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晨宇
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國民事法律從此開啟“民法典時代”。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要立法任務,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著力推進重點領域立法的重大舉措。民法典被譽為公民權利的大憲章,而民法總則在整個民法典體系中居于統領地位,集中規定民法的最一般問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民法總則主要包括普遍適用于民法各組成部分的規范,如基本原則、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期間的計算等。可以說,此次民法總則的制定標志著一部規模宏大、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的民法典正在形成。
我國民法典編撰的歷程
民法典被譽為人民權利的憲章。民法典的編纂不論是對國家治理,還是對每一個人的社會生活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對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權利保護的實踐意義尤為重要。一個國家民法的發展水平直接反映了該國的法治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
新中國成立后,從1954年至2002年的近半個世紀里,我國曾四次起草民法典,但都沒有取得預期結果。第一次和第二次起草民法典(當時稱之為“民法”)的失敗,與當時的歷史條件有關。從表面上看,是歷次政治運動導致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斷,但深層次、關鍵的原因是我國當時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主要依靠行政權力、行政手段來組織和安排產品的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比如,在經濟活動中使用各種指令、票證等,并不需要民法來規范,更不需要民法典。
1979年第三次起草民法典(當時仍稱“民法”)時歷史條件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雖然起草小組很快就完成了四稿草案,但是當時我國農村剛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剛放開個體經營,國有企業改革還沒有完全開始。因此,制定民法典的條件并不成熟。而且,當時主要是以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民法典為參考范例。這樣制定出來的民法典,也很難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法治基礎。因此,立法機關決定停止民法典起草工作,改為先分別制定民事單行法,待條件具備再制定民法典。
到了2002年,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隨即委托學者起草民法典,當年即完成一部民法典草案。同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了第一次審議,并公開征求修改意見。但由于當時立法理論和實踐準備仍然不足,各方爭議較大。到2004年,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調整了立法計劃,暫緩民法典草案的審議工作,將工作重點轉向物權法的制定。
我國民事立法的基本情況
正是由于民法典遲遲不能出臺,我國采取了分步制定民事單行法的立法模式。形成了一個由民法通則、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擔保法等組成的松散民事法律體系。1987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通則是新中國民事立法的里程碑,是一部簡化版的民法典,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扮演著民事基本法的角色。但受制于時代的局限,民法通則條文稀少、規范簡單,調整范圍不周延,制度設計存在諸多缺陷。為填補民法通則的不足,我國又陸續頒布了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擔保法等民事單行法。但由于立法時間背景不同,彼此間存在諸多矛盾沖突,各單行法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分散立法造成了法律適用的不統一,也造成了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的不統一。相對于較為完備的刑法典和訴訟法典,統一民法典的缺位已成為中國特色法律體系建設上的一大遺憾。
根據黨中央決策部署,十二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將編纂民法典和制定民法總則作為立法工作的重點任務。民法典再次成為熱詞。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規劃,編纂民法典分兩步走:第一步,在2017年制定民法總則;第二步,將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擬于2018年整體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經分階段審議后,爭取于2020年將民法典各分編一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
民法總則的七大創新亮點
第一,邏輯結構的創新。用“提公因式”的方法,集中規定民法的基本規則。一方面,民法總則第11條規定:“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該條明確確立了民法總則與其他民事法律是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適用關系。另一方面,民法總則為民法典分則奠定了基礎,確立了民法典的基本制度框架。我國民法總則以民事權利為“中心軸”展開。在總則中有關自然人、法人等的規定,是對權利主體的規定;有關民事權利一章的規定,是對民事權利的類型、客體、權利行使方式的規定;有關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的規定,是對民事權利行使的具體規則的規定;有關民事責任的規定,是對因侵害民事權利而產生的法律后果的規定;有關訴訟時效的規定是對民事權利行使期限的限制。民法總則就民事權利主體、客體、法律行為及民事責任等一般規則作出規定,將來分則體系也將以物權、債權、親屬權、繼承權等權利,以及侵害民事權利的侵權責任為主線而展開。民法總則不僅奠定了民法典分則制度設計的基本格局,而且也為整個民事立法的發展確定了制度基礎。
