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運華
俗話說:“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奮。”激勵在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靈活地運用激勵藝術,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熱情高漲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正如比格所說:“被高度激發起來的學生們學習的目的性強,而且精神飽滿。他們很少出現可能有的‘紀律問題。因而一個能夠使他的學生們保持有充分動機的教師,已獲得大半成功。”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巧用激勵藝術,遵循激勵原則,把學生的學習士氣鼓動起來,使他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奏響積極向上的課堂主旋律。
一、目標性原則
實施激勵時目標必須明確,即為何要實施激勵行為,對誰實施激勵,激勵實施后達到何種目標,這些問題教師在實施激勵時要心中有數,只有有明確的激勵目標,激勵行為才能有的放矢,收到預期的激勵效果。例如,在一節數學課中,我提出一個問題后,一個膽怯的學生眼里閃著興奮的光芒,我猜想他一定有答案,只是因為膽小而不敢主動舉手發言。于是,我在心里設立了這樣一個激勵目標—— 一定要激勵這位學生大膽發言。我及時地激勵他:“我發現你的微笑特別自信,能把你的想法說出來給大伙兒分享嗎?”這位膽怯的學生怯生生地站起來,我以期待的目光親切地注視著他,他受到了鼓舞,開始說話了,可是聲音太小了,我走到他跟前,認真傾聽,說完后我驚喜地說:“你的想法太好了,能大聲告訴大家嗎?”他用力地點點頭,終于聲音響亮地做出精彩的回答。我立刻示意全班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并毫不吝嗇地送上自己的贊美:“你真了不起,講得真棒!”這位學生顯得很激動。在接下來的那節課中,他居然能積極主動地舉手發言,這對于膽怯的他來說多難能可貴呀!顯然,我達到了激勵的目標。
二、適度性原則
目前,教師都非常重視激勵手段的運用,認為“與其責罵,不如夸獎”。的確,得到認可、獲得贊賞是人的天然欲求,尤其是小學生,夸獎能增加其自信心,提高其積極性。但是濫用贊美之辭有時卻會適得其反。還記得剛步入教壇的我,思想上甚是重視激勵手段,于是,每個回答完問題的學生我都大力贊揚:“你真棒!”“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等等。一開始,學生興致盎然,熱情高漲,課堂發言熱烈,但是,當我提了一個稍微有點難度的問題時,全班卻鴉雀無聲,我清楚地知道,問題絕不至于難到沒人能解答,只不過大家都不敢嘗試而已。課后,在和課題組的指導老師座談研討時,他告訴我這么一個事實——心理學家H·G·基那特在研究報告中說:“幼兒受到過度贊美時,會由于怕暴露了自己的不值得贊賞而感到不安。”于是,我認識到一味地贊美并非萬全之策,激勵要有一個尺度。此后,我針對學生的不同回答給予不同程度的激勵。當學生解答了一個淺顯的問題后,我微笑地點頭贊允,當學生解答了一個稍難的問題后,我對他豎起大拇指說:“你真愛動腦筋。”當學生解答了一個更難的問題后,我和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并很有激情地說:“哇,你真厲害,簡直就是一位小數學家。”前后兩節課,由于把握了不同的激勵尺度,就有了決然不同的課堂效應:前一次是“微波蕩漾”,后一次是“波濤洶涌”。教學效果更是不言而喻。因此,我們運用激勵手段時必須根據具體的情形對學生實施恰如其分的激勵。
三、靈活性原則
當下課堂很流行掌聲激勵。我曾經聽過一節課,執教者用掌聲激勵的次數竟高達十幾次。乍一看,似乎課堂氣氛很活躍,熱熱鬧鬧的。其實不然,頻繁的掌聲鼓勵最終必定會導致激勵人的學生累了,被激勵的學生也沒勁了,進而收不到鼓勵的效果。就我個人認為,激勵的形式應該靈活、生動、有趣。例如,對于學生到位的回答,教師可以由衷地贊賞:“太好了!。”這是語言激勵。對于有獨特發現的學生,教師可以驚喜地喊:“我終于找到知己了!”這是情感激勵。對于學生有創造性的精彩表現時,教師可以豎起大拇指,由衷地稱贊,同時送上掌聲,這是肢體激勵。至于學生表達不清或者不能準確表達自己意思的時候,教師則可以面含微笑,輕輕點頭以示鼓勵,然后說:“嗯,老師明白你的意思,還有哪位同學也聽懂的?說說看。”在教師的鼓勵下,讓學生自覺糾錯于無痕之中。而在引導學生小組研究時,則可以把小組學習的要求用激勵的話語說出來:“自己動動手、動動口、動動腦,一定會有新發現!”在上計算課時,可以進行類似“奪紅旗”的競賽形式進行激勵。另外還可以實施成功激勵。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因此,當學生取得了成功,我們應該對之實施成功激勵。總之,遵循靈活性原則就是根據學生的表現或活動的情境,靈活自如地使用各種激勵方式,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使用,使激勵藝術產生最佳效果。
