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文慧 姜莉
[摘 要] 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背景下,“一帶一路”戰略是助力沿線國家經濟增長新契機。而文化產業是促進“一帶一路”國際認同和推進的重要途徑,更是引領國際合作的內生動力。因此,“一帶一路”戰略下發展我國文化產業勢在必行。基于當前國際合作政策支持、沿線交通升級的戰略機遇,為應對多元文化差異、沿線國家發展不均、文化產品創新不足及文化產業區域失衡的戰略挑戰,我國應加強差異性文化調研、深化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和培育文化產業大型區域增長極,以期實現文化產業全面落地發展。
[關鍵詞] “一帶一路”;文化產業;機遇與挑戰;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F620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weak global economic recovery,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is the new opportunity to boost the economic growth of countries along the line.Cultural industry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identity and propulsion, but also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lead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 is imperative under the strategy of the Belt and Road.Based o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olicy support,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of traffic upgrading along the line, in response to the strategic challengesof the diverse cultural differences, uneven development, lack of cultural product innovation and the regional imbalance cultural industry, our country should strengthen the difference culture research, deepen the reform of supply side,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foster the large regional growth pole, so as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l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cultural industr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當今世界格局復雜多變,各國均面臨嚴峻的發展問題。2013年我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戰略倡議,并頒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致力于推進亞歐非經濟均衡持續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是戰略推進的先鋒力量,因此,我國應在當前國際環境下尋求行之有效的發展對策,力爭實現“一帶一路”戰略國際認同和文化產業跨國發展。
一、“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意義
(一)文化產業發展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重要途徑
“一帶一路”戰略是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的國際戰略平臺。由于“中國威脅論”、“能源掠奪”等言論影響戰略推進,因此,我國秉承“經貿合作,文化先行”原則,優先發展文化產業,宣傳我國“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吸引沿線更多國家加入“一帶一路”戰略,開創國際合作互利共贏新時期。
(二)文化產業發展是促進沿線國家文化認同的主要路徑
“一帶一路”戰略沿線國家在核心文化、社會習俗、價值理念及宗教信仰上存在差異,因此,促進多元文化協調融合是“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首要關注點。我國文化產業應深入沿線國家文化市場,發揮文化資源優勢,融合多元差異性文化,進而促進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戰略和中華文化的認同。
(三)文化產業發展是引領沿線國家經貿國際合作的內生動力
文化產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前瞻型產業,應承載“一帶一路”戰略互利共贏合作理念,助力我國國際形象提升。文化產業發展將促進更多沿線國家的戰略認同,吸引其加入這個國際平臺,擴大合作規模,進而助力沿線國家產業轉型升級,最終推動其經濟持續發展。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一)“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
合作政策戰略支持,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一帶一路”戰略受到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成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國際構架。沿線國家為提升互通互聯能力,全方位融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法式,均做出政策響應。例如,2015年5月中印就《聯合聲明》中多項內容達成共識,同年11月,中國與中東歐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政府間諒解備忘錄。因此,基于國內相關政策支持和沿線國家政策響應,“一帶一路”戰略國際合作平臺更加廣闊,為我國文化產業跨國發展提供巨大空間。
沿線交通樞紐升級,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便利通道。“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與沿線國家合作不斷加深,沿線交通樞紐優化項目不斷推進,這為我國文化產品運輸提供便利通道。例如,2013年北起昆明南至曼谷的昆曼公路全線貫通。2015年10月我國與印尼敲定亞萬達高鐵項目。故隨沿線交通樞紐不斷升級,我國文化產業跨國落地對接、建立文化產業合作園區更加便利。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挑戰
