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英語作為國際化的語言交流,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越來越重。作為翻譯主體,“求實”與“生動”兩者相結合成為不可相悖的翻譯要求,這是進行翻譯活動的主要目的。結合實踐中的翻譯要求,致力于發揚翻譯者的積極性,對于翻譯作品的優質與否產生重要作用,并且由此為高校英語教師教學提供參考。以譯者主體性理論為引導目標,在知識的掌握期強化意識,就會培養翻譯專業學生的主動性。
關鍵詞:英語譯者 主體性 制約 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3-0184-01
翻譯人員作為主體,是翻譯活動的主要工作者。在傳統的翻譯理論中,堅持以原語為主體的理論,原文翻譯的精確與否成為考量譯文質量的唯一標準。本文以譯者為主體,從這一角度來進行研究和分析,對翻譯主體的重要性做出清晰的判斷,從而被廣泛知曉。
一、譯者翻譯過程的制約因素
(一)原作意蘊的制約
翻譯人員在對某項著作進行翻譯時,屬于二度創作,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盡管翻譯者將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予以發揮,但是,原著對翻譯者的二度創作的影響還是非常明顯。針對這種現象,翻譯人員在對原著進行翻譯的時候,不僅要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還要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意識的發揮和對作品的再次創作。[1]《京華煙云》中有這樣一席話:“妻子如同高貴的花,她的美麗是可能是與日俱增,也可能是完全凋零,取決于插進什么樣的花瓶里?!彼g為:“A wife is like a flower,which may either be enhanced in beautyand dignity orcompletely spoiled by the vase that goes with it.”平和的贊美充斥于其中,但又措辭精練有致。
(二)文化背景的差異與約束
翻譯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兩種語言文化及語言之間存在的差異。因此,譯者在對原著進行翻譯的時候,深受其所處文化各方面的影響和滲透。比如:對于“老-”的理解。在中國的文化里,“老-”的含義就是對于資歷比較老或者權威性比較大的一種肯定。而且,在中國的文化體系中,“老-”一詞是敬語,是對敬老及尊敬的另一種說法。但是,在歐美的文化體系中,“老”字不但不代表尊敬,表達的卻是一種貶義,是沒有競爭力或者淘汰的意思。因此,譯者在對原著進行翻譯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兩個過度之間文化的差異,在詞語表達上盡可能地用婉轉的意思進行表達。[2]在對“老”字的翻譯上也要委婉,比如可以用a seasoned man進行表述。
(三)理解能力的差異
譯者對原著進行翻譯的時候,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個人對于原著的理解程度。要想準確地向讀者表達原著的精神和意蘊,最基本的就是要對原著的文字意義徹底領悟。正像德國的哲學家迦達默爾所說的:〖BF〗“理解就是一種對話”。這種對話只不過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現給讀者。文本內容就是作者給讀者提出的問題,讀者要想理解并回答作者的問題唯有仔細認真地對作品進行研讀,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逐漸與作者在思維上進行交融,真正能夠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要表達的真實意思。在這種互問互答中,讀者將會不斷被作者代入作者的思維中。因此,譯者在對原著進行翻譯時,首先要自我對原著進行理解并能夠理解原著作者的思想和寫作的意義及目的,但是不同的人對于原著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的譯者對原著的翻譯也會出現不同的版本。
二、翻譯中譯者的策略選擇
在原著的翻譯過程中,譯者是主體,既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但同時也具有鮮明及適當對原著進行創新的特點。因此,譯者具有雙重的權利,既有可以在原著語言及翻譯語言之間靈活轉化,又可以有選擇翻譯語言和翻譯策略及風格的權利。
不同的翻譯者對原著的翻譯采用了不同的翻譯策略,這是由于翻譯的整個過程受翻譯者自身文化理念及譯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影響的原因。德國翻譯家Hans J. Vermeer對英語的翻譯工作進行總結,他總結出英語翻譯的三個主要的目的:①翻譯過程中譯者自身當前對于翻譯工作的目的;②在整個目標語言的整體大環境中,翻譯文對于交流的目的;③不同的翻譯策略、方式及程序表達翻譯的目的。
在對不同類型的原著進行翻譯的時候,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比如:對于科學技術類作品進行翻譯的時候
,要本著對原文充分尊重的原則。科學技術對于數據及語言的精確程度要求比較高,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要認真仔細對照原文,不能有出入,以免因為一些小的差別令讀者對于技術的流程及數據有誤解,從而產生大的失誤。但是在對文化娛樂類型作品的翻譯中,要充分發揮譯者的二度創作性,將文章的直譯和意譯進行結合,對于原文的一些文化內涵進行稀釋或者補充,為作品增加一定的可讀性及吸引力。因此,對于原著作品的翻譯是采用忠實于原文的方法還是采用對原文靈活翻譯的方法,是由原文的類型而定的。要想使得譯文能夠為廣大讀者接受和歡迎,就要在忠實和靈活之間找到平衡點,發揮出譯者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三、結語
高校在進行英語翻譯的教學中,應該摒棄“以原文為中心”的翻譯理念,不再進行片面化的強調,將譯者主體性作為核心內容加以研究探析,以翻譯者對文章的理解為基準積極介入,使翻譯出的譯本更加符合需求,有利于推動翻譯行業知識及理念的快速更新。
參考文獻:
[1]王彥奇,李楠.影響譯者主體性因素的研究對高校教學的啟示[J].亞太教育,2016(18):86.
[2]韓德英.影響譯者主體性發揮的因素及翻譯策略的選擇[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8-80.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