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云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專業分包隊伍從“賣勞動力”到“買勞動力”,“坐地生財”的日子一去不返,人員成本大大提高。在建筑業這個鏈條上,分包已經不值得信賴。同時,“不當官就難成才”的觀念根深蒂固,企業“工匠型”人才越來越稀缺。論文就如何從基層破解建筑企業供給側短板提出相應解決辦法。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demographic dividend disappears, professional subcontracting teams are translated from the "sell labor" to "buy labor", the days of making money by the selling labor has gone,the labor costs is greatly increased. In the chain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subcontract is not trustworthy. At the same time, the idea of "Not an officer is not a talent" is deep-rooted, the "craftsmen type" talents in enterprises are more and more scarce. In this paper, methods for break the disadvantages of supply-side reform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from basic level are put forward.
【關鍵詞】基層; 供給側; 短板
【Keywords】basic level; supply-side reform; disadvantage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4-0007-02
1 建筑企業的分包鏈如何打造
國有大型建筑企業懷抱“荊山之玉”,資產雄厚,“船大頂風浪”,特別是高端人才優勢明顯。但按部就班甚至抱殘守缺的意識較重,四平八穩勝過激流勇進,企業改革創新的活力大大減弱。勞務公司和專業公司“船小好調頭”,但往往缺少戰略意識,抵御風險能力差,管理者的時間多浪費在尋求合作機會的路上,資源得不到有效發揮,甚至“今朝有酒今朝醉”,亟需“找棵大樹好乘涼”。
如何把小企業的“好調頭”和大企業的“穩妥”發展,聯合起來,產生1+1>2的效果,國家提出了融合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思路,公私合營甚至員工持股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國家的政策,在國有企業的落實,目前,還多數停留在“嘴上說”的層面。
既有政策的支持,又有實際的需求,但“一拍即合”,仍然任重道遠。在經濟利益獨大的時候,環保、質量、職工權益、社會責任等都難以有效保證。國企的發展,并沒有帶動產業鏈中相關方的共同發展,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靠激烈競爭和“剝削”下游企業尋求發展,仍是國有大企業的通病[1]。目前來看,做得好的專業公司,特別是勞務公司,做強做大的仍然很少,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分包鏈依然很薄弱。
實現品質發展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二航局2015年的工作會上,“品質二航”被正式確立為公司的發展戰略,“品質”是供給側的核心元素。“品質二航”開啟了企業質量效益型道路的新征程,“品質二航”是未來發展必須跨越的“瓶頸”,其中,“品質員工”尤其關鍵。
公司滬通大橋項目部,通過組織學習、幫扶指導、資金支持、生活關愛等方式,積極推動勞務公司的管理提升。四川鄰水營豐建筑勞務輸出有限公司、安徽蕪湖宗盛建筑勞務公司等的實力明顯增強,勞務公司經理余永斌、李宗水的建橋強國夢,和企業的建橋強國夢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專業化的分工、融合的發展是未來的趨勢。目前來看,項目上的試驗、測量、物資、設備等,多是通過打包交給企業內部的專業公司操作運行,這也是成熟的做法。企業內部的專業公司多是由原來的機關部門轉型而來,依附性很強,自主權很小。擴大主體員工規模,不管是通過主體員工的招入,還是勞務派遣人員的增加等,都已經“此路不通”,“急需用人”和“不給招人”之間的矛盾無法克服。在沒有政策支持的情況下,用人的風險越來越大。
2 “工匠型”人才的春天何時到來
打造強有力的“分包鏈”,夯實企業的基礎,關鍵就在“工匠型”人才的培養上。2016年的兩會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一時間,“工匠精神”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何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書的作者付守永這樣說:“工匠精神”是對工作的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視技術為藝術,視工作為修行,既尊重客觀規律又敢于創新,擁抱變革,在擅長的領域成為專業精神的代表。
在產品短缺的時代,供不應求,你生產的即使是一件次品,也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都能賣出去,這是粗狂發展階段的特征?!昂唵蔚氖虑橹貜妥?,你就是專家,重復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這個時候,人們往往對“簡單”和“重復”的事情不屑一顧,20世紀90年代,很多企業為了追求效益和效率,把一些從事“簡單”和“重復”勞動的工人下崗分流,認為這樣的事情毫無技術,農民工都會干,且成本低。
目前,企業間、產品間的競爭異常激烈,供給和需求的關系發生了變化。“拼的是質量”,稍微半點瑕疵,都是致命的要害。追求高質量,追求品質和品牌,已經成為企業獲利的最后機會,企業要想真正實現“長生不死”,實現“基業長青”,高質量已經成為唯一的靠山!
在這個“商業精神”流行的時代,各企業都面臨巨大的生存挑戰。應對挑戰,“商業精神”無疑起著巨大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要弘揚“工匠精神”。“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企業不缺少探井的伯樂,缺少掘井的工匠,企業不缺少制定制度的人,缺少踐行制度的人。對于建筑企業來說,多數領域屬于基礎行業,其本身不具備“高精尖”的特征,用心做好、端正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一點,也就是“工匠精神”的具體要求。但目前來看,企業缺乏熟練技術工人,企業和工人對“工匠精神”的認識有缺失,急功近利,只注重效益和產出比,不追求產品性能和質量的極致,企業領導只注重“高端”產品、“高端”人才 ,漠視基礎工作,也是企業不出“工匠”的直接原因。
目前,企業談的較多的是“創造”,好像“創造”比“制造”要“高人一等”。但現實情況是,企業不僅需要創造,更需要制造。當我們大談創造的時候,可否停下來思考一下,我們的制造做好了嗎?中國已經成為制造大國,而遠非制造強國。大是規模,是量的增長,靠的是機會和資源;強是價值,是質的增長,靠的是戰略、技術和管理。
“工匠精神”是制造的基礎,制造是創造的基礎?;A沒有打牢,就想建造摩天大樓,難免會岌岌可危。庖丁解牛憑精神和牛接觸,游刃有余,他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要做到心到、神到,熟能生巧,就能達到登峰造極、出神入化的境界。工匠輩出的“閘門”在哪兒,如何開啟,值得深思。人才成長的“行政化”這條路,已經非常“擁擠”,“官帽子”是堵塞工匠“閘門”的最大障礙。
2015年10月,該單位員工周海生獲得“2015年央企職工技能大賽金獎”,掀起了一輪“技能比武”的熱潮,蕪湖市“周海生創作工作室”應運而生。2016年,二航局提出“楊氏工作法”,楊志德是全國勞模,中國十大橋梁人物,他就是典型的工匠,無論是當木工、做技術員,還是當領導,“工匠精神”一直是其工作的法寶。
2016年3月29日,李克強總理在第二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大會上指出:“各行各業要向獲獎組織和個人學習,弘揚工匠精神……讓追求卓越、崇尚質量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边@也說明,技術工人的春天不遠了,企業“工匠”的春天不遠了。因為,他們的收入和地位,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賈康,蘇京春. 論供給側改革[J].管理世界,2016(0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