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曉旭
[摘 要] 國有企業是國家和人民權益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堅力量。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不斷取得重大進展,但在管理體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體現在產權不清晰、治理結構不完善、缺乏市場競爭、人才流動不足、缺乏有效監督等方面。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就是要直面這些問題,逐個加以解決,這也是未來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現代企業制度;發展;問題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B
引言
企業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推進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體制載體。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國有企業管理體制得到了持續優化,市場競爭力不斷加強,造就了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知名企業,但總的來看,目前國有企業管理體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對國有企業管理體制存在的弊端以及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未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發展趨勢及幾點對策建議。
一、國有企業管理體制存在的弊端
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新中國成立以來,國有經濟為新中國初期經濟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有重要地位。在管理體制方面,目前國有企業仍然存在很多弊端:
(一)產權不清晰
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國有企業實施了股份制改造,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并致力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但國企改革進行不夠徹底。企業產權關系仍不清晰,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表現在:一方面,國有企業資產歸屬權雖然屬于國家,但這種所有僅是法律和形式上的所有,導致國有企業“所有者虛置”。為解決這一現狀,我國實施了出資人制度,但目前還有不少企業屬于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之外,沒有明確的出資人。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名義上屬于國家,但在具體操作中,國有企業被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門所有,導致“條塊分割”的現象發生。此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既是政府序列部門,又是國有企業出資人,在履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時難以擺脫政府的干預。
(二)治理結構不完善
雖然通過實施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化改革,很多國企設立了董事會、監事會、股東會等現代企業管理模式,但不可否認,這些管理模式很多都流于形式,董事會集體決策和監事會監督等職能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而且很多國有企業內部管理行政化、機關化色彩濃重,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很多國企的高管擁有地方行政級別,亦官亦商,在人事任命方面有的由當地組織部門任命,有的由國資委任命,有的甚至把國有企業當成安排干部、權錢交易的場所,成為了滋生腐敗的搖籃。
(三)缺乏市場競爭
很多國有企業是壟斷行業,占據著國家核心資源。但國有企業的壟斷不同于民營企業的壟斷,民營企業的壟斷依靠的是產品、服務等形成的核心競爭力,而國有企業的壟斷一般是國家賦予的資源和行政壟斷,因此國有企業普遍缺乏必要的市場競爭。由于競爭力不足,很多國有企業機構臃腫,缺乏活力,人浮于事,員工滿足于固定工資,工作熱情不夠。很多國有企業常年處于虧損狀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場競爭。
(四)人才流動不足
國有企業的人才流動不足,缺乏活力,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流入的人才較少。很多國有企業已經失去了對年輕人才的吸引力,特別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很多當地人才流失嚴重,選擇跳槽至民營企業或者去其他城市發展。另一方面,分流的員工較少。很多國有企業還是傳統意義上的“鐵飯碗”,員工只要沒有什么大的錯誤,縱然沒有什么貢獻,一般不會被淘汰。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企業員工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獎懲機制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
(五)缺乏有效監督
事實上,對于國有企業的監督是多方面的,既有來自監督監管部門的,又有內部監督,還有社會公眾監督,但監督不到位導致很多國有企業處于三者監督的真空狀態。監督監管部門人手不足,精力有限,也沒有在企業派駐機構,難以發揮監督監察作用。企業內部監督主要包括企業內部紀委監督、監事會監督和會計監督等,但紀委書記、財務總監與董事長之間是上下級關系,不能很好地發揮監督作用;而監事會發揮作用有限,只有在股東會議上才能有權發言,對于董事會確立的方案,如果沒有明顯瑕疵,一般不會提反對意見。
二、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
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不僅對于國有企業自身來說,意義重大,能夠實現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升市場競爭力,而且有助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打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同時也有利于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
(一)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自身需求
國有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加快“走出去”步伐,真正與國際接軌,離不開完善而規范的管理體制。實施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有助于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架構,形成權責明確、分工具體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從而提高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但目前看來,很多國有企業距此目標相去甚遠。特別是與歐美國家企業相比,在管理體制上尚有很大的差距。未來我國國有企業要想實現國際化經營發展,真正符合國際化的財務要求標準,需要走的路還很長。
(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要求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政企分開。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也多次闡述這一觀點。如何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如何改變政府職能?就是要厘清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政府僅僅從宏觀上進行調控,營造公平競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環境。特別是對于國有企業來說,政府干預和參與的更多,必須減少政府干預,真正發揮市場的作用,增強國有企業的發展活力和創新能力,做大做強做優國有經濟。
