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青+張欣
摘 要 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產業作為當前國家級貧困區武陵山片區文化產業調整升級的重要策略,對產業發展本身以及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片區內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比較典型的保靖縣苗族村寨黃金村茶文化旅游的開發現狀,從旅游利益相關者的角度提出產業發展策略,以期對黃金村茶文化旅游和武陵山片區其他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和思路。
關鍵詞 武陵山片區 特色文化產業 黃金村 產業提升
作者簡介:孫立青,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文化創意產業專業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張欣,吉首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2014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187
2014年,由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出臺的《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文產發[2014]28號)} 指出:特色文化產業是依托各地區特色的文化資源,通過創意、科技和市場等手段,提供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形態。指導意見對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依托特色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了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意見。
黃金村所在的保靖縣坐落在國家級貧困區武陵山片區,是土家族、苗族兩大少數民族的聚集區,是國家重點的扶貧開發工作縣。在山多地少,耕地緊張的情況下,該縣依托“保靖黃金茶”這個古老、珍稀的地方茶樹種質資源發展茶產業和茶文化旅游,發展成為了“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茶葉產業發展示范縣”。黃金村作為黃金茶的發源地,依托距離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吉首市(距離約30公里)和距離國家AA級旅游景區、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核心保護區的呂洞山近(距離約20公里)的交通優勢,舉行系列的文旅活動,開展茶文化旅游。目前,黃金村成為具有一定典型性、示范性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村寨,村中七片黃金古茶園也成為了湖南省農業旅游示范點。2015年,全村158戶當中,人均純收入達到了8300元,有75%的村民靠黃金茶種植和茶文化旅游脫貧。
一、苗族文化視野下的茶旅游資源
黃金村是一個傳統的苗族村寨,這里的茶樹種植、茶葉制作、茶習俗都是當地苗族適應和改造當地生態環境,選擇而形成的,與當地苗族文化相契合的經驗和成果。因此,這里的茶旅游資源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這種特性為發展以黃金茶為基礎的茶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礎。通過對黃金村的調查,現將以黃金茶為核心的旅游資源歸納如下:
(一)古茶園和成熟的茶樹培植技術
