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檢務公開是法治建設中國的必然要求,是推行“陽光檢務”的需要,也是便民里面的現實需要,這對提升檢察執法透明度和司法公信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在檢務公開具體實踐中,當前檢察機關暴露出認識滯后、新媒體運用不足等問題,本文就如何更好深化檢務公開工作提出意見建議,以更好的提升群眾滿意度,服務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 檢察機關 檢務公開 “陽光檢務”
作者簡介:陳征,天津市武清區人民檢察院。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199
近年以來,檢察機關采取多種措施深化檢務公開工作,將服務功能由實體空間擴展至網絡空間,利用手機客戶端提供案件查詢、舉報受理、法規檢索、政策咨詢、意見反饋、文書公開等功能。檢務公開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檢務公開工作逐步走上快車道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檢務公開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檢務公開的思想認識滯后,主動公開意識不夠強
部分干警對檢務公開的認識不夠深入,認為實行檢務公開是上級布置的工作任務,做好規定動作即可,工作沒有創新,按照上級院部署,亦步亦趨;有的地方檢務公開工作思路不清,沒有抓頂層設計,沒有涉及制度層面,工作僅僅停留在操作層面;有的干警甚至認為目前檢察機關在執法辦案的程序方面已經非常規范、透明,深化檢務公開很有可能影響到正常的辦案秩序,有損于檢察機關的權威。
(二)對新興媒體運用不夠
只有少數單位能充分利用新媒體,好多單位還以利用傳統媒體宣傳為主,如采取印發宣傳資料、設立檢務公開欄、擺攤設點提供法律咨詢、召開工作情況通報會等方式,在時間、地點、人員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盲區,與新媒體相比缺少創新性、靈活性,導致很多群眾不能準確、及時了解檢察院工作。
(三)檢務公開工作缺乏主動性,公開重點不夠突出
對哪些文書可以公開,通過何種載體公開,公開的程序是什么,由哪個部門公開等認識不統一;對主要公開什么內容、公開范圍多大、是否應涉及案件信息等思路不明晰,存有很大顧慮,具體實施中往往選擇一些部門職能、規章制度、日常工作動態等予以公開,公布案件信息較少或不予公布;一般側重于公布檢察業務執行的結果,而忽略對檢察業務執行過程以及程序的公開檢務公開。工作創新不足,闖勁不足,等待觀望,推一推就動一動,不能主動而為。
(四)檢務公開工作的負責部門不一致,監督保障機制不明確
檢務公開工作有的由案管辦負責,有的由辦公室負責,有的由政治處負責,對工作開展不利,上級院在部署工作時,關系難以理順,很難做到政令暢通,令行禁止,影響工作效率;在開展檢務公開工作中,檢察院內各部門以及各部門人員之間的工作協調問題,公開的內容和工作強度、如何保證全面充分公開、公開的技術和經費支持、監督制約機制、考核機制等,都不明確,如果沒有充分的組織、制度以及物質條件方面的保障,“檢務公開”也將難以持續、深入、有序地開展。
二、檢務公開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不能正確理解檢務公開工作
一些干警認為只有檢察權沒有必要向群眾公開,而保持檢察工作存在一定的隱秘性,會在社會民眾中更具有威懾力,也對辦案更加有利。因此,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便將檢務公開看成是一項有負面影響的工作,認為此項工作不過是裝裝樣子。因此能不公開的就盡量不公開,也就阻礙了檢務公開工作的深入開展。
(二)對檢察機關終結性法律文書的認識不統一
一是對哪些屬于終結性法律文書認識不一致,有的甚至認為起訴書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終結性法律文書。
二是對公開法律文書的方式認識不一致,認為只要是法院公開審理的案件的起訴書都可以全文公開,而沒有必要以起訴書概況的形式公開。
(三)對檢務公開的連續性和長期性認識不足
沒有認識到檢務公開是一項長期貫穿于各項檢察業務工作中的工作,不是某一個階段、某一個部門的任務,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就好,認為做過一兩次宣傳,開了一兩次聽證會就算完成檢務公開的任務了。
三、對策和措施
(一)提高對檢務公開工作的認識
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屏障,而檢務公開為司法公正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為什么這樣說?因為檢務公開和司法公正具有互相促進的關系,兩者一起構成了檢務公開的價值目標,檢務公開是檢察機關實現司法公正的前提,司法公正是檢務公開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沒有司法公正,檢務公開就難以符合司法民主化、公開化、社會化的時代要求,因此,深化檢務公開是檢察機關維護公平正義的有效方式,是積極響應百姓對檢察工作公開透明、規范公正的新要求,保障人民群眾對檢察工作享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有效方式。
(二)注重統籌協調
檢務公開涉及復雜的權利義務,需要均衡多種價值,在這過程中,就需要做好統籌協調,不能為了檢務公開不顧公民的權利。檢務公開是一個系統工程,單個人或單個部門無法完成好此項工作,必須統籌安排,形成工作合力,才能保證政令暢通,提高工作效率。樹立長遠打算,克服短視行為。檢務公開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程序性制度,是現代司法程序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應當立足長遠,作為檢察改革的突破口,作為建立科學合理的訴訟模式和監督機制來謀劃、深入和推進。
(三)樹立正確的權利觀,減少執法的不規范
進一步深化檢務公開,是對檢察權力的規制和監督,防止檢察權在運行中出現偏差,減少執法的任意性。檢務公開必然要求檢察干警樹立正確的權利觀,正確運用手中的權力,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真正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
(四)樹立開放的觀念,廣泛聽取各方意見
檢察業務全面公開意味著檢察機關在辦理案件和開展其他檢察工作時,應當積極聽取各方的意見和建議,轉變思維觀念、官本位思想,培養開放意識、民主意識以及公正執法的意識。
(五)建立健全相關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檢務聽證制度檢務聽證制度是指檢察院在做出決斷之前,為使決斷更加公正、合法、認真聽取各方利害關系人的訴求,檢務聽證的范圍應當包括刑事申訴案件、刑事賠償案件,民事行政申訴案件和偵查活動中取保候審審查等檢察業務。
二是建立健全告知制度。告知制度是檢務工作公開的重要內容,這項制度的實施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會公眾對法律和程序的知情權,體現了司法者的民主司法意識,因此作為檢察人員應認真履行告知義務,明確不履行告知義務而影響訴訟參與人權利行使的,應當追究相應的責任。
三是健全主動公開和依當事人申請予以公開制度。對依法可以公開的訴訟期限、辦案流程和法律文書等信息,及時主動公開,對具體案件的有關情況,根據當事人的申請能公開的盡量公開,提高檢務公開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四是健全完善檢務公開的實體和程序制度。如公開的內容、公開的程序、保密審查等相關配套制度。
(六)在法治的軌道上全面理解“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
要把“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理解為“檢察權的公開為原則,公民個人的隱私公開為例外”,檢察機關作出的決定應當公開,但是公開的過程中必須審慎地處理涉及當事人隱私的內容,原則上如果不涉及重大的案件需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權,不得在檢務公開中公開當事人的個人信息。