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玉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使得眾多高校思想教育有了新的突破點。它不但彌補了舊時期的思想缺陷,同時還為新的思想教育提供了新的出發點以及對于個人目標也更加的理性。黨的十八中示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就針對加強理想的觀念以及有關道德的問題提出許多的新思想。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于某些志愿活動與道德規范等新思維,對思想教育的創新道出了新道路。
關鍵詞:十八大報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視角
十八大全國代表大會是在我國剛剛進入小康社會召開的首次也是比較重要的一次大會。而這次大會對于以后的中國特色事業有著極其重要的優勢。在目前社會生活中就開始了很多的有關學習十八大精神的事例,以及用其標準來指導行業間的潮流。在這其中就有關高校的思想來講,它作為一個教育、政治、社會性比較突出的實踐活動就學習十八大精神來講是尤為重要的,因為想要提高以及創新我國現今的思想教育理論,就必須要全面的學習十八大,學習它的新思想。
一、黨的十八大報告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思想
十八大報告中把“科學發展觀”以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聯合在一起,使之變成中國特色社會的主要指導思想,這也是對普通高校上的思想教育創新。這就需要在始終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時還要把時代的特征以及現實目標統統結合起來,把“科學發展觀”當做以后發展的思想指導,這也是新時代對普通高校的關于思想政治的一個新考驗。“科學發展觀”它促使了思想教育觀念上的轉變,它著重強調以人為本,這也使得高校的教育模式從‘以文為本像‘以人為本開始轉變,既有科學依據,又有指導思想。而新的高校教育思想也更加在乎人的重要性,比如需求、價值以及發展,從人本身當做是教育的出發點。“科學發展觀”比較主張全面的教學思想,這也代表著新的思想教育將會更加的在乎主體和客體、硬件和軟件等諸多要素的的均衡全面[1]。再者,它既提高了高校思想教育創新與發展,同時它也把其中關于以人為本的思想深入人心。在以前的教育思想中太過于注重社會與政治性,而對于最重要的‘人卻完全忽視了,這種舍本求末的方式是極其錯誤的,所以在黨的十八大提出以人為本的思想也順應了大多民眾的想法。
二、黨的十八大報告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向理性化轉變
1、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目標實現全面化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突出社會,也就是思想教育推進社會發展的想法。在以往很長一段時間,在社會的發展上都在往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上努力,而新的思想就是要把政治民主、經濟強盛富強以及文化昌盛當作主要方面。在這一次科學發展觀等諸多思想提出來的時候,就已經把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建設模式,轉變為包括社會的‘四位一體。在黨的十八大中同時也把生態這一問題視為最主要的話題被提了出來。這就使得生態文明建設也上升到了與同等重要的高度,也有把生態文明聯合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中的新奇想法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就變成了‘五位一體為目標來創建思想教育的社會目標,將它致力于建設“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社會目標全部都指向服務這一領域。
2、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更加理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正漸漸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新一代學生,他們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以及道德素質全部都是不相同的,對于思想政治的認識程度也一樣有很大的區別,這就代表了新的高校思想教育目標中的個人指向存在有很強的差異性。黨的十八大報告在“關乎人文關懷以及心理疏導”的問題上又很快的提出了培養“自信、理性、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此個目標為在我國的正確判斷的前提下,針對民眾有關社會心態的檢查報告之后所總結出的最為理性的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也同樣提出,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文明建設之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已深深種植在了民眾的思想中,也使得了社會的文明程度有所提升更對民眾的文明素質也有了極大地提升。在其中就對社會發展以及學校的建設中存在的諸多不合理問題做出了及時且有效的回復,在潛移默化中指導高校的師生理性的對待社會發展以及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種種問題,不但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些問題的存在,而且在對待這些問題時以開放的角度來看待它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加以完美解決[3]。