目前,黃金村的茶園包括七片黃金茶古茶園和近年來連片種植的、適應于工業化生產的黃金茶基地。在黃金村的附近,分布著龍頸坳、格者麥、德讓拱、庫魯、夯納烏、團田、冷寨河7片共計百余畝的古茶園。古茶園中,主干圍徑在30厘米以上的古茶樹有2057余株,其中最小的樹齡是233年,最古老的樹齡是406年,明代的古茶樹有718株,清代古茶樹有1339株。2009年,古茶園被列入湖南省第九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這是湖南省首次以仍在生存、具有相當價值的古老植物作為文物的保護對象。黃金茶也被譽為是湖南省內唯一“可以喝的文物”。2013年,古茶園入選成為湖南省農業旅游示范點,也是保靖縣首個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同時,黃金村四周也分布了大量連片的茶葉基地?,F代茶園與山形地勢相結合,形成了壯觀的產業景觀。無論是古茶園中的古茶樹還是近年培育出來的新茶樹都具有發芽早、產量高,氨基酸含量高、水浸出物高和酚氨比低的特點。黃金茶茶農們長期積累形成和掌握的茶樹園址選擇、育苗、種植、定植等技術和已有的茶樹資源為黃金茶資源的永續保存,為游客體驗茶樹培育種植等活動提供了堅實基礎。
(二)入選省級非遺名錄的制茶工藝
2016年,由保靖縣申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黃金古茶制作技藝”進入了湖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黃金茶制作技藝入選非遺名錄為茶文化旅游奠定了又一基礎。傳說,黃金村當地苗族人的祖輩在山間勞作后會帶一些野生茶葉回家。將“瓦罐”掛在“火坑”之上燒燙之后,將野生茶葉放入里面,搖晃烘干殺青后,再加水煮沸,幾分鐘就可以喝到芳香四溢的茶水。當地村民說,這個煮茶的故事就是如今“黃金古茶制作技藝”的源頭。黃金茶的制作流程包括采摘鮮葉、攤晾、殺青、揉捻做條和茶葉干燥五道主要工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文化產業融合的背景下,這一技藝具有很強的觀賞和體驗價值。目前,向天全等人被列為該項目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三)相關的茶俗和古代茶葉運輸的歷史
目前在黃金村主要留存的茶俗和茶葉歷史有三種:
一是傳說,指的是“一兩黃金一兩茶”和“茶仙姑”的傳說?!耙粌牲S金一兩茶”的傳說講的是明朝嘉靖年間,湖廣貴州都御史陸杰在前往鎮溪(如今的吉首市)巡視的過程中,經過黃金村附近的深山野林,很多人因染瘴氣而不能行走。苗族婆婆采摘自家老茶樹茶葉沏茶贈與大家喝。半個時辰后,病人全愈。于是陸杰贈與老阿婆一兩黃金,于是就有了“一兩黃金一兩茶”的故事。“茶仙姑”的故事說的是有七個仙姑路過黃金村,眷戀黃金村山清水秀的環境,于是就共同種下七片茶園。這是現在七個古茶園的來源,七個仙姑也被稱作“茶仙姑”。
二是指歷史,指的是茶葉運輸的歷史。早在唐朝時,這里的茶葉便由溪州,上船,入朝進貢,被稱為“溪州貢茶”。當時的溪州包括保靖縣。如今黃金村及附近村寨還依稀殘留著歷史上運送茶葉的遺跡。
三是習俗,指的是祭祀茶神。在黃金村生活的茶農至今還保留著每年采春茶的時候祭祀茶神,祈求豐收的習俗。
在黃金村里,黃金茶的影響貫穿于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在各類祭祀活動當中,當地居民“以茶代酒”祭祀神靈。采春茶時,當地居民用新鮮茶葉當做食材做茶葉炒雞蛋等美味菜肴。此外,黃金村其他苗族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都是當地發展茶文化旅游過程當中的重要資源。
二、黃金茶的旅游展示現狀
在“茶旅結合”已經成為各大茶葉產地共同發展策略的背景下,黃金村也開始了茶文化旅游活動。村寨依托茶基地、茶加工、茶文化等內容,發展黃金茶文化旅游這一特色文化產業來提高茶農收入,實現精準扶貧。目前,黃金村茶產業的旅游展示活動體現出當地政府主導,黃金茶企業參與的特點,具體的旅游展示體現在舉行相關賽事活動、進行景觀打造和游客采茶體驗三個方面。
(一)政府主導舉行的賽事活動
從2015年起,保靖縣連續在黃金村的村活動中心前坪舉行“黃金茶炒茶王”爭霸賽,在黃金村的茶園里舉行“黃金村茶姑娘”評選活動?;顒訒埍>溉h各個鄉鎮的茶農來到黃金村來,采用“黃金古茶制作工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場炒制黃金茶,來爭奪“保靖黃金茶炒茶王”的稱號。同時,邀請各個鄉鎮的百名苗家采茶女進行限時采茶速度比拼活動,爭奪保靖“黃金茶姑娘”的稱號。同時會舉行祭祀茶神、祭拜茶樹王等民間活動。舉辦“黃金茶炒茶王”爭霸賽和保靖“黃金茶姑娘”活動的時間剛好在清明節前后,這是一年當中采摘和制作黃金茶最好的時節,也是一年當中游客最多的時候。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所有的參賽選手都被要求統一穿著傳統苗服,以期達到苗族文化的展示。這兩個活動都是由政府部門主導的,是黃金村茶文化旅游的主要文化展演活動。
