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音 孔文碩
[摘 要] 截止2017年初,“營改增”在我國已全面實施數月有余,整體上實現了減少國內重復征稅、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目標,但同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營改增”雖然最初致力于確保所有行業的稅負只減不增,但是少數行業卻出現了稅負大幅上升或不平衡現象;交通運輸業和融資租賃業;地方財政收入大幅減少等。這對“營改增”的積極作用產生了顧慮和疑惑。通過研究分析發現,引導企業適應稅收政策,鼓勵發展地方經濟,才是應對之道。
[關鍵詞] “營改增”;第三產業;稅收負擔;建議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B
一、第三產業的經濟重要性及其發展現狀
(一)經濟重要性
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第二產業產業以外的行業,即不生產物質產品的行業[1]。它最先由英國經濟學家費希爾于1935年在《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提出。在當前世界經濟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下,第三產業不僅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占比如何還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不僅如此,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于解決就業問題具有積極作用,而充分就業又是激活消費、拉動內需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對于我國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二)發展現狀
到2017年為止,第三產業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出臺的最新數據,2016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384221億元,在三次產業中繼續領跑。從圖一中可以看到,我國第三產業GDP比重已高達51.6%,首次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比第二產業高出11.8個百分點。李克強總理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確切提出“2016年全面實施營改增”,由此可見,第三產業GDP如此高的增長速度與“營改增”政策的實行密不可分。
從圖二中可以看出,近五年來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走高,并且遠遠大于第一、第二產業,而第二產業的經濟貢獻率卻逐年降低,這說明我國經濟正在由工業主導向第三產業主導加快轉變,標志著中國經濟正式邁入“服務化”時代,由此成為經濟新常態下的一道絢麗璀璨的風景線。尤其是在2014至2016這三年中,第二、三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度變化。由此可見近年來“營改增”逐漸展開應用對第三產業發展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正面作用。
二、“營改增”在第三產業實行的積極影響和同時出現的問題
營業稅改增值稅,簡稱“營改增”,是指以前繳納營業稅的應稅項目改成繳納增值稅[2]。它們的征收原理是不同的,營業稅是對產品或服務的銷售收入征收,而增值稅是對扣除中間投入后的增值部分征收,減少了重復納稅的環節,更有利于減輕企業稅負、企業業務的集成,促進社會公平,調動各方積極性。
從理論上看,經濟增長是稅收的源泉。要想促進經濟發展,稅收增長幅度必須低于經濟增長的幅度。因此,政府必須減少稅負,才能提高企業在各行各業的競爭力。盡量避免稅收增長超過經濟增長幅度,由此造成經濟發展的沉重負擔。自2016年營改增全面實施以來,第三產業整體上實現稅負減少,但是少數行業卻出現了稅負大幅上升或不平衡問題,如交通運輸業和融資租賃業。
(一)企業方面出現的問題
1.交通運輸業的稅負大幅上升。某些企業配套措施不到位,例如許多商店至今還無法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一些行業庫存的資產進項也不能抵扣,而短期內又無增購交通工具計劃。這都屬于進項抵扣不足導致的企業稅負加重。不僅如此,企業的經營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增值稅的稅收負擔。
2.融資租賃業出現進項提前、銷項滯后的不平衡抵扣現象。企業如果在當前會計期間購入融資租賃設備進而取得大筆進項稅款,收入卻是在今后較長的周期里分期實現,這將導致企業至少今后三年內無應納增值稅稅款,進項抵扣不平衡就是融資租賃業最突出問題。
(二)政府方面出現的問題
