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冬
中國民法典的編纂歷經1956年、1964年、1982年、2002年四次法典化的努力,期間因經濟社會和大的法制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多次嘗試而未能成功。2017年3月15日,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標志著中國民法典編纂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有媒體稱中國民事領域的立法進入了“民法典時代”。從1956年第一部民法草案的起草,到2017年作為中國民法典第一編的民法總則的正式通過,整整經歷了61年的時間。這期間,包括民法通則在內的民事立法,為保護各類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起到了基石性的作用。但是這段時間的民事立法多是以單行法的形式制定出來的,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法律體系之間的沖突和漏洞在所難免,從法律體系更加科學嚴謹規范的角度出發,法典化是一個必然的選擇。Manfred Wolf教授曾說,法典化是法律文化和法學的最高貢獻。法典化促使法律規范更加清晰,也使得指導性法律原則的適用更加簡便統一,而法典清晰規范的表達也使得社會主體對法律規范的認知、接受和遵從更加容易。從這一意義上講,民法總則的制定正是民事立法法典化的第一步。
孟德斯鳩說:“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從以“人格平等、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自己責任”為核心特征的近代民法,到開始從“私法自治走向國家強制”,對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自己責任等進行必要干預的現代民法,盡管民法整體的制度安排和規則設定隨著經濟社會的變遷而不斷調適發展,但以權利平等和意思自治為基石的民法精神仍始終貫穿于民法之中。我國民法總則的制定,貫徹了全面依法治國要求,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精神,體現了民法精神:一是人格平等的民法精神。英國著名法學家梅因在其《古代法》中曾說“進步的、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從身份到契約的過程”,從身份到契約的轉變就是從人格不平等到人格平等的轉變。民法總則規定,每個自然人都擁有完全和平等的權利能力,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按照自己的意愿開展民事活動、行使民事權利。二是尊重所有權的民法精神。商鞅在《商君書》中說“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為可分以為百,由名之未定也。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名分已定,從法律意義上講就是尊重他人物權的意思。民法總則規定,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財產不受隨意征收征用,財產受到侵害有權要求救濟。三是契約自由的民法精神。契約自由就是個人有權決定是否訂立契約、與誰訂立契約、訂立何種契約、以何種方式訂立契約。這是民法意思自治精神的體現。民法總則總體上貫徹了契約自由的要求,尊重民事主體依法行使民事權利的自由。四是自己責任的民法精神。自己責任的原初意義就是每個人對且只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無行為則無責任,無過失也無責任。自己責任是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和價值體現,符合個體作為獨立人格的應有之義。比如,民法總則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就是說當事人要對自己的締約行為承擔義務和責任。除此之外,民法總則還適時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了回應。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問題重要性日益凸顯,民法總則對個人信息安全進行了專門規定。而對于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民法總則也進行開放式的規定,為后續立法提供了空間。對近年來因南京彭宇案引發的關于是否應該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爭論,總則也明確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意圖在引導助人為樂的良好社會風氣上發揮法的價值引領作用。當然,民法總則也順應著民法社會化趨勢,對各國民法中有關權利不得濫用、權利的義務性等內容有所借鑒。
我國著名的法學家謝懷軾在談論民法精神時說,承認個人有獨立的人格,承認個人為法的主體,承認個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預的,即使國家在未經個人許可時也不得干預個人生活的這一部分,國家通過法律去承認這一點,維護這一點,這就是私法的作用。也正因為此,民法總則的“民法精神”才更有價值,更有法治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