(二)政府主導的景觀符號打造活動
在政府的主導下,當地人將黃金村的一棵樹齡410年黃金茶樹作為保靖黃金茶“茶樹王”,并將其打造成為黃金村主要的景觀符號,作為吸引游客前往黃金村旅游的標志性旅游景點。目前,當地清除了“茶樹王”附近的建筑和雜草,修建了保證游客安全的防護欄桿,修建了通往“茶樹王”的石板路路面,并在茶樹上掛滿祈求平安的祈福絲帶,在茶樹的旁邊還立了塊寫有“保靖黃金茶茶樹王”的碑。與此同時,每年采摘春茶的時節,主管祭祀功能的苗族“巴岱”都會在“茶樹王”前舉行祭祀活動。當地通過舉行了“春茶拍賣”和“古茶樹認養活動”等活動,對“茶樹王”的概念進行了進一步的強化。2011年,古茶樹的100克春茶拍賣出了9.8萬元高價,折合每克980元。每克春茶的價格是當時黃金的三倍。2016年,在保靖黃金茶湖南·長沙見面會上,古茶樹一年的認養權被拍出60萬元的價格。在游客眼中,“茶樹王”如今已經具備了“祈?!薄ⅰ罢滟F”等符號特征。
(三)政府、茶企和游客分別組織的采購活動
黃金村的游客體驗活動主要體現在游客在村中茶園采茶和購茶體驗。從組織形式上來看,現場體驗采茶活動一般分為各級政府部門組織、茶企業組織和游客自行前往三種形式。政府部門組織側重于各地各部門互相學習扶貧致富經驗。茶企業組織的側重于依托采茶活動,讓顧客直觀近距離了解黃金茶,推動黃金茶的銷售。游客自行前往的目的在于自駕游玩、體驗采茶、購買春茶。從時間上來看,茶文化旅游活動基本集中在清明節前后。清明節前后是黃金茶新春的第一次出茶時節。因為春雨潤澤的緣故,這時的茶葉色澤綠翠,葉質柔軟。又加之茶樹積蓄了一冬的養料,這時的茶葉也是一年當中品質最好的。與此同時,春天也是人們短途旅行,外出踏青的好時節。在黃金村的購茶體驗一般集中在村口的坪上和茶農家里。在村口,老人、婦女買著各自的茶葉,在茶農家里,除掉賣給茶企的黃金茶,也留有部分茶葉賣給游客。目前,村中缺少專門賣茶葉的店鋪,茶葉的包裝也比較簡單。
總的來說,黃金村以黃金茶資源為產業依托,開展茶文化旅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是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的一個代表。同時,當前黃金村茶產業旅游展示活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存在政府規劃不到位、企業提供服務不夠、游客體驗不足和當地居民參與較少的問題。
三、茶文化旅游存在的問題及提升策略
旅游行為涉及到旅游者、產品供應商、接待地政府、當地社區等利益主體。基于黃金村的黃金茶種植生產和茶文化旅游已經形成了政府指導下的“公司+茶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茶農”的商業模式,模式中各個利益主體扮演自己的角色,發揮自己的作用的現實情況。
下面從游客、企業、政府、協會、茶農五個角度分析旅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產業發展策略。
(一)政府加強設施建設和制定規劃
隨著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和“精準扶貧”的深入,地方政府已經認識到茶文化旅游是黃金村以及整個保靖縣產業發展的重要產業。為了促進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地方政府有意識地打造了黃金茶賽事活動、黃金茶展銷會和“茶樹王”景觀,并在七片古茶園的保護等方面投入到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黃金村茶文化旅游缺少旅游規劃、配套設施不足的情況下,政府需要做出進一步的工作。
一是地方政府要制定“茶旅結合”的旅游規劃,將黃金茶習俗和歷史等人文資源、自然資源資源進行全面的規劃打造,開展野生古茶林生態旅游、栽培型古茶園生態旅游、現代茶園博覽苑游和古茶道旅游等旅游項目,將黃金村的茶文化旅游與吉首市的旅游發展結合、與保靖縣呂洞山景區結合,形成較為完整的旅游產業集群。
二是黃金村地處貧困地區,自身的資金和發展能力有限,政府宜出臺政策,招商引資,打造相關的交通、購物、休閑等配套設施。
(二)茶企業開展茶文化旅游