四、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是指激勵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進行,因人制宜,針對性強。例如,對低年級的小學生,我們可以獎一些小玩意(如小紅花、卡通動物等)給孩子們,因為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外部動機為主,所以適當的物質獎勵可以誘發他們愛學、樂學,教師應側重對低年級學生進行“物質”激勵;而高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處于由外在的動機向內在的動機發展這一趨勢,教師對學生則更應側重“精神”激勵,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另外,對于不同的個體,也要選擇不同的形式進行激勵。如有的兒童有自卑感、怯懦,教師要多用成功激勵,以增強其自信心,有的兒童自尊心強或自高自大,教師可多用激將法等等。
五、感染性原則
遵循感染性原則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我們實施激勵的目的是消除學生害羞、不安、恐懼等心理障礙,使之產生輕松愉快的情緒,把學習當做一種樂事、一種需要,興趣盎然、熱情高漲、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全過程。所以,我們實施激勵要有感染力,要能鼓舞士氣。例如,在課堂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么一種情況,教師叫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時因為害羞不敢出聲,教師就要用信任的目光、親切的微笑、溫和的話語感染他,使他不再害羞,勇敢發言。而對那些積極發言并表現理想的學生,我們固然要贊美一番,但每句贊美之語都要是肺腑之言、激情洋溢。特別是在實施競爭激勵時,教師更要滿懷熱情、身臨其境,用熱情洋溢的口頭語言、恰到好處的身體語言渲染氣氛、感染學生,最大限度地激勵學生斗志昂揚、全力以赴地投入競賽活動,使活動收到預期的效果。另一方面,我們實施激勵要能感染學生的心靈,使激勵感人肺腑、催人上進。例如,我們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可以向學生介紹:約1500年前,我國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就計算出圓周率應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計算精確到7位小數的人,他的這項偉大成就比國外數學家得出這樣精確數值的時間至少要早一千年。聽完了老師的介紹,學生肅然起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油然而生,愛國熱情的火焰熊熊燃燒……
六、表揚與批評相結合原則
激勵在教育教學中的巨大作用是無可非議的,它可以增加學生的成就感,有助于強化積極的行為,真可謂是積極人生的催化劑。然而,當學生出現某一錯誤行為時,批評又是必要的,這樣才能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所以,在實施激勵時,一定要做到表揚與批評相結合,即堅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學生,既充分表揚肯定學生做對的地方,又批評指正其不良行為。例如,在課堂中,總會有個別學生因為種種原因而走神,對于這種情形,教師可以不動聲色地走到他跟前,用嚴厲的眼光看他一眼。他當然能收到來自老師的批評信息,進而改正缺點,專心上課。教師再把握時機,表揚他。這樣,表揚與批評相結合,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顧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總之,激勵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我們在運用激勵手段時,除了遵循以上原則外,還要根據具體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始終讓學生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斗志昂揚地去攻克學習道路上的一座座難關。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