沿線國家存在文化差異,制約我國文化產業落地。“一帶一路”戰略沿線國家涉及多元區域性差異文化,具體表現為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以“印度文化”為核心的南亞文化、以“伊斯蘭文化”為核心的中東文化和以“東正文化”、“基督文化”為核心的東歐文化。由于四大文化輻射區的沿線國家在宗教信仰、社會習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及語言文字上存在差異,導致在與我國進行文化交流過程中出現沖突和碰撞,影響我國文化產業跨國發展落地,進而阻礙國際合作的推進,同時也制約了自身經濟發展。
沿線國家發展水平不均,文化消費市場規模不同。“一帶一路”戰略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國際經濟合作戰略,但因沿線各國家發展水平和經濟規模存在較大差距,故人民消費能力及文化消費市場規模也存在差異。且現階段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單一,難以適應復雜多變的國際文化消費市場,故制約了我國文化產業走向國際。同時,全球經濟下滑背景下,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對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沖擊嚴重影響人民文化產品消費,為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發展帶來陰霾。
國內文化產品創新不足,缺少核心特色文化品牌。我國文化產業仍處于全球文化產業中低端,文化產品難以弘揚中華文化和適應沿線國家文化消費市場戰略需求。具體來看:第一,現有文化產品出口主要依靠初級加工等方式帶動,核心文化產品創新和版權輸出偏低。第二,現有文化產品對中華文化融合度不高,產品附加值偏低,沒有形成享譽國際的中華文化核心品牌。第三,文化產品形態單一,難以滿足沿線國家多元文化需求,制約我國文化產業跨國拓展。
國內文化產業區域發展失衡,文化產業品質偏低。“一帶一路”戰略是基于古絲綢之路上國際合作的輝煌,結合當前國際環境和我國發展需要提出的,不僅考驗了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發展能力,也對其國內區域性發展水平有較高要求。“一帶一路”戰略覆蓋我國內陸腹地中西部眾多地區,其核心戰略地區包含新疆、西藏、內蒙古、黑龍江、遼寧、廣西、海南等地。[1]雖然這些地區蘊含豐富的文化資源,但整體文化軟實力偏低。根據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5)”綜合指數看,上海居于榜首,文化產業發展綜合指數為81.44;北京位列第二,文化產業發展綜合指數為81.41,其次為江蘇79.76、浙江79.54、廣東79.49,山東78.12、福建76.24、四川75.86、湖南75.18、河北74.69。而“一帶一路”國內核心戰略地區均沒有進入前十名,表明其文化產業集聚能力不足,沒有形成優質產業鏈和有效專業化分工,且產品質量有待提高。
三、“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沿線國家差異性文化調研,制定針對性合作政策
“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文化產業實現跨國發展需要在沿線國家差異性文化的沖突和碰撞中尋找契合點。雖然沿線國家數量眾多、文化多元,但我國仍需對其核心文化進行深入調研。
一方面,我國應選派專業型人才加強對沿線國家的文化研究,從宗教信仰、人文歷史等方面進行深入了解,并分析其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在微觀層面,可以借助對當地華人居民和留學生工作生活情況的調查數據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沿線國家居民與我國居民行為方式的異同。在宏觀層面,可以通過沿線國家與我國過往國際合作情況分析其參與國際合作模式。
另一方面,我國應統籌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分期分批對差異性文化下的沿線國家制定絲路合作規劃,針對性的出臺合作政策。[2]同時,給予我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戰略下文化產業發展精準導向。這種全方位的統籌規劃協調不僅能夠促進我國文化產業落地,更能夠推動我國與沿線國家文化產業戰略對接。
(二)深化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適應沿線國家文化消費市場
文化產業供給對需求的滿足程度是衡量其發展水平的首要標準,因此,我國文化產品能否適應沿線國家差異性文化需求尤為重要。[3]由于現階段我國文化產品類型單一,故深化供給側改革應成為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
一方面,制定區域性文化產業供給規劃。我國應針對沿線差異性文化國家優化文化產品,避免文化差異帶來的合作碰撞。另一方面,建立文化產業互利供給體系。在國際層面,需要分析沿線國家文化消費需求。在國內層面,需要加強區域合作交流,避免出現同質化產品。即統籌沿線國家需求,協調國內文化產品供給。
(三)加大專業型人才培養力度,完善核心特色文化品牌建立
專業型人才可在沿線國家差異性文化調研、國內創新型文化產品開發、文化產業跨國落地對接等方面助力文化產業發展。因此,當前培育應對我國文化產業跨國發展需要的專業型人尤為重要。首先,依托高校傳授相關知識,增強專業型人才培養力度;其次,創設校企合作基地,提供專業型人才實踐基地。
由“一帶一路”戰略為背景、專業型人才為支撐、中華文化為核心、當前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為基礎、沿線國家市場需求為導向,這五大戰略要素引領,我國應完善核心特色品牌建立,將中華文化基因植入文化產品。同時,更要注重品牌設計、市場定位及推廣戰略的制定,形成我國文化產品跨國推廣優勢,以提升對沿線國家文化消費市場吸引力。
(四)整合文化產業現有資源,培育文化產業大型區域增長極
“一帶一路”戰略國內核心地區擁有豐厚文化資源和優越地理位置,但文化軟實力偏低,文化產業欠發達。因此,為助力戰略沿線國內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方面,整合現有資源,挖掘發展優勢。當前我國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力不足,缺少特色優勢。因此,我國應優先將國內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創造以文化引領催生經濟轉型發展的創新模式。
另一方面,加強區域合作,培育大型產業區域增長極。我國應對全國文化產業進行整體規劃布局,通過上海、北京等文化產業發展綜合指數較高的地區帶動沿線國內核心地區發展。同時,也要助力優化沿線國內核心地區文化產業專業分工,細化全國文化產業鏈區域布局,進而培育文化產業大型區域增長極。
[參 考 文 獻]
[1]孫華偉.“一帶一路”三大布局[J].西部大開發,2015(5):84-89
[2]蔡尚偉,車南林.“一帶一路”上的文化產業挑戰及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建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6(4):160-161
[3]李孝敏.“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文化產業拓展淺析[J].學習論壇,2016,32(7):69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