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聰聰+李艷清+李焱
摘要: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讓學生初步掌握職業類型、氣質類型、人職匹配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心理測試、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興趣、能力、氣質等個性特征,并客觀分析環境,對自我做正確定位。學生對自己了解的越多,其自我塑造的愿望就越強烈、計劃也就越具體,學習動力就越強,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學習心理;相關性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生涯規劃:對個人所從事的學習、工作、娛樂等生活模式進行的長遠規劃。它涵蓋了職業生涯規劃,也涵蓋了學生時期的規劃以及退休后的規劃。職業只是生涯中的一種角色,除此以外生涯規劃還包括學習、娛樂、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等。
2、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人對其一生中所承擔職務(職業)的相繼歷程的預期和計劃,這個計劃包括一個人的學習與成長目標,及對一項職業和組織的生產性貢獻和成就期望。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過程,規劃的功能在于為生涯設定目標,并找出達成目標所需采取的步驟。簡單說,職業生涯規劃是對自己職業生涯的設計和實踐。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3、學習心理:學習過程中在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心里認知過程紅所表現出來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注意力、學習行為等方面的個性心理特征。
4、相關性:相關性分析是指對兩個或多個具備相關性的變量元素進行分析,從而衡量兩個變量因素的相關密切程度。相關性不等于因果性,也不是簡單的個性化,相關性的元素之間需要存在一定的聯系或者概率才可以進行相關性分析。正相關性簡單說就是成正比,兩個變量A增長B也增長A減小B也減小。
二、該主題目前的研究現狀
1、查閱資料述評。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學說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歐美國家,美國到目前位置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職業生涯教育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是職業生涯教育領域的先驅者。他們的職業生涯教育從小學就開始了,而且教育形勢多樣化,包括職業日、職業興趣測試、社會實習等,非常注重學生對社會公眾經驗的積累,每個一段時間都會邀請社會上各類職業人到學校介紹各自的工作,學校還定期組織一系列模擬實踐活動。目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發展相對完善的其它國家是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他們都相繼在中小學教育中加入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元素,以發展中小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在我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本身起步晚,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從歐美國家傳入中國。主要出現在大學,有些學校還將其視為“就業指導”。國家相關部門對中小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研究已經開展多年,但是沒有中小學生以及家長對職業規劃需求的相關知識進入課堂,在中小學幾乎沒有對學生進行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2、文獻檢索情況。在中國知網檢索包含“職業生涯規劃”的文章有75749篇,可見目前對這一題材的研究較多,但絕大部分研究的是大專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但是檢索標題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學習心理相關性”的文章暫時沒有,檢索到標題中同時包含“職業生涯規劃”&“學習心理”的共計2篇,文章大都處在理論研究階段,深入實際做調查研究的內容較少,目前只查到一篇在百度文庫中未公開發表的“江西省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以南昌市為例”,該報告對江西省目前中小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做了調查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和建議,但沒有直接的相關性論述。
三、該主題的研究假設
1、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與學習心理呈正相關,能促進學生學習。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能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對自己向往的職業或者向往的未來的自己所需要的相關知識有主動吸收和學習的愿望,從而增強學習動機,克服為考試而學的被動局面。
2、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生涯規劃是一個過程,規劃的功能在于為生涯設定目標,并找出達成目標所需采取的步驟。目標可以為人生帶來意義和希望,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憑借生命的意義成為奧斯維辛集中營中少有的幸存者之一,并開創了心理治療中的“意義療法”。這一點充分說明了生涯規劃對人生發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意義[1]。
3、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有利于克服不良學習心理。不良學習心理主要表現為學習興趣缺乏、學習動機不強、學校目標模糊、導致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掌握了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知識后,會有較強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這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和注意力到他認為更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上來。
4、通過項目研究,調查分析出中小學生目前比較接近實際的學習心理和生涯規劃意識現狀,編撰出中小學生最需要的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知識體系,編制中小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大綱、內容和教育教學形勢等。
四、結語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從全程性、系統性、實用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出發,具有認知、促進、凝集、激勵等心理教育功能,形成全程服務意識,克服日常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內容空洞、流于形式和短期性等實效差的問題。有些學生缺乏學習動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感到日子過得無聊、郁悶、空虛而又無奈,甚至是上網成癮、整天睡覺、遲到曠課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很好的幫助這些同學走出困境。因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職業為橋梁,將學業、就業、職業和未來事業統一起來,他幫助學生回答“我是什么樣的人”“我想干什么”“我適合干什么”“我打算成為哪方面的人才”“打算在那個領域成才”等與學生生存發展相關的具體問題,使學生感到這種教育實實在在。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提高,讓學生有良好學習心理狀態,即端正的學習態度、濃厚的學習興趣、強度適中的學習動機和明確的學習目標,同時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2]。
參考文獻
[1] 李寶瑩,職業生涯規劃的誤區[J].北京市計劃勞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2.
[2] 斯蒂芬·P·羅賓斯著,黃衛偉等譯.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