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成立的初衷是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然而自成立以來,在具體的實施中還是存在著援助范圍較窄,援助律師定位尷尬等多種問題。這些問題導致刑事法律援助制度難以發揮正常的社會效用,使得真正需要援助的弱勢群體不能得到應有的幫助,使得法律援助工作不能正常開展等。因此,本文認為擴大刑事法律援助范圍,加強對法律援助的宣傳,提高政府以及其他職能機構對刑事法律援助的認識,增加援助資金的投入等將有助于法律援助制度的人文關懷得以全方位體現。
關鍵詞 法律援助 刑事 訴訟 制度
作者簡介:邱妮斐,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律。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162
一、研究背景
本文的研究背景是基于對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在具體實施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通過網上查閱治療和關鍵詞搜索的方法對相關的文獻進行了深入研究,總結出自己的解決建議。李進《加強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系河北省法學會2016年度法學會研究課題中對法律援助制度在農民工中的落實情況進行了深度研究,文中提到了農民工法律意識薄弱、受法律援助的范圍狹隘、而且缺乏專業的援助律師等問題,并申明了自己的解決建議。許迎非《論法律援助的三重屬性》河南大學·法律碩士學位論文中對法律援助的三重屬性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國家性、社會性和權力性合稱為法律援助的三重屬性,而法律援助對提高司法的公信力至關重要,是一種對公民權力救濟與保障的體現。馬麗亞寫的兩篇關于法律援助的研究文獻,《農村留守兒童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中根據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介紹了家庭、學校、社會和司法對未成年兒童權益的保護規定,家庭和學校是未成年人保護的首要條件,當這兩者出現問題后會實施社會和司法對未成年人予以援助 。《原理與路徑: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分析》中就我國未成年人獲得法律援助的現實情況,提出該援助領域還有較大的推廣空間,文中提到了我國先后頒布并實施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兩部法律從實體法層面對未成年人的權利保護做了清楚規定,是實施未成年刑事法律援助的法律依據 。《人文精神語境下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之審視》,曾鈺誠,伍光紅兩位研究者就現行《刑事訴訟法》中的相關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援助范圍窄、援助律師定位不妥等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應該正視法律援助制度的推廣和援助范圍加大等意見。
綜上,在本文開題研究之前已經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了法律援助制度某些方面的問題,筆者采用文獻研究的方法對我國法律援助制度還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
二、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在具體實施中存在的關鍵問題
我國自刑事法律援助制度頒布實施以來已經三十幾載,由于社會制度、經濟、人文等方面的影響,已經逐漸深入并規范化的法律援助制度在如今的具體落實中任然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例如法律援助的宣傳力度不足、專職人才缺乏、援助資金供給短缺等問題。本節主要對法律援助中出現的具體問題進行系統簡介。
(一)法律援助制度的概述
法律援助制度(Legal aid system),是指國家的司法制度在具體運行的各個環節和層面,針對一些由于經濟等原因導致的不能正常上訴個人意愿,不能采取正當的法律手段維護自己個人權益,由國家提供司法機構免費或者減免的辦法為其申訴的一種方式 。因此這種援助方式也叫做法律救助。它在司法和公民之間承擔保證了社會的正義與司法的正義,是一種對公民的基本權利具有保障作用的行為,是我國司法體系中地位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法律援助自在國內正式實施以來,一直朝著規范化與法律化的方向發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社會中也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二)法律援助存在的問題分析
1.刑事與民事之間的協調問題:
在如今的法律援助制度具體實施中,還是存在著刑律較重,民事較輕的問題,導致刑法與民事之間的呈現不平衡的形式,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法律援助制度的社會效能。就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分析,主要是刑事援助與民事援助之間采用的具體措施和程序不同。刑事援助制度法律明確規定了辯護制度的通暢性,并且人民法院需要以審判機關的地位來要求工作上的配合,而刑事援助如果有法院的要求,法律援助機構便會做出響應;民事援助則不同,通常都是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社會弱勢群體,且侵害會使其生存條件都十分艱難,在法律援助上既需求迫切,又難以尋到有效的途徑。因此,法律援助制度的刑事援助與民事援助之間的協調太差,導致“刑重民輕”的現象,法律援助的初衷也不能在社會中發揮它應有的最大作用。
2.基層法律援助機構設置單一,人才缺乏:
基層法律援助機構受經費以及對援助制度的重視程度影響,在機構的設置上很單一,日常的工作制度也沒有系統規劃或者劃分不完整。且基層法律援助機構的法律人員的專業素養和知識也不全面,而基層法律援助機構需要涉及的法律咨詢和訴訟比較多樣化,導致供不應求的現象。我國的大部分高素質的律師和系統完善的法律援助機構都分布在發達地區和城市,經濟發展落后的貧困農村的法律援助服務很薄弱,人才也很少,法律援助工作難以開展。因此,我國的一些偏遠地區,弱勢群體較多的地方,法律援助制度根本就很難開展甚至是無法開展,又或者從來沒有開展過。