(三)是推動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重要保障
在部分國有企業中,不僅存在效率低下、服務水平不高、員工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導致競爭力下降,盈利水平不高,而且容易發生外部和內部監督不到位的現象,致使國有資產流失嚴重。加快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一是有助于國有企業進一步明晰產權關系,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擺脫行政干預,科學合理決策。二是有助于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優化業務流程,明確各自責任分工,釋放企業發展活力,增強企業競爭力,提高企業盈利水平。三是有助于加強對國有資本的監管和財務監督,最大限度避免腐敗現象滋生,減少國有資產流失,從而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
三、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的未來發展趨勢及有關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并造就了一批管理規范、成績突出的企業,但總的來看,目前國有企業管理體制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就是要直面這些問題,逐個加以解決。這也是未來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的發展趨勢。
(一)產權清晰
明晰產權應當是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首要解決的問題。要真正實現產權明晰,應從三方面入手:一是政企分開。正確劃分所有權和經營權的邊界,真正做到政企分開,國有資產監管機構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政府部門不能使用權利進行干預,確保國有企業實現發展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二是實施“去行政化”。去除國有企業高管的行政職務,在薪酬待遇等方面嚴格實行績效考核,并明確其市場主體地位。企業高管依法開展決策,不受行政機關制約。三是繼續實施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改造對于明晰國有企業產權、減少政府干預具有重要作用。對于尚未完成股份制改造的,要加快進行。已經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具備條件的可進軍資本市場,實現集團整體上市或在新三板掛牌。要推進股權多元化,發展國有、集體和民營資本等共同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
(二)治理結構完善
要健全完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等,明確各自職權、職責,打造各司其職、相互制衡、高效運轉的治理體系。特別要注重加強董事會建設。國有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很大程度上由于董事會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形同虛設。要充分發揮董事會的決策作用,拒絕“一言堂”的家長式作風,確保集體決策、科學決策。要賦予經理層經營自主權,經理層只對董事會負責,最大限度減少政府部門和機構的干預。要充分發揮監事會的監督作用,對董事會、總經理通過的各項決策的合法合規性和企業財務狀況進行監督,確保國有企業在健康有序的軌道上運行,維護廣大股東的合法權益。
(三)參與市場競爭
我國已經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但壟斷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要激發國有企業發展活力,就必須讓國有企業參與市場競爭,讓市場進行優勝劣汰。對于適合放到市場上進行市場化競爭的國有企業,都要放到市場中來。對于屬于國家命脈類的重點行業國有企業,也要加強對其考核監管,提升服務管理水平。應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和民間資本參與到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要正確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意義,推動國有企業實施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國有企業競爭力。對于不適應當前經濟結構的,要逐步進行淘汰。特別是對于國有企業中的一些“僵尸企業”和一些常年虧損的企業,該破產的破產,該重組的重組,穩妥做好人員安置分流等工作,減輕包袱,卸下重擔。
(四)人才能上能下
曾經國有企業意味著“鐵飯碗”,工作穩定、待遇優厚,是很多年輕人夢寐以求的理想職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營企業不斷崛起,國有企業對于年輕人的誘惑力正在逐漸下降,效益差、工資低、成長性慢、活力不足的現象也飽受年輕人詬病。要改變這種現象,應建立完善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動機制,增強企業發展活力。一是要深化企業內部用人制度改革。采取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等方式,選拔優秀人才充實到國有企業中來,切實做到公開、公平,杜絕“頂班制”現象。二是嚴格考核獎懲制度。樹立良好的用人導向,打破按資排輩的現象,以實績論英雄,對于表現突出、勤勞奉獻、為企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卓越人才,予以破格提拔。對于占位不作為、無所事事混日子的,堅決予以淘汰。建立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實施績效考核,以業績為導向確定工資水平。三是加大人才培養和職業生涯設計。人才進入到國企后,第一時間為其設計好職業生涯規劃,并開展各類素質提升工程,讓人才看到自身的成長性,增強其自信心和工作積極性。
(五)監督監管到位
要切實發揮好監督效果,應從企業內部監督、外部監督和社會監督三方面發力,多管齊下,形成監管合力。一是強化企業內部監督。強化企業內部監事會、紀委、財務、審計等部門監督職能,并賦予其一定的獨立性,減少董事長干預,切實提升監督效果。優化企業業務流程,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加大對關鍵崗位、關鍵部門的監督。大力推進廠務公開,擴大公開范圍,提升公開質量,鼓勵企業內部員工隨時對企業生產經營情況進行監督。二是建立健全外部監督機制。加大地方政府和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對國有企業的監管,定期開展監督檢查,由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強化會計、審計等中介機構監管,建立經常性審計制度。加強紀檢監察監督和巡視工作,對于侵占、貪污國有資產的管理,嚴肅追究責任。三是加強社會監督。充分利用投資者和股東監管,完善信息和財務公開制度,及時披露經營情況、財務狀況等信息,有效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發揮媒體輿論監督作用,對于不合規合法行為及時予以曝光。
結束語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經歷了多輪改革,逐漸向市場經濟靠攏,并漸趨合理科學。但應該看到,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方面還存在很多弊端,如產權不清、治理結構不完善等,這些問題不僅嚴重制約了國有企業自身發展,而且還阻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有的還導致貪污、腐敗事件發生,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本文主要圍繞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的現狀、弊端及未來發展進行分析,期望能給相關此類課題研究者以啟發。
[參 考 文 獻]
[1]段欣悅.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模式和途徑分析[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5(1):22-23+63
[2]柳學信.國有資本的公司化運營及其監管體系催生[J].改革,2015(2):23-33
[3]萬娜.對當前國企改革新思路的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5(14):176
[4]王舒婷.淺談新時期的國有經濟管理新體制[J].全國商情,2016(21):35-36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