三、黨的十八大報告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1、有效提高了高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力度。十八大報告說明了要持續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模式,用它來引領社會的思想潮流以及社會的共識。與此同時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還突發奇想的提出了 24 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就是我們平時看到的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12個詞語。它的出現很好的補起了核心價值觀理論中的空白內容,與此同時還極大的完整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為新的高校思想教育增添了許多新的血液。黨的十八大在這一歷史性的時刻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的關鍵性就在于極大地凝聚了全國人民的力量、更好的激發了我國各族人民的認同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全校的范圍內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價值觀,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以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價值觀,讓他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深地融入日常的課堂生活中以及有關的社會實踐中,讓日常生活以及校園生活中充滿社會教育的氛圍[3-4]。
2、黨的十八大報告加強了高校的理想和信念教育。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同樣指出了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發出全面建成的新呼應,這本身就證明了共產黨對小康社會的信心以及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而且也一直向著這個目標前進。我們都知道信念是實現目標的有效推動力,而報告中也同樣指出了這一點,說‘只有我們內心的世界里存在著堅定地信念,以一種不動如山的精神,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思想來看待它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夠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的時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一定能夠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繁榮昌盛理性和平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體中國共產黨都要有這種道路、理論自以及制度上的自信與自強!而我們以上所說的也是新的高校思想所要堅持的做法,只有將以上說的全部普及,使之成為全體大學生的優秀精神品質。
3、黨的十八大報告增加了高校有關生態文明的教育內容。在我們國家,生態文明一直都是很重要的問題,但是長久時間來并沒有引起多大的重視程度。伴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以及資源不足等問題的日益加深,近幾年來地震洪水等一系列的自然災害頻發,以及多種流感的傳播,是的人們對壞境的關注也漸漸加深了起來。而十八大報告中就指出了就優化空間、節約資源、環境保護以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方案。而對于高校來說,剛開始就要在學校范圍內傳播有關生態文明的一些常識,用來幫助以及警示師生要注意保護生態道德品質,以及環境在遭到破壞之后的嚴重影響。只有當人們自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才能起到最有效的改善,雖然這種方式比較被動但卻并不掩蓋它是最有效的方法[4]。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新發展的多樣化路徑
1、高校應開展志愿服務。在我國的志愿服務中有一些專門為社區內的居民服務的小團體,這些小的團體多以大學生為主。可是就關于志愿服務來說在許多高校的普遍程度并不是太高,它主要是以社團為主,卻沒有形成全校大范圍的長期有效機制。十八大中說要大力發展志愿服務,向雷鋒同志學習活動,也是黨對調高我國人民素質的有效目標之一。而新的高校思想作為重要理論的宣傳平臺就這樣被推了出來,同時以此為契機讓大學生積極廣泛的投入其中積極參加志愿活動,以形成長期有效的服務。這或許也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高校思想教育所重點關注的問題。
2、高校應開展文明校園活動。精神文明它不單單只是一種表面的說法,它應該深入到人民群眾、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單位和所在的學校,把生活與道德素質的提升結合起來。
例如黨的十八大中所提出的“深入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堅持不懈的進行文明創建活動。每個部門都要探索自身的文明活動,把文明活動帶到工作中,從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文明道德素養。
3、高校應進行網絡文明教育,實現網絡控制。在近代這個網絡盛行的時代,家家戶戶都深入其中,這個大眾領域也肯定會成為高校思想教育所必需的途徑。針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怎樣培養大學生的文明健康使用網絡是尤為重要的。讓大學生在接受新文化是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網絡支配人,這就需要大學生自身的自制力,使得網絡成為自己的輔助工具、完美的支配它。
五、結語
黨的十八大中指出的高校指導思想著重說明了以人為主的重要性,并且要批判的、理性的、文明的教育方式為主,讓大學生自主的學習,就像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都是需要自我控制的,并非是人為的操控,只有養成自身良好的習慣且在工作的過程中以及日常的生活中都注重的話就會對身邊的許多人起到一種類似于模范帶頭的作用,雖然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但是多少的大事都是由小事請引發的,也使得我們不能不在意。
參考文獻
[1] 以精神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學科建設——鄭永廷教授訪談錄[J].思想教育研究,2013,01:3-7.
[2] 張小璉,劉思林.人文關懷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3,04:93-96.
[3] 徐春艷.黨的十八大報告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新發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3:27-30.
[4] 祝小茗.論黨的十八大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03: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