3.法律援助中的經費缺乏問題:
目前,我國法律援助的經費是比較緊張的,特別是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基層單位,法律援助經費困難的現象更為嚴重。有的基層法律援助機構為了正常地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甚至將法律援助機構設置成收支自理的事業型單位,這與法律援助的真正意義大相近庭,卻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即使《法律援助條例》里面明確規定了法律援助是由政府承擔責任,縣級以上的人民政府應該采用積極的態度推進法律援助工作,并為其提供資金幫助,保證法律援助工作與時俱進,與社會協調同步發展 。但是由于嚴重的資金短缺,雖然法律援助的經費已經納入財政的預算之中,但是真正撥付的資金卻很少,不能從根本上滿足法律援助事業的發展。在法律援助資金這個問題上,法律援助機構每年都會向財政部門申請,但是結果卻是不確定的,有的援助案件要么不予批復,要么就補貼較少的資金,所以基層法律援助制度的推進與法律援助的本意有“南轅北轍”的傾向。
4.法律援助配合機構不完善:
法律援助工作是一項涉及面很廣的工作,因此需要各司法機關和勞動保障部門等單位持積極配合的態度。根據我國刑事訴訟的規定,犯罪嫌疑人在第一次被司法機關強制采取制止措施之日起就可以獲得法律上的幫助,但在現實中的刑事法律援助只是出庭辯護,完全忽略了為嫌疑人提供幫助的環節。除此之外,法律援助機構在進行相關證據收集的過程中,偵查機關及檢查機關與法律援助機構之間沒有明確的溝通途徑,導致一些關鍵性的證據的取得會大費周章。工商、醫療機構、鑒定部門以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與法律援助機構之間也沒有具體的制度規定,需要配合取得證據的部門或機構要么不配合,要么需要花費高昂的費用,這給法律援助的順利開展帶來了很大阻礙。
5.法律援助宣傳范圍狹隘:
法律援助宣傳工作不廣泛導致很多部門對法律援助的真正開展情況以及社會效用都不是很清楚。其主要表現為政府及相關部門不能深入地了解法律援助工作,第二是需要援助的群眾也缺乏對法律援助制度的認識,不能有效地采取法律措施來維護自身權益。應該積極配合的部門以及政府對法律援助的理解停留在概念層面上,對法律工作具體實施中需要的條件、實施的社會效果、經費需求度以及人才培養上都沒有仔細去了解,相關部門的協調程度自然也不甚積極。因此,法律援助宣傳狹隘將直接導致制度與受眾之間產生脫節。
三、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一)明確化法律援助的范圍、條件及程序
可以采取法律援助措施的具體范圍、經濟困難的條件、援助所需要走的程序進行明確的規定。根據《法律援助條例》的內容,增加民事法律援助案件批準的數量,對刑事援助與民事援助之間相互擠占經費的問題進行平衡。各機關部門與法律援助機構之間的溝通途徑予以明確化,通過人民法院、鑒定機構以及仲裁機構等部門之間相互協商的辦法,制定一套各部門都同意的法律援助審批文書。其他職能部門(例如工商、衛生等)也應該根據自己的職責權限對法律援助機構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幫助,各職能部門與法律援助機構之間建立經常性的商榷機制,將整個法律援助的道路通暢化。
(二)加強法律援助專職人才培養,增加法律援助機構建設
積極采用人才共享的機制來打破法律援助機構人才缺乏的局面。對于法律援助人才缺乏的基層機構,可以采取律師協會或司法行政機關直接協調的方式,盡量滿足法律援助機構的人才需求。不同區域之間的人才共享機制網絡化的同時,司法行政機關從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的人才中選取一定比例的人才充實到基層機構,減輕基層機構人才缺乏的問題。建立較大區域內刑事法律援助人才庫,區域內的各法律援助機構都可以在未完成當年援助任務的律師或法律援助人員中選派人員進行援助,以實現區域內的人才共享。
(三)建立法律援助經費保障制度
以財政資金的投入為主導,采取行業奉獻與社會贊助為輔的方式建立法律援助經費保障制度。首先,按照《法律援助條例》所規定的內容,法律援助所需的資金應該納入財政預算內,國家財政部門應及時撥付法律援助經費,用以法律援助工作在貧困地區開展 。然后,要保證每一樁案件的補助標準和實際支出之間的一致性,以此對律師以及援助人員工作的無償性進行保證。最后,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影響力,利用群眾的力量對法律援助經費提供一份保障,建立法律援助基金和管理組織,根據各地法律援助過程中的需要補貼一定的法律援助經費。
(四)增加法律援助宣傳力度與范圍
增加法律的宣傳力度與范圍,可以有效提高法律援助的“知名度”,讓弱勢群體真正地領會法律援助的含義。首先,從各行政部門以及職能部門開始,提高他們對法律經費撥付的意識,對法律援助工作開展的社會意義加以理解和支持,在有需要的情況下,職能部門積極協助法律援助機構獲取關鍵性證據。其次,法律援助在基層的宣傳更應該深入進行,讓更多的法律意識薄弱的弱勢群體知道法律援助的存在。最后,法律援助的宣傳要有意識地提高人們對法律經費的社會捐助的認可度,為法律援助能順利開展并推廣打下基礎。
綜合全文的敘述可知,我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一直以來存在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援助范圍始終太窄,導致援助范圍太窄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法律援助資金不足、缺乏法律援助專職律師、民眾法律意識薄弱等。因此,增加法律援助資金,將法律援助制度進行推廣,培養更多的法律援助專職律師等將有效改善法律援助制度中存在的相應問題,并能提高國家對人民法律上的救濟措施。
注釋:
馬麗亞.原理與路徑: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分析.青少年犯罪問題.2016(1).75-82.
馬麗亞.農村留守兒童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2017(1).70-76.
許迎飛.論法律援助的三重屬性.河南大學.2016.
董紅民、麻偉靜.完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實證研究.中國司法.2016(1).43-50.
高彥梅、崔更國.我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現狀與完善.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