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周玲

[摘 要]近年中國經濟增速出現下滑現象,不論是人力資源還是自然資源,其粗放投入現象明顯減少,而技術創新對資源的下一步投入與使用則愈來愈重要。文章基于經典知識生產函數的分析框架,從多方面出發考察我國技術創新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作用過程,通過向量自回歸模型,運用單位根檢驗、脈沖響應函數等計量經濟分析方法,研究結果表明,在中國現有經濟發展水平下,要想提升我國的技術創新能力,研發經費投入和人力資本要素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它們在長時期內對技術創新能力存在顯著的正效應。
[關鍵詞]技術創新能力;VAR模型;研發投入;人力資本要素投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0.024
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技術進步對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中國的綜合科技實力及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以及發達國家長期的技術和經濟優勢的壓力,提高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則顯得尤為重要,幸運的是,我國已充分認識創新的重要性,明確提出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當然,要想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然后加快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影響中國技術創新能力的有很多方面。針對以上原因,文章將建立VAR 模型,分析以上各因素對中國技術創新能力的具體影響,從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推進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發展。
1 模型設定
其中,Yt=(LI,LRD,LH)T。根據以上檢驗的結果,我們對差分后的變量即d(LI)、d(LRD)、d(LH)建立VAR模型。確定滯后階數,再檢驗VAR模型的穩定性,Eviews 6.0 給出的矩陣單位根分布情況顯示,滯后2階的VAR 模型是平穩的。
3.3 脈沖響應函數
利用Eviews 6.0軟件建立脈沖響應函數,得到脈沖響應圖如下所示。
由圖(a)可以看到,當給本期研發所需人力資本要素投入H一個正向沖擊后,我國技術創新能力在短期內有一定波動,在第三年達到最大的負效應,在第五年達到最大的正效應后逐漸收斂。這是由于研發所需人力資本要素投入H選取的數據為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數(萬人),而教育向來存在很大時滯性,并且教育的方式、目的、最后所從事行業等都不同,在短期內可能會存在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對技術創新能力甚至會產生負面影響,然而,從長遠來看,增加人力資本要素投入H到研發工作中,會積極影響我國的技術創新能力。
從圖(b)可以看出,研發投入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是隨時間進行變化的。隨著研發投入的增加,技術創新能力也逐漸上升,但在第一年,前者對后者的促進作用并不明顯。這是由于資金到位與使用存在時滯,傳導需要一定的時間,這種促進作用在第三年達到高峰,隨后逐漸衰減,在第六年后回歸至長期均衡水平。
4 結 論
一是雖然中國的R & D投資總額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相對于發達國家仍處在較低水平,研發機構的性能表現仍不夠完善,研發支出占總業務支出的比例也是非常低;二是中國和發達國家在這一階段有很大差距的原因仍然是創新能力,從數據中可以看到專利申請的比例較小,并且大部分的專利申請技術含量較低,所以創新的結構差異直接導致了中國的科技專利產出總量的投資促進效果不明顯。此外,自主創新離不開人才,企業技術投資、技術轉讓只有與科技人才有機結合,才能增強我們的自主創新和模仿能力。總的來說就是積極實施人才戰略,大力發展教育,培養高素質文化人才,這才是中國迅速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路徑。
參考文獻:
[1]李平,盛丹.關于中國各地FDI技術溢出的實證分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7(1):142-145.
[2]孔偉杰.基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技術溢出與經濟增長[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0.
[3]張源媛,仇晉文.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R&D溢出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3(1).
[4]陳國宏,郭搜.我國FDI、知識產權保護與自主創新能力關系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8(4).
[5]張娜,楊秀云,李小光.我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