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敏
(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孝感醫院(孝感市中心醫院)整復外科,湖北 孝感 432000)
不同分割劑量電子線輔助放療在瘢痕疙瘩中的治療效果
呂敏
(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孝感醫院(孝感市中心醫院)整復外科,湖北 孝感 432000)
目的 探討不同分割劑量電子線輔助放療在瘢痕疙瘩中的治療效果差異。方法選擇瘢痕疙瘩患者共90例,分為3組(小劑量組、中劑量組、大劑量組),每組30例。3組患者手術切除瘢痕后早期給予電子線輔助放療,3組照射總劑量均相同(均為18 Gy),小劑量組接受小分割劑量(每天1 Gy)、中劑量組(每天3 Gy)、大劑量組(每天6 Gy)。評定3組治療效果。結果大劑量組和中劑量組總有效率均高于小劑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劑量組總有效率和中劑量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不同分割劑量電子線輔助放療在瘢痕疙瘩中的治療效果存在差異,其中以每天3 Gy(總劑量為18 Gy)的照射劑量可獲得較好治療效果,值得借鑒。
瘢痕疙瘩;電子線;放療;不同分割劑量;效果差異
隨著人們經濟條件及審美意識的提高,整形手術不斷增多,但是術后瘢痕疙瘩的發生影響了美觀,使患者愿意再次接受除疤手術。即使目前多種藥物及生物制劑等除疤方法不斷發展和進步,但除疤效果有限[1-2]。所以研究如何去除瘢痕對提高患者的術后美容程度有著重要影響。放射治療瘢痕疙瘩的方法在目前已有所有應用,研究表明,采用電子線輔助放療除疤已經取得較好臨床效果[3-5],但分割劑量下的治療方法產生的臨床效果存在差異。本文選擇瘢痕疙瘩患者,觀察不同分割劑量的電子線輔助放療治療瘢痕疙瘩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間收治的瘢痕疙瘩患者共90例,年齡20~54歲,瘢痕疙瘩所在部位均在前胸壁。同時排除瘢痕體質病例、不能完成治療過程患者、中途退出本實驗病例。上述患者分為3組:小劑量組、中劑量組、大劑量組,每組30例。小劑量組中男和女性患者分別為11例和19例,平均年齡(34.9±5.4)歲;瘢痕疙瘩面積2.5 cm×3.0 cm~4.5 cm×11.6 cm。中劑量組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平均(35.1±4.8)歲;瘢痕疙瘩面積2.7 cm× 3.1 cm~4.4 cm×12.2 cm。大劑量組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平均(34.3±5.5)歲;瘢痕疙瘩面積2.4 cm×3.3 cm~4.0 cm×11.7cm。3組病例上述臨床資料(性別、年齡、瘢痕疙瘩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3組臨床資料比較
1.2 方法 3組患者均首先實施手術除疤治療:做好術前準備,給予止痛藥及抗生素預防感染,麻醉成功后切除瘢痕疙瘩,采用5-0尼龍線縫合皮膚,定期對傷口消毒并更換輔料。3組患者均在術后早期接受電子線照射。3組患者均在手術第2天接受電子線照射,每組患者接受照射的總劑量相同,但分割劑量不同:小劑量組總照射劑量為18 Gy,每次劑量為1 Gy,每天1次,連續照射18 d;中劑量組接受照射總劑量為18 Gy,每次照射劑量為3 Gy,連續照射6次,1次/d;大劑量組接受照射總劑量為18 Gy,每次照射劑量為6 Gy,每天1次,連續照射3 d。在照射前,要保護傷口周圍正常皮膚,距離傷口5~10 mm內皮膚可一起接受電子線照射。每次做完電子照射后要對傷口進行消毒并更換輔料,防止傷口感染。
1.3 療效評價標準 對3組患者術后12個月內均進行隨訪,每月隨訪1次,隨訪過程記錄檢查結果。瘢痕疙瘩疼痛等臨床癥狀消失,瘢痕處于周圍皮膚齊平,在對患者隨訪期間沒有復發顯現,為顯效;瘢痕疙瘩疼痛等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瘢痕疙瘩有60%~70%扁平及變軟,為有效;患者瘢痕疙瘩疼痛癥狀及局部病變沒有改善或加重,或雖然達到顯現標準但在隨訪期間又復發,為無效。顯現和有效所占百分比為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大劑量組和中劑量組總有效率均高于小劑量組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劑量組總有效率和中劑量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3組患者治療效果評定結果比較
