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壬戌
3月6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并對境內外媒體開放。對上海代表團的這場審議,國內外媒體給予了高度關注。150多家媒體報名參加,有的記者提前4、5個小時就趕到了會場,爭搶最佳位置。
下午三時整,全團會議開始。在十位代表審議發言結束后,主持人、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上海代表團團長殷一璀宣布會議進入記者提問環節。記者們紛紛舉手示意要求提問,爭搶話筒各顯神通。在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代表,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代表,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代表,回答了境內外媒體10多個熱點問題。經濟轉型升級、上海自貿區建設、食品安全監管、城市“補短板”、共享單車規范發展、滬臺關系等話題成為媒體聚焦的熱點。
經濟發展備受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下午在參加他所在的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希望上海的同志們繼續按照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要求,在深化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上有新作為,在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上有新作為,在推進社會治理創新上有新作為,在全面從嚴治黨上有新作為。相關問題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
中央電視臺率先發問:從2008年開始,受金融危機影響,上海GDP增速一直低于全國平均增速。而2016年,上海GDP增速第一次跑贏了全國,這意味著什么?原因是什么?針對這一問題,韓正代表指出,2008年以來的近10年,上海大體經過了三次調整。2008年左右,上海第一步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傳統工業的調整。當時上海鋼鐵業、煤化工業都還是支柱產業,但仍下決心把中心城區的鋼廠全部關了,同時把具有一定含金量的、對GDP和稅收貢獻還比較大的鋼廠也轉移了;煤化工的耗煤量降了三分之一……這種調整,肯定對一定時期經濟增長會有影響,但同時調整過程留下了很多新的發展空間。到“十二五”之初,上海走了第二步,提出上海經濟發展要減少“四個依賴”,即減少對重化工業增長的依賴、對房地產業發展的依賴、對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對投資拉動的依賴;同時每年對1000項左右高耗能、有污染的產能進行調整,調整出來的空間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新產業,促進上海經濟轉型。黨的十八大后,按照中央要求,上海進一步進行了第三階段調整,提出了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以質量、效益、結構優化為導向的發展,市委市政府把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考核指標、政策舉措,都集中到如何促進效益好、質量高、結構優的路子上來。同時,上海提出要守住人口規模、建設用地、生態環境和城市安全四條底線。
經過這么多年調整,轉型出現了一個非常好的局面,從去年整個運行來看,出現了經濟持續保持健康穩定向好的態勢。單位GDP能耗降低了45%以上;去年PM2.5年均濃度降到了45微克/立方米;居民收入、政府財政收入等,每年都實現預期的增長目標。基本上形成了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為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自貿區建設下一步如何走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全團審議時對自貿區建設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對于有記者提出的上海如何貫徹落實以新行動創造新作為的問題。應勇代表指出,建設上海自貿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一項戰略舉措。三年多來,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總體上達到了預期目標,實現了初衷。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自貿試驗區三年總結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下一步深化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意見。他介紹,上海市已會同商務部等國家部委,制定了深化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工作方案,并上報國務院。總目標是到2020年,把上海自貿區建設成為投資貿易自由、規則開放透明、監管公平高效、營商環境便利的國際高標準自由貿易園區,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和公平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根據這樣的目標定位,上海自貿試驗區將進一步試點,通過改革系統集成,成為融開放和創新于一體的綜合改革試驗區;通過對標國際標準,成為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風險壓力測試區;通過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市場要素資源配置的功能樞紐和市場主體走出去的橋頭堡;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政府再造區,力爭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進一步彰顯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
結合自身特點,上海自貿試驗區還將加強“三個聯動”,即加強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聯動,加強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聯動,加強與浦東新區作為一級地方政府探索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再造區的聯動。
補短板 促改革
上海在“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中,“三去”的問題不多,但是“一降一補”的任務較重。在回答記者提問如何解決“一降一補”的難題時,韓正代表指出,上海補短板,選的一個是有一定歷史形成,同時是面向未來發展的瓶頸,更重要的是要選擇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違章建筑是城市化過程中極為普遍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城鄉結合部、在農村,違章建筑嚴重影響了城市的和諧發展。影響社會協調發展的薄弱環節,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這個聚焦點就是我們要著力解決的短板。因此,上海就聚焦了“五違四必”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上海是全社會動員,群眾參與,干部帶頭,公開、依法地整治,深受群眾歡迎。群眾主動參與、積極參與、非常擁護。今年已經第三年了。前年拆了1000多萬平方米,去年拆了5000多萬平方米,今年各區積極性很高,大體預計還能拆5000萬平方米,這樣可以把上海大部分的違法違章建筑都拆掉。
從上海的短板講,食品安全也是個短板。這個短板群眾特別關注,因此上海有了最嚴的食品安全條例。還有一個需要解決的是,垃圾的分類和無害化處理,這是國際化大都市城市文明的一個標志,上海做得還不夠,還要進一步努力。
應勇代表介紹,在去產能方面,上海去年淘汰落后產能超過1100項,今年還將淘汰落后產能1000項左右。上海要堅定走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實現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發展。在補短板方面,上海開展了“五違四必”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去年完成了前兩批200多個地塊的環境綜合整治,全市拆除違法建筑5100多萬平方米,今年還將繼續完成300多個地塊的環境綜合整治,拆除違法建筑5000萬平方米以上。上海去年開展了道路交通違法行為大整治。經過治理,交通事故數、死亡人數和受傷人數都大幅下降,城市交通通行能力和市民滿意度大幅提高。去年市人大常委會修訂了被稱為史上最嚴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這是繼最嚴的食品安全條例之外又一個“最嚴的條例”。今年還要繼續推進交通整治。今年,上海還要開展471條共631公里長的城鄉中小河道和702條段村溝宅河的綜合整治,實現年底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和水域面積只增不減的目標。
確保食品安全監管到位
上海今年初通過了食品安全條例,圍繞食品安全問題,殷一璀代表介紹了該條例的修訂以及如何確保食品安全做到監管到位。殷一璀代表指出,食品安全一直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些年市委市政府按照“四個最嚴”的要求,關于食品安全有大量決策,做了大量工作,上海食品安全總體上是全國最好城市之一。為什么還要修法?一方面,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為上海的食品安全立法打開了“更嚴”的空間;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領域也出現了新的監管空白點。監管空白,主要是因為出現了新業態。現在網絡食品很多,還有中央廚房要配餐等等,都帶來新的問題。
今年一月上海修訂了食品安全條例,3月20日就要實施。人們說它是“最嚴”條例,所謂最嚴,嚴在全過程、全環節、全覆蓋的監管,盡量把空白去除掉。同時,所謂“最嚴”,絕不是列一些不可操作的法條,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并支持政府在這方面的科學管理、創新管理。本著這樣的思想,人大對這部地方性法規進行了精細的修改,修改比例達到93.8%。
條例施行后,上海食品市場的準入將比以前更嚴格,一些空白將得到填補,對違法者的法律責任追究有了很多新規定,相關執法力度將大大加強,關于行刑銜接、備案后監管等難點問題的配套文件,目前也都在制訂之中;上海市人大已經連續六年進行食品安全執法檢查,今年還將繼續進行。相信有市委的重視,市人大、市政府一起努力,一定能讓上海成為食品最安全、消費最放心、人民滿意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