第二,基本原則的創新。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司法機關進行民事司法活動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民法通則規定了平等、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等原則。在此基礎上民法總則又創新規定了三項基本原則:一是私權保護。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權。自然人、法人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國家機關、團體和個人非經法定程序不得侵犯。堅持平等保護、民事賠償優先。二是綠色環保。民事活動應當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以維持生態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三是公序良俗。實際上是以一般的道德為核心,民事主體在進行非交易性質的民事法律行為時,應當尊重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并將這一原則作為民法的基本準則,要求民事主體對社會公共秩序和道德予以起碼的尊重。
第三,主體制度的創新。在自然人部分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下限調整為八周歲,創新了監護人制度、新增“遺囑指定監護”制度、胎兒利益保護制度。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法律規定的獲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我國民法通則第9條規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胎兒還不屬于法律意義上的自然人,沒有民事權利能力。為了更好地保護兒童的合法利益,民法總則第17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民法總則規定胎兒的民事權利能力,為出生后的嬰兒預留特定財產,是我國保護兒童權益法律制度的發展和延伸,更有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法人制度方面,民法總則適應社會組織改革發展要求,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三類。特別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有針對性地解決集體財產保護問題,劍指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中和土地征收征用中集體權利遭受侵害等現象。將合伙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等不具有完全獨立財產的經營體或者非營利團體作為一類獨立的民事主體“非法人組織”加以規定。
第四,權利客體制度的創新。民法總則規定了知識產權,同時列舉了作品、專利、商標等九種客體,其中就包括“數據信息”。同時,民法總則第131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為了應對越來越突出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民法總則專門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個人信息。信息社會中,大數據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對于各類數據信息以及“QQ幣”、網游裝備等網絡虛擬財產等如何確定其權屬,以及如何保護作出回應。
第五,法律行為制度的創新。民法總則將民法通則中民事行為的概念并入民事法律行為,對民事法律行為的定義進行變更,民事法律行為不局限于合法行為,而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而不要求其本質上的“合法性”。新增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與重大誤解、欺詐、脅迫、顯失公平情形相關的民事法律行為,受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并對撤銷權時效作出規定。
第六,法律責任制度的創新。一是新增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相關條款。二是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一規定打消了人們的顧慮,一方面,做好事受損失,可以從受益人處得到補償;另一方面,做好事時造成受助人損害,依法不承擔民事責任。如此規定,可以鼓勵更多人做好事。三是特別規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四是確立了民事責任優先的規則。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于承擔民事責任。
第七,訴訟時效制度的創新。現實中,因訴訟時效過短造成損失的情況并不少見。錯過訴訟時效導致討債難的情況較多,給不誠信的人留下了空間。民法通則規定的訴訟時效是兩年,民法總則第188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延長訴訟時效,就相當于延長了“找人”“找證據”的時間,有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值得一提的是,關于訴訟時效,民法總則第191條規定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18周歲之日起計算。即未成年人遭性侵,成年后可“秋后算賬”,這是對未成年人的特別保護。
民法總則對現有民事法律規則的變化和創新之處還有很多,比如統一規定法人清算義務人、未采納合同法司法解釋二所創設的“效力性強制規定”概念、明確規定請求權競合規則等等。
民法總則將于今年10月1日開始實施。與此同時,施行32年之久的民法通則并未廢止,不一致的地方和沖突的地方,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新法優于舊法,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在今后半年的時間里,一是要做好民法總則的宣傳普及工作,二是要做好民法總則各項規定的理論闡釋工作,有一些條款還需要進一步作出司法解釋,三是要深入研究民法總則規定對其他法律規定的影響,努力使民法總則的實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