瘢痕疙瘩主要是皮膚纖維母細胞增殖和凋亡比例失衡所引起,屬于良性病變,主要是發生在輕微創傷、手術、燒傷后,特別是瘢痕體質患者更容易發生。多數學者認為瘢痕疙瘩的發生與個體的遺傳及免疫等因素有關[6-7]。有研究認為,抑制成纖維細胞增生和抑制成纖維細胞合成膠原,同時增加膠原降解,有助于治療瘢痕疙瘩。目前治療瘢痕疙瘩的方法較多,如冷凍、注射激素、手術切除等,但上述方法療效有限,且治療后的復發率較高。有研究認為,采用手術及手術后放射治療的綜合治療效果較好[8-9]。
瘢痕疙瘩采用手術切除后實施放射治療能夠抑制切口處毛細血管肉芽組織增生,有助于減少局部炎癥介質形成,有助于使切口部位膠原纖維代謝處于相對平衡狀態,從而減少瘢痕形成。再者,放射治療能夠抑制術后炎癥細胞、免疫細胞反應,同時對纖維母細胞增生產生抑制作用[10-11]。采用電子線治療瘢痕疙瘩的時間報道有差異,本文術后第2天實施照射治療,有研究認為在術后早期開始照射治療后的臨床效果較好。
在放射治療時采用的分割劑量存在差異,在總照射劑量不變情況下,單次照射的劑量不同,可能存在不同的治療效果。在本文中,3組總照射劑量均相同,但3組采用的分割劑量不一樣。本文結果顯示,大劑量組和中劑量組總有效率均高于小劑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大劑量組總有效率和中劑量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每次照射劑量為3 Gy或6 Gy均可獲得較好治療效果,但有研究認為,單次照射劑量越大,產生的放射治療不良反應就越多[12]。所以,不同分割劑量電子線輔助放療在瘢痕疙瘩中的治療效果存在差異,雖然大劑量也可獲得較好臨床治療效果,但單次大劑量照射產生的放療不良反應大,所以以每天3 Gy(總劑量為18 Gy)的照射劑量可獲得較好治療效果,值得借鑒。
[1]寧舒鵬,葉玉偉.瘢痕疙瘩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當代醫學, 2010,16(21):83-84.
[2]張路燈,凌宏量.手術結合電子線外照射治療瘢痕疙瘩[J].現代醫藥衛生,2008,7(20):3093.
[3]高立偉,楊頂權,王繼英,等.瘢痕疙瘩術后即時放療83例臨床分析[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14,6(1):15-17.
[4]周誠忠,夏海波,宋永浩,等.70例瘢痕疙瘩術后即時輔助電子線放療的療效觀察[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4,8(1):35-37.
[5]李曉東,孫添明.手術加放療、糖皮質激素注射治療瘢痕疙瘩療效觀察[J].皮膚病與性病,2014,8(2):94-95.
[6]陳強,蔡景龍,宗憲磊,等.皮膚擴張術聯合術后早期電子線放療治療下頜角痤瘡后瘢痕疙瘩[J].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14, 12(3):210-213.
[7]韓小燕.瘢痕疙瘩的綜合治療[J].中國醫療美容,2014,5 (2):73-74.
[8]張治芳.瘢痕疙瘩術后β射線放射治療52例療效觀察[J].河南腫瘤學雜志,1997,7(3):233.
[9]童璐,劉悅,王珺,等.手術聯合電子線放射治療前胸壁瘢痕疙瘩臨床觀察[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10(11): 1116-1117.
[10]高雁,鄭驚雷,劉玉生,等.瘢痕疙瘩下埋置擴張器治療胸前瘢痕疙瘩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5,11(12):122-125.
[11]褚國華.電子線放射聯合局部注射5-氟尿嘧啶與曲安奈德治療瘢痕疙瘩的療效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15,9(10):57-59.
[12]彭強,董柱清.40例瘢痕疙瘩放射治療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1,5(18):49-51.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