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瑞波
[摘 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內刮起一股行政改革的風潮,其主要內容是政府職能市場化。在此背景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PPP模式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快速發展。文章對政府部門在PPP模式中的職能與定位進行探討,并對有關問題給出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PPP模式;政府職能;信息披露機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0.210
1 PPP模式介紹
1997年Windhoek在可持續發展的項目管理會議上首次提出了“PPP”概念。PPP,即公私合作制,是指政府部門在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時,為了提高效率、降低風險而與私人部門進行的長期合作。這種合作伙伴關系一般是通過正式的協議來確立。在這種合作伙伴關系下,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在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時可以更充分地發揮各自的優勢并且共同分擔風險、分享收益。
PPP的實踐最早起源于歐洲,其在鐵路、地鐵、公路等大型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中應用相當廣泛。但是目前在國際上對于“PPP”還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定義,世界各國、各種國際組織對“PPP”的定義都有不同的解釋。英國促進“PPP”政策工作小組對“PPP”的定義為:為了提供某項公共服務或開發某一公共設施,而在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達成的契約性協議,并以此來實現收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美國PPP委員會將“PPP”定義為:政府機構(包括聯邦、州或地方)與私人部門的合同協議,并且通過這一正式的協議,利用公私雙方的資產、發揮公私雙方的技能,共同為公眾提供服務或設施,在資源共享的同時,公私雙方分享利益并分擔風險。加拿大PPP委員會將“PPP”定義為: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基于各自的經驗建立的一種合作經營關系,通過合理的資源分配、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以滿足公眾需求。世界銀行對“PPP”的定義為:“為提供公共設施或服務,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建立的長期合同,其中主要由私人部門承擔主要風險和管理責任,私人部門獲得的報酬與其所提供的設施或服務相關。
2 我國政府在PPP模式中的職能履行現狀
政府部門作為PPP模式的參與方之一,不同于私人部門以追求經濟利潤為目的,政府部門更多的是看重項目的社會效益。同時,政府部門作為項目的發起者又占據主導地位,所以政府部門如何在PPP項目中履行職能至關重要。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就在一些基礎設施領域引入了社會資本投資,如污水處理、高速公路、橋梁等。從這些基礎設施的發展歷程來看,政府通過使用PPP模式,已經顯現出了一定的效果,即基礎設施建設效率提高以及緩解地方政府財政壓力。但是PPP模式在我國的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需要結合我國國情不斷完善、探索。
我國為了更好地推進PPP模式在基礎設施領域內的應用,于2014年成立了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并賦予了國家發改委對于PPP推廣過程中的監督職能。但在實踐過程中,存在職權交叉的問題。使得PPP的監管機構在履行職能時缺乏應有的獨立性。我國的政府部門作為PPP項目的參與方之一,要承擔PPP項目帶來的風險并享受相應的收益,同時,政府部門又是PPP項目的監管者,要履行相應的監管職責。這種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身份,很容易使政府部門在實踐過程中模糊了自己的職責。
在法制建設上,這些年來,為了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陸續發布了很多推廣PPP模式的政策文件,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PPP模式在中國的發展。但是我國關于PPP的法律法規依然不完善,存在穩定性差、法規地區化、內容籠統等問題。
在政府管理觀念上,政府部門仍然存在對公共服務全權負責的保守觀念。社會資本在人才、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優勢不能完全發揮。我國政府應盡快扭轉觀念,在PPP項目中,作為參與者和監管者,應給予社會資本更多的空間以更好地發揮其優勢。
綜上所述,我國政府在PPP模式中的分工有待明確、法律法規亟待完善、管理觀念仍需轉變。
3 對于我國政府在PPP模式中職能與定位的建議
3.1 優化審批程序
政府部門應當簡化審批程序,減少行政審批周期,審慎核準項目,建立一個簡潔、有效、清晰、合理的項目執行方案。同時,在項目有效期內,應充分發揮政府的監督、管理職能,切實保障相關政策法規的可持續性,建立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應急機制,避免項目因政治等因素而終止。
3.2 對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提供支持
政府部門推廣PPP模式時要明確,政府部門與社會資本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借助社會資本在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來增進提供公共服務的質量與效率。目前,在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領域時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技術條件、人員資格、注冊資金等門檻,在與國外投資者的競爭中常受到不平等待遇,嚴重挫傷了國內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的熱情。所以,政府需要認識到PPP項目的長期性和復雜程度,在明確自身職責的情況下,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現政企分離,進而使社會資本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與此同時,政府部門應繼續出臺更多的優惠特許權政策,比如給予社會資本在項目附近的商業開發權、土地開發、物業管理權等。
3.3 完善法律法規
PPP項目能否成功,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相關政策的支持和完善的法律法規。由于我國PPP模式正處在起步階段,對于這方面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定的研究并不多,在公私合作方面的立法相對滯后。接下來,政府部門應在保證法律、制度一致性的基礎上,跟上時代步伐,抓緊研究并制定新形勢下公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規。通過法律保障PPP模式的健康發展,為接下來的PPP推廣營造有利環境。
3.4 合理的風險分配機制
雖然上文提到,世界各國對于PPP的定義并不統一,但是都承認“風險共擔、收益共享”是PPP的核心精神。實踐過程中,應在協調社會資本追求收益和政府部門追求社會利益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制定風險分配機制。對于風險的分配,應遵循三個原則:第一是風險應分配給對該風險最有控制力的一方,例如建設過程中涉及的風險應由社會資本承擔;第二是風險的分配應與權力相匹配,例如在地鐵、污水處理、高速公路等PPP項目中,政府部門需要掌控定價權,相對應地,政府就需要承擔收入不足的風險;第三是風險分配應有上限,有些風險發生時,其造成的后果可能令任何一方都難以獨自承受,如果只由一方承擔,并不利于PPP項目的風險管理。歷史上有很多PPP項目由于政府部門過多地承擔了風險,最后對政府財政形成了巨大的壓力,所以在風險分配時,應設立一個承擔風險的上限,超過這個上限的風險或者通過購買保險或者所有參與者共同承擔。
3.5 建立信息披露機制,使投資公開透明
政府在做PPP項目儲備和篩選的工作時,應及時向全社會公開發布PPP項目的信息,并如實披露項目有關風險;并且采用招標、談判等競爭的方式,公開透明地在社會資本當中選擇參與方,通過打分的機制將信用狀況良好,綜合實力較強的社會資本遴選出來,避免“托關系”“走后門”等情況的發生。真正做到通過PPP模式,降低了提供公共服務的成本并提高了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
3.6 加強監管、將政策落到實處
政府應繼續加強PPP項目的監督和管理,將PPP項目涉及的所有利益相關方都納入監管范圍,防范內部腐敗的發生,建立一個適合PPP項目長期發展的程序和相應的監管規則,并進一步建設項目有效期內的風險追蹤和調控機制,做好項目跟蹤服務,依法開展檢查、驗收和責任追究等活動,建立健全私人資本投資公共項目的信用記錄,充分發揮政府作為管理者和監督者的職能。
參考文獻:
[1]彭芳,祝小寧.PPP模式下我國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職能轉變[J].四川兵工學報,2008(4).
[2]沙驥.PPP模式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04.
[3]姜凌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J].中國市場,2015(13).
[4]賈康,蘇京春.PPP將引導更多民間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