達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及如何發揮身體練習的主線作用相統一的教學。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智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以我校高一七班17名同學為傳統教學的試驗對象。
2、教學試驗方法。(1)采用調查分析法、資料文獻分析法、數據統計分析法。(2)試驗設計與實施。我校體操技巧的學時為上學期(36學時)的五分之一,即7學時。對高一七班17名男同學所采用的傳統教學進行了調查,從中得到了教學測試后的結果。如下:成績優秀的6人,占比35.29%,成績良好的4人,占比23.53%,成績差的7人,占比41.18%。
二、魚躍前滾翻的導學式教學程序及實施
1、魚躍前滾翻的導學式教學程序由教師設計。魚躍前滾翻的導學式教學程序:確定教學目標—啟發、引導—練習—精講—自主練習、互幫互評—放松活動—評價—下一單元教學。
2、關于教材。(1)學習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魚躍前滾翻”是學校體育教學大綱體操中的技巧項目。它對發展學生靈巧、力量、柔韌等身體素質,增強機體功能都具有其它教學內容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把“魚躍前滾翻”作為學習內容,目的是為了接下的動作組合的學習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2)教學重點、難點。①身體必須有騰空,向上躍起,提臂與屈腿蹬地動作協調配合;屈臂緩沖有調控地前滾。②空中姿勢的控制,含胸稍屈髖,躍起高度與遠度和抱腿時機,必須經支撐后再屈臂、低頭、身體向前滾動。
3、教學實施。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按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針對“魚躍前滾翻”的動作特點、難點,將其分成若干單元分別教學,然后在進行串聯。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4、教學過程。(1)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利用“啟發性”教學是教師是否能夠很好完成本課設計目標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向活動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通過課前對教材的布置,讓學生熟悉教材等,通過提問題等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興趣為學習新課做準備。(2)教師在教授新動作前要充分利用小組長的幫帶作用,培養自主練習,自我控制。誘導學生把海豚表演的情景在腦海中放電影,以形成對“魚躍前滾翻”動作的印象,通過示范為先導,突出直觀作用,但不總結分析,通過學生練習對比形成學生的初步動作要領。(3)學生通過對“魚躍前滾翻”動作的觀摩,按著自己的接受能力進行自練,教師旁邊注意觀察,形成學生心態上的變化,對那些心態不積極的要加以引導幫助,發揮他們的優勢從而樹立信心。。(4)練習一段時間后,通過對1~2名動作比較好的學生進行示范,教師保護和及時糾正引導,同時插入重難點的講解,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動作要領,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的能力。(5)組織學生講解對“魚躍前滾翻”動作的理解和認識,互相糾正,并通過微格教學方式分組練習。圍繞關鍵、難點展開討論。這時教師的引導作用非常重要,他可以向中醫診斷那樣采用“望、聞、問、切”獲得有關“魚躍前滾翻”動作的信息,并據此對“魚躍前滾翻”教學做出調節,使學生的活躍氣氛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6)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①身體沒有騰空或騰空太小;可躍過障礙物,體會騰空動作。②支撐手距離太近,有屈臂;可畫標志線,讓學生作規定距離的遠撐前滾翻,體會撐手感覺。③團身不緊,滾動不圓滑;可在墊上多做團身滾動。(7)教學結束前集合學生,通過放松活動的運動操或音樂操等對學生進行身體和心理上的放松,減輕學生的疲勞感。
三、結語
通過上述實驗數據統計結果表明:由于學時少,教學模式過于呆板;優秀的學生少而差生卻較多,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傳統體育教學只是一個動作的練習,只有少數同學的表現,多數成為旁觀者。而導學式教學從整體出發,實現了課前激發興趣,課上發揮,展現實踐。充分體現了“導學式”教學所主張的“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先導激發興趣,最大限度發揮學生潛能”的觀點。優勢在于優差生都能發揮;學習過程中及時揭示;不受時間限制自主練習。它突破了常規教學的一些弊端。
參考文獻
[1] 賴偉.體育教學中的主導、主體、主線.理論研究.
[2] 黃燕.非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和時間能力初探.浙江體育科學.
[3] 陳鴻.“魚躍前滾翻”教學設計與分析.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