目前,黃金茶茶企在黃金村中從事的商業活動主要為茶樹種植、茶葉采制、茶葉收購和茶葉經銷。企業主辦游客采茶體驗活動的目的仍然是“以玩促銷”,用參觀游玩的方式來強化茶企的營銷行為,促進黃金茶銷售?;诖?,一是建議當地茶企提高認識,認識到茶文化旅游背后的經濟價值和當前茶葉銷售的競爭激烈程度;二是建議茶企學習相關經驗,參與到茶文化旅游的過程當中,進行轉型發展,在旅游產業當中,謀求更大價值。
(三)提高茶農的旅游參與度
居民是社區文化的載體,離開了黃金村的茶農,黃金村的茶文化旅游也就無從談起。在黃金村,茶農們在茶文化旅游中參與度仍然不足。當地的茶農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被觀看的對象和景觀。賽事比拼當中,他們之間的“炒茶”、“采茶”的爭斗過程,被展示給游客觀看。在日常的勞作過程當中,茶農變成了游客眼中、鏡頭中的風景,更多的是一種被動的展示。他們和游客之間的互動交流很少。為數不多的交流體現在游客隨著茶農之間的競技爭奪時,給予的“掌聲”和“歡呼聲”以及采茶時的一聲招呼和購買茶葉過程中的討價還價。針對茶農參與度不足的問題。建議增強茶農社區的主體性,提高茶農在茶業生產和茶文化旅游中的主體地位,更好地推動“精準扶貧”,實現村寨的“精準脫貧”。
(四)為當地茶葉合作社賦權
在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協會組織作為社區發展中的重要力量,在制定發展規劃、制定村規民約、治理環境問題、發展鄉鎮企業和維護當地居民利益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農村社區的協會組織既改善了農民的地位,又減輕了政府的負擔。目前,黃金村茶葉合作社最主要的功能是聯合茶農進行茶葉生產,而在茶文化旅游和維護茶農利益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為茶葉合作社賦權對實現黃金村茶旅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五)增強游客的體驗深度
目前,游客在黃金村進行茶文化旅游的過程主要包括觀看“茶樹王”及與其合影留念、前往現代茶園采摘茶葉、在村中購買茶葉以及觀看茶文化的賽事活動四個內容。其中賽事活動一年只有一次。村中缺少長期穩定面向游客的黃金茶古茶園、黃金茶的栽植技術和黃金茶制茶工藝的展示活動。以炒茶為例,茶農炒茶前,新鮮茶葉需要攤晾4至8小時,天氣晴朗氣溫高的時候,可以適當減少攤晾的時間,陰雨天的時候,則需要適當延長攤晾的時間。正常情況下,當地茶農都是下午傍晚時分和晚上才會炒茶。加上村中缺少食宿,游客很難有機會觀看和體驗炒茶活動。同時,游客在茶文化旅游當中還缺少與當地居民互動交流的機會。在游客與當地人交流成為影響游客旅游行為的重要因素的今天,加強游客與黃金村在地茶農的交流具有重要意義。針對游客體驗不足的情況,一是建議讓游客實現古茶園、制茶技術、茶俗等茶資源的全方位體驗,二是增加游客與在地居民的交流。
四、結語
因資源稟賦、參與主體、民族文化、開發現狀等方面的差異,武陵山片區各個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和提升策略會有所不同。但是,從政府、企業、游客、在地居民、協會等利益主體出發進行探究,特別是增強當地居民在旅游活動中的參與力度對武陵山片區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和“精準扶貧”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丁建軍.連片特困區農村專業化發展的多維減貧效應研究——以保靖縣黃金村為例.湘潭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
[2]羅康隆.文化適應與文化制衡——基于人類文化生態的思考.民族出版社.2007.
[3]孫雅琴.保靖黃金茶發展戰略研究.吉首大學.2015.
[4][美]查爾斯·R·格德納、J·R·布倫特·里奇.旅游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5]黃益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中的社區參與機制研究.廣西社會科學.2013(8).
[6]顧小玲.新農村景觀設計藝術.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7][英]貝拉·迪克斯.被展示的文化——當代“可參觀性”的生產.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