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恩
摘要:研究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優化的背景是全社會對中小學生減負的呼吁以及對陳舊作業形式全面改革的迫切要求,并找到符合時代特點與學生需求的作業設計新模式。本文分析了初中語文優化作業設計的必要性,并就優化作業設計提出了兩點借鑒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優化
中國的中小學生負擔沉重是世界“聞名”的事實,其中作業數量多是最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即使是有關部門不斷下達各種命令要求給中小學生“減負”,單科作業數量有所減少的情況下,多科作業累加起來的總量也著實不容小覷。作為最主要的母語教學的語文來說,作業設計的優化越來越成為教改和“減負”中唱重頭戲的角色之一。
一、初中語文優化作業設計的必要性
改變傳統課后學習以“題?!敝聞俚年惻f觀念是優化初中語文作業設計最顯著的必要性之一。觀念決定行動,只有通過優化設計轉變觀念才能實現對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從片面的記和背發展到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提高。而通過優化作業設計激發出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則是另一必要性。長期以來將學生“淹沒”在作業中的模式其實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學習的積極性,易讓學生在精疲力竭之余產生抗拒學習、反感學習的不良情緒。優化后的作業有了更為精致、緊湊的設計,且過去分散瑣碎的記憶類題目改為綜合應用題,學生在耗費更少時間的同時卻提高了語言的實際使用能力,可謂事半而功倍。
二、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1、適當“變形”,增加作業的趣味性與綜合性。將傳統每日交的作業頻率改為每周交,但并不局限于作業本,而是適當“變形”,增加作業的趣味性與綜合性。比如學生自辦報紙就是可嘗試的形式。作業要求:以A3打印紙為自辦報尺寸,雙面均需有內容;必須包含新聞報道(可摘抄)、評論員文章、散文或記敘文、插畫或漫畫、寓言或童話故事(可摘抄)、笑話(可摘抄)、小知識(可摘抄)、詩歌(可摘抄);要求本人原創內容超過60%,字數須超三千;一周一張,周五上交,周一教師反饋評價。
以報紙形式設計作業的優勢在于跳出了作業本的框架局限,給了學生最大限度自由發揮的空間與機會。原創內容的要求鍛煉了學生多種作文類型的寫作能力,可摘抄部分則鍛煉了學生從整體中發現局部重點和分析、總結、歸納問題的能力。而一周一交的頻率則讓學生嘗試和練習自主安排學習與休息時間,培養了學生的自律性。
不僅如此,將作業布置成自辦報的的形式還鍛煉了學生的規劃設計能力。學生在報紙排版過程中提高了全局觀念、整體觀念,減少了對現成作業的依賴性,這在本質上乃是對創新思維的鍛煉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而經過一段時間自辦報后,學生還能夠具有更大的成就感,并能從辦報過程中總結經驗教育,更快提高諸如閱讀、寫作、查詢、瀏覽、節選、判斷各方面的能力。
2、延伸閱讀,以寫促讀。曾有中國小留學生到美國中學就讀后感慨:原以為美國奉行的快樂學習是一種輕松休閑式的學習,可到了當地才發現是誤導。美國中學布置的課余作業沒有固定形式,英語課的作業往往是安排閱讀著名文學作品,且規定每日至少閱讀二十頁文章,不僅是精讀,同時要求寫讀后感。
從以上實例可見,語言學習不能拘束于教材,延伸閱讀、以寫促讀才能真正達到熟練和靈活運用語言的境界。初中語文優化作業設計不妨借鑒這類形式,比如對同一個作家的作品開展對比閱讀,學生可自行選擇獲取文章內容的渠道,讀后以讀后感形式為作業內容。如學習了朱自清的散文,就可對比《背影》、《荷塘月色》;學了冰心的《小桔燈》,可延伸閱讀《致小讀者》;學了魯迅的《祝?!?,再結合《狂人日記》、《閏土》等。讀后感需要涉及作品主題闡釋,以及寫作風格特點、慣用修辭手法、寫作背景對作品主旨的影響等分析內容。
延伸閱讀的形式從語文教學的專業性看能夠讓學生對名家名作建立起更為系統和整體性的觀念,對文學作品創作的形式或特點等理解得更加客觀,使評價或分析更加成熟、理性。而閱讀的延伸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與習慣,尤其是在信息時代的大環境下,學生獲取資訊的渠道較前人有了無法比擬的廣度和深度,延伸閱讀其實是對學生接觸優秀文學作品的引導。未成年人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度與接受度較成年人更加迅速,只要引導得當、刺激良性,初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就能夠實現幾何級跳躍式成長,這無疑會極大地促進學生對語言學習經驗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
三、結語
作為處于整個義務教育中間階段的初中教育來說,優化作業設計其實承擔著相對簡單的小學教學和比較復雜的高中教學間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而語文教學優化作業設計更是旨在讓學生盡快適應母語教學從相對分散的局部發展到更加系統的全局的變化。對作業設計的優化對初中語文的意義并非單純地減少學生課余學習的數量,其本質乃是從理念上改變傳統以量取勝的慣性模式,是對初中語文教學整體水平的促進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文定梅.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J].大觀周刊,2013,(29):209-209.
[2] 王鋒.淺議如何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水平[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2,(7):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