從另一方面考慮,原來第三產業應納的營業稅屬于地方稅,而增值稅按照75:25在中央和地方分成,屬于中央和地方共享稅。“營改增”之后,營業稅徹底被增值稅取代,雖然減少了地方稅務機關核算稅收收入的工作量,但是地稅部門職能也被弱化,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地方財政收入,這會影響地方政府完成年初預算收入計劃,加大地方政府的支出壓力,甚至造成財政赤字;一旦地方稅收失去主體稅種,稅收征管難度就會加大。如何協調地方財政和中央財政的關系,緩解地方財政收入的壓力是當前面臨的首要問題。
三、案例分析第三產業企業對稅制改革的應對策略
(一)案例分析
以電信行業為例,假設有兩家運營方式不同的電信集團。2016年其營業收入相同,均為17689億元。電信業實行兩檔稅率并行征收,其中,提供基礎電信服務,稅率為11%;提供增值電信服務,稅率為6%。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稅率為17%。其他資料如下:
1.1A企業內設機器設備修理車間;B企業外購機器設備修理服務,發生的修理費用均為1100億元。
2.2A企業的某些研發設備供應商配套設施不健全,某些進項業務未能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因此A企業其他可以抵扣的進項稅款為400億元;B企業其他可以抵扣的進項稅款為425億元。
3.3A企業年度基礎電信業務量與增值電信業務量比為70:30;B企業年度基礎電信業務量與增值電信業務量比為40:60。
單位:億元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由于電信集團B先進的經營模式迎合了國家在增值電信服務方面的鼓勵政策,集團B比A少了一部分的銷項稅款;再加上B集團設施全面的供應商和外購的修理服務,其比集團A多了一部分可抵扣的進項稅款。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最終B企業比A企業稅收負擔要輕的多。
(二)結論
通過上述案例可以總結出,企業只有自身做出改變去努力適應“營改增”全面實施后的稅收政策,才能充分享受到此次稅制改革對第三產業的扶持和鼓勵。具體如下:
1.完善各項配套設施,積極適應增值稅的相關政策;
2.優化企業的經營模式,向高新技術產業轉移邁進;
3.進行更加細密的專業化分工,促進彼此間相互協作;
4.重視并提高財務成本核算的水平。
四、各地政府協調好“營改增”后地方財政和中央財政的關系
雖然“營改增”通過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為第三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但是它也直接導致來源于第三產業的地方稅收收入總量大幅度下降。原來第三產業應納的營業稅屬于地方稅,被增值稅完全取代后,增值稅按照75:25在中央和地方分成,即使地方稅收收入總量不變,地方政府收入也會減少75%。首先,這會影響地方政府完成年初預算收入計劃,加大地方政府的支出壓力,甚至造成財政赤字;其次,這將加大地方稅收征管難度,而且進一步削弱地方財政收入增長潛力,面對這種狀況,平衡地方和中央的利益是當前有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1.中央當局應重新劃分中央和地方的增值稅稅收分配比例,有效協調“營改增”后地方財政和中央財政的關系。
2.中央財政通過增加一般轉移支付和事權上收來扶持地方財政,以此增加地方政府收入和減少地方財政的支出壓力。
3.各地地方政府應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經濟,著眼于長遠,促進地方經濟持續發展。這是解決地方財政困難的根本辦法。
4.地方政府應盡量降低行政開支,例如減少樓堂建設,精簡管理機構;加強廉政建設,提倡勤儉節約、杜絕鋪張浪費[3]。
5.地方稅務局應加強稅收征管,提高征管效率。具體如通過充分運用征管信息化手段的方法提高稅費征管水平、稅收收入質量。
五、總結
此次稅制改革對于第三產業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它為促進行業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減輕稅負那么簡單,更是通過合理設置稅制要素,調節產業結構、利于社會專業化分工;與此同時,“營改增”引導第三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邁進,對于解決充分就業問題具有積極作用。而其中出現的問題有待稅制的進一步完善?!皩嵺`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改革不能停歇,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切實走下去,才能探索出正確的道路。
[參 考 文 獻]
[1]徐壽波.關于基礎產業理論的幾個問題[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09(1):1-10
[2]孔麗娟.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對通信企業納稅影響[J].中外企業家,2014(21):50-50
[3]徐文龍.芻議加強軍隊行政消耗性費用管理工作[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11):1-1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