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驍
[摘 要] 社會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被一些學者稱作老年保障或養老保障。通常來說,社會養老保險是現代社會五大險種中最重要的險種之一,各國政府出于對其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和人民對其退休后生活水平的質量要求,對社會養老保險的研究近年來也越來越重視。從全球來看,因為德國的農村養老保險創立較早,故而經歷的階段較多,設計的制度也比較健全。黑龍江省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應當以其具體情況和制度設置為比照參考的對象,這樣一來對于發現黑龍江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和差距有積極作用,通過發現問題和差距,保障黑龍江省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順利開展實施。
[關鍵詞] 德國;黑龍江省;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中圖分類號] F740 [文獻標識碼] B
在我國學術界,針對社會養老保險概念下的精準定義有許多種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如下幾個定義更具有代表性:首先是侯文若給出的定義,即“公民年老了,喪失工作能力,按照法律規定,是有權利享受國家給予的一定數量的收入補償和物質幫助的”;其次是劉傳濟的觀點,即“國家設立法律法規,當勞動者達到一定年齡,即依法評定喪失勞動能力后,可解除其勞動義務,轉而由社會給予一定的物質幫助”;第三是劉雄的觀點,即“養老保險是指在政府立法確定的范內,對達到法律規定的社會勞動人員,當其按照法律法規正式退出勞動領域后,由國家或單位為其提供社會保險補償來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種制度”。綜合以上的三種主流對于社會養老保險概念的定義,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在不同的時期對于社會養老保險的認識層次并不相同,這體現出我國在養老保險領域的研究一直在不斷前進也更加的重視。
一、德國的自助資助養老保險模式
農業在德國的經濟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德國全國總勞動力的百分之四為從事農業的勞動者,雖然德國全國的農戶不足六十萬戶,但是根據相關統計顯示,平均每個從事農業的勞動者的產出可以養活一百二十四個德國人,這種高產出率使得德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產品能夠自給自足。同時,從農村的組織架構上來說,在德國有各種農村聯合體一千余個,各類農村合作社一萬多個。這些聯合體、合作社都可以向農民提供包括農業生產技術信息、原料物流來源信息、農民權益維護建議等各類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訊息。
德國屬于世界上最早建立養老保險制度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之一,德國通過立法的形式強制所有企業人員都必須參加養老保險,也相應的得到國家救助。
(一)投保對象
在德國,法定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自愿保險、特定群體的養老保險等多種保險共同構成了其健全的養老保險體系。根據德國的法律法規,全國的農民都要參與法定養老保險,不僅農民,德國的工人和文職人員絕大部分也都參與了法定養老保險,可以說法定養老保險是德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最主要組成部分。而參與自愿保險的人群主要由文學藝術從業者、高收入人員等如醫生、律師等等構成。最后比較特殊的是特定群體如公務員和法官,由于這些人的身份是國家終身雇傭制的,因此有獨立的養老保險制度。
(二)資金來源
作為強制性保險的一種,法定養老保險要求投保人依據法律法規按時繳納養老保險費用。資金來源由兩個部分主要構成,一是從業人員依據法律法規按時繳納養老保險費用,這是養老保險資金來源的最重要渠道。第二個就是國家的財政補貼,據統計,在德國每年獲得國家財政補貼的數額占養老保險費的百分之二十左右。養老金根據勞動者退休時領取的工資和從業工齡長短按一定權重綜合計算,然而法律規定最高不得超過退休前最后一個月工資的百分之七十五。
隨著德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德國的養老保險資金支付出現了入不敷出的問題,未解決這一問題,德國政府規劃到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占工資的比例由現在的平均百分之五十三降至百分之四十六,到二十一世紀三十年代年時進一步降至百分之四十三;同時,到本世紀三十年代時將法定養老保險的繳費比例由目前的百分之十九點五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二。
19世紀的俾斯麥出任宰相的政府執政時期,德國踐行了自助資助模式的社會保障雛形,這也是現行的法定養老保險的早期起源。法定養老保險規定費用由雇主、雇員和政府三方共同出資,其中出資的主要部分由雇主和雇員負責,國家機器即政府僅以補貼方式出資。法定養老保險作為標準的收入關聯年金計劃,倡導將勞動者的工資收入水平、就業年限、交費期限、收入替代率及調節系數等基本要素決定了其繳費和津貼的金額,同時,又側重體現了收入關聯和收入再分配的特,這樣一來在德國全社會范圍內逐步實現了退休者養老保險收入的公平公正。
(三)保險費給付
保險費給付的條件在全世界范圍內主要遵循兩個基本要求:一是需要勞動者繳費滿十五年;二是勞動者(退休者)達到法律法規規定的退休年齡。德國目前規定享受養老金的條件為年滿六十三歲、投保三十五年或年滿六十五歲、投保十五年;若滿足以上條件的投保者死亡,投保者家屬可分得一定比例的養老金。退休者通常年滿六十五歲即可領取養老金,在一些特殊前提條件下,退休者年滿六十歲或六十三歲也可領取養老金。
(四)資金運營
在德國,統一籌劃的養老保險資金形成基金之后受德國法律中的投資公司法管轄,并由德國聯邦銀行負責托管。其主要投資于債券(占比四分之三)、房地產(占比百分之十三)、股票(占比百分之九)和儲蓄(占比百分之三)。依照德國法律法規規定,養老保險資金投資于股票的比例為百分之二十一至百分之七十五,具體比例由各養老金計劃根據市場情況具體掌握;投資于房地產、流動性資產和套期保值性金融衍生工具的上限分別為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九和百分之三十。
(五)監管機制
德國的養老保險遵循國家立法和國家自治相結合的原則,養老保險監督機制的自治性越來越強。通過正規選舉的雇員和雇主代表對養老保險實行自治管理,自治機構的獨立性極強,跳脫于政府的監管,自治機構們共同組成了德國養老保險機關聯合會。這樣使得政府擺脫了對于養老保險的直接管理責任,節省了時間精力和花費成本,又通過自治管理形成了有效的、內外結合的監督體系即外部監督由政府負責,內部監督由自治機構負責,確保了德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公正公開的落實運行。同時,自治組織的管理能力也在實踐中變得越來越強。
二、德國養老保險制度經驗對我省養老保險制度制定和執行的借鑒意義
(一)立法先行注重法律保護
在德國,一切制度的建立需通過立法進行確認后方可執行。因此法律規定明確了政府、社會以及個人的責任,責權明晰。如此一來,公民的行動實現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證了養老保險制度運行的穩定。黑龍江目前嚴重缺乏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相關的法律、法規,《黑龍江省關于開展新型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實施意見》是當前省內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施運轉的唯一依據,在實施過程遇到的法律法規缺失、負責單位缺乏經驗不重視等問題導致黑龍江省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堅持維護公平和效率的內在統一
德國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終極目標是維護經濟效率與社會公正的統一。這種統一需要采取如政府補貼、課稅體制等手段保持收入的再分配,最終讓小微企業養老保險金保持在合理的范圍之內。黑龍江省是中國的農業第一省份,全省總人口中農民人口的占比較高,唯有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才能使其主動的繳納養老保險,我們的養老保險制度才能順利的落到實處。鑒于以上原因,黑龍江省政府應提供更公平,更有秩序地市場環境。政府除致力于提高人民經濟收入外,還應為全體社會成員拓寬更公平,更有秩序地養老保險資金籌集與分配環境,縮小城鄉養老保險領取差距,加大政府補貼幅度。
(三)擴大資金的多方位籌措
黑龍江省的農村養老保險受制于全球共同面對的老齡化問題,若仍以目前現收現付方式分配養老保險基金,勢必會發生類似于德國的支出大于收入的狀況。黑龍江省養老保險的投入與需求缺口較大,這個缺口又會隨著收入與物價的上漲變得更大,因此,黑龍江省養老保險應加大社會統籌比例,并結合個人賬戶的原則,采取部分積累的管理模式,同時應考慮通貨膨脹等市場經濟因素以及國家和地方財政的負擔能力,提高政府補貼投入金額及個人投入金額,從而達到養老金增值、逐步提高積累比率的目的。與此同時,應充分發揮非政府的民間組織募集資金的力量,通過這些補充手段作為全省養老保險基金的重要補充。
(四)加強養老保險基金的監督和管理
黑龍江省養老保險資金由于采用資金積累的形式,儲備數額巨大,如若管理不善可能被不法之徒利用,為防止出現基金被挪用或盜用的可能,因此應實施外部監督和內部管理相結合的互為體系,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打造建立和加強基金的政府監管、社會監督和基金管理機構的內部監控的三者互相監督互相制約的結構實現對養老保險資金的監管。同時應結合我國相關養老保險的具體法律法規,根據地方經濟政治情況及時修定適合黑龍江省農村養老保險法規的配套體系,提升養老保險金的約束力,將監管落到實處,保證專款專用。
[參 考 文 獻]
[1]張軍.推進我國城鄉一體化的制度創新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2]溫秋玉.淺談張家港的城鄉一體化養老保險[J].青年與社會,2014(15):234-236
[3]薛惠元,張微娜.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基本理念、基本路徑與制度模式[J].稅務與經濟,2014(3):58-61
[4]錢葉飛.張家港市城鄉一體化養老保險研究[D].吉林農業大